分享

(3)照 应

 杏坛归客 2015-06-13

照应是在同一写作对象上进行的,着重于同一对象的来龙去脉和前后联系,使它的发展更符合逻辑。在古诗中主要有以下三种方式:

一、扣题照应。紧扣标题进行对照和呼应。

82.《春望》

杜甫(唐)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国家已经破碎不堪,只有山河还在。长安城里又是春天了,但是经过叛军的烧杀抢掠,早已满目荒凉,到处长着又深又密的草木。虽然春花盛开,但看了不是使人愉快,而是让人伤心,觉得花也在流泪一样。尽管到处春鸟和鸣,但由于和家人离别心中忧伤,听了鸟鸣,不仅不高兴,还觉得胆颤惊心。战乱持续很长时间了,家里已久无音讯,一封家信值得上一万两黄金那么宝贵。忧伤烦恼,头上的白发越来越稀少,简直连簪子也插不住了。

全诗围绕一“望”字,借景抒情,前四句翘首望景,视野从山河到城,再由满城到飞鸟,感情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后四句想望亲人,盼望信息,望成了白发。全诗紧扣“标题”,进行对照和呼应,字字含恨,句句怀痛,真挚感人。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是拟人化的手法。本来草无忘忧之意,花无长乐之心,现在却说花也溅泪鸟也惊心,就更为生动感人了。花何事而溅泪,鸟何情而惊心?是因了“感时”和“恨别”而动情。其实是诗人自己感时恨别,看到花上露珠晶莹,就好像花也泪凝眼角,听到飞鸟转鸣,也好似鸟在惊啼。这是诗人以含情之眼视物,则物亦生情。这两句也是“互文见意”,花感时也恨别,鸟恨别也感时,都是两种感情兼而有之。同时,在章法上,“感时”承上“国破”,“恨别”启下“家书”,更有章法意脉上的照应贯串之妙。

“白发搔更短,深欲不胜簪”,堪称神来之笔,作者选用搔发这一下意识动作,把满腔的愁情变成了可见可感的生动形象,使一位愁绪满怀的白发老人兀立在读者面前,很自然地引导读者进入诗的意境,产生共鸣。

又如唐末著名诗僧齐己的《早梅》:“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全篇首尾一贯,处处照应标题,很有特色。首联孤根独暖,颔联一枝独开,颈联禽鸟惊奇窥视,亦是因为梅开之,末联祷祝明春先发,仍然是

二、首尾照应。诗的开头所谈的问题,在结尾处再予以显示或回答,从而增强全诗的完整性。

83.《官街鼓》

李贺(唐)

晓声隆隆催转日,暮声隆隆呼月出。

汉城黄柳映新帘,柏陵飞燕埋香骨。

碎千年日长白,孝武秦皇听不得。

从君翠发芦花色,独共南山守中国。

几回天上葬神仙,漏声相将无断绝。

早晨城内传出咚咚的鼓声开启了新的一天,傍晚城内又传出隆隆的鼓声表明时间又即将进入夜晚,日月就这样不停运转循环。宫墙内,春天的柳枝刚刚由枯转荣吐出鹅黄的嫩芽,宫中的美人却耐不住月寒日暖的煎熬,香骨埋在了柏林丛中。千年人事灰飞烟灭,就象是被鼓点“碎”,宇宙却永恒存在。秦皇汉武再也听不到鼓声了,与永恒的时光比较,他们的生命多么短促可悲!想想人的一生朝如青丝暮成雪,身体一天天衰老;然而官街鼓却象南山一样永远不老,在城中不停响起。天上的神仙已死去几回了而隆隆的鼓声伴随漏声却始终如一,相继不断;连世人希羡的神仙与鼓声比较也是这样短促,那么人生的短暂就更不在话下了。

这首诗反复地、淋漓尽致地刻划和渲染生命有涯、时光无限的矛盾。其艺术上的显著特色表现在:一是想象异常活跃,通过对抽象的时间和报时的鼓点的联想,巧妙地创造出官街鼓这样一个象征的艺术形象,赋无形以有形,化无声为有声,把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可感的物体,让读者通过形象的画面,在强烈的审美活动中深深体味到诗人的思想感情。二是反复对比,先是千年人事与鼓声对比,次是人生与鼓声对比,后是神仙与鼓声对比,闪烁着诗人对世界、对人生的深沉慨叹和真知灼见。

诗歌开头“晓声隆隆催转日”,说的是鼓声响起,结尾“漏声相将无断绝”说的是鼓声不断,首尾照应,使官街鼓的艺术形象更加完整。

又如唐代“诗仙”李白《将进酒》中开头“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与结尾“与尔同销万古愁”相呼应。全篇内容虽大起大落,结构上却浑为一体。

三、随时呼应。诗歌前面提出的问题,后面有所交待,后面所说的内容,前面有所提示或伏笔暗示。

84.《望月怀远》

张九龄(唐)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一轮皓月从东海那边冉冉升起,遥隔天涯的亲人此时可能也在对月相思吧。多情的人儿怨恨这漫漫的长夜,因为整整一夜里都在不停地思念对方啊。熄灭了蜡烛觉得月色皎洁月光圆满而更加可爱,于是,起身披衣走到屋外仰望明月思绪飞扬,不知过了多久露水沾湿了衣裳增添了阵阵凉意。月光虽然可爱,却不能满满地捧在手里把它送给远方的亲人,倒不如回去睡觉在梦中与亲人相会罢了。

这首诗通过主人公望月时思潮起伏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远方亲人殷切怀念的情思。一是落墨处处不离明月,句句不离怀远,把月写得那么柔情,把情写得那么沉着,诗的情意是那么缠绵而不见感伤,语言是那么自然浑成而不露痕迹。二是借景抒情,虚实结合,黑白相间,黑夜中有明月、烛、露滋三种意象,颜色都是白色,象征着诗人与友人之间纯洁的友情,宛如一幅淡雅的中国水墨画,更显出艺术效果。

起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看起来平淡无奇,没有一个奇特的字眼,没有一分点染的色彩,完全是脱口而出,但却自有一种高华浑融的气象,自有一种缠绵想思的情意。

文中“情人”与“相思”呼应,“遥夜”与“竟夕”呼应,“盈手赠”与“怜光满”呼应,“露滋”又与“遥夜”、“竞夕”呼应,写尽了深夜对月不眠的情境,既即景生情,又直抒胸臆。

又如唐代大历十才子卢纶的《塞下曲》:“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夜引弓”和“草惊风”相呼应,草突然被风吹得摇摆不定,将军以为野兽来了,连忙开弓射箭。“没在石棱中”和“寻白羽”相呼应,天亮去寻找那只箭,已经陷入石棱中了。全文环环紧扣,随时呼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