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家中心城市

 一江春水向大海 2015-06-13

国家中心城市
国家中心城市,是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编制的《全国城镇体系规划》中提出的处于城镇体系最高位置的城镇层级。国家中心城市在全国具备引领、辐射、集散功能的城市,这种功能表现在政治、经济、文化、对外交流等多方面。
国家中心城市是实现“城镇化质量明显提高”、推动中国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必然要求。2010年2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的《全国城镇体系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建设五大(北京、天津、上海、广州、重庆)国家中心城市的规划。

1名称起源编辑

北京北京
国家中心城市是现代化的发展范畴,是居于国家战略要津、体现国家意志、肩负国家使命、引领区域发展、跻身国际竞争领域、代表国家形象的特大型都市。2005年,当时中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编制《全国城镇体系规划》时,首次提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这一概念,它改变了中国传统的直辖市、省会城市、地级市、县级市的城镇体系格局,使“中心城市”成为全国城镇体系金字塔的“塔尖”。此后逐步进入国家中心城市视野的分别有:北京、天津、上海、广州、重庆。在2010年2月中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的《全国城镇体系规划》中,由国家层面肯定了国家中心城市在中国具备引领、辐射、集散功能。[3] 

2城市定位编辑

城市定位
北京中国政治、文化、科教以及国际交往中心。中国经济、金融的管理中心和决策中心。建设为世界城市。[4] 
天津中国北方经济中心,生态城市国际港口城市,建设为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国际物流中心,国际港口大都市。[4] 
上海中国的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为国际大都市。[4] 
  
广州华南地区政治,经济,金融,科技,教育和文化中心,国家综合性门户城市。建设国际大都市。[4] 
重庆长江经济带西部中心交通枢纽,建设全国重要的金融、科技、物流等中心[4] 
从总体上看,北京、天津、上海、广州应当引领环渤海、长三角和珠三角区域;重庆地处内陆腹地,居承东启西重要战略地位。
北京:着眼建设世界型大都市,强化首都功能,发展首都经济,建成国家创新型城市,提升国际化程度和国际影响力,联袂天津引领环渤海地区发展。
天津:提升国际港口城市、生态城市和北方经济中心功能,重点开发天津滨海新区,建设成为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先进制造业和技术研发转化基地、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协同北京辐射带动环渤海地区发展。
上海:优化提升经济功能,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和国际大都市,联袂南京、杭州辐射带动长三角地区发展。
广州:增强高端要素集聚、科技创新、高端服务和综合服务等功能,强化综合性门户城市和区域文化教育中心的地位,联袂深圳、香港、澳门建成创新型国际大都市,推进珠三角地区现代化。[4] 
重庆:推进统筹城乡科学发展,强化主城核心区的综合服务功能,加快国际贸易大通道建设,发挥“两江新区”、西永综合保税区等物流集散功能,加速提升先进制造和综合服务水平。

北京

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中央四个直辖市之一,全国政治、文化和国际交往中心,全国经济、金融的决策中心和管理中心,北京同时也是中国陆空交通的总枢纽和最重要的国内国际交往中心。2005年1月27日国务院批复同意修编后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明确提出:北京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是全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是世界著名的古都和现代国际城市。[5] 中国政治、文化中心、科教中心以及国际交往中心。建设为世界城市。
中国北京中国北京

上海

2009年3月2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明确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与中国经济实力以及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基本形成国内外投资者共同参与、国际化程度较高,交易、定价和信息功能齐备的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基本形成以具有国际竞争力和行业影响力的金融机构为主体、各类金融机构共同发展的金融机构体系;基本形成门类齐全、结构合理、流动自由的金融人力资源体系;基本形成符合发展需要和国际惯例的税收、
中国上海中国上海
信用和监管等法律法规体系,以及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金融发展环境。到2020年,基本建成航运资源高度集聚、航运服务功能健全、航运市场环境优良、现代物流服务高效,具有全球航运资源配置能力的国际航运中心;基本形成以上海为中心的国际航运枢纽港;基本形成规模化、集约化、快捷高效、结构优化的现代化港口集疏运体系,以及国际航空枢纽港,实现多种运输方式一体化发展;基本形成服务优质、功能完备的现代航运服务体系,营造便捷、高效、安全、法治的口岸环境和现代国际航运服务环境,增强国际航运资源整合能力,提高综合竞争力和服务能力。[6] 

广州

2008年12月17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广州市
中国广州中国广州
要充分发挥省会城市的优势,增强高端要素集聚、科技创新、文化引领和综合服务功能,进一步优化功能分区和产业布局,建成珠江三角洲地区一小时城市圈的核心。优先发展高端服务业,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率先建立现代产业体系。增强文化软实力,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和区域文化教育中心的地位,提高辐射带动能力。强化广州佛山同城效应,携领珠江三角洲地区打造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联系紧密的城市群。将广州建设成为广东宜居城乡的“首善之区”,建成面向世界、服务全国的国际大都市[7] 

天津

2006年3月2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年-2020年)》,明确提出:天津市是我国直辖市之一,中国北方经济中心环渤海地区经济中心中国北方国际航运中心中国北方国际物流中心、国际港口城市和生态城市、国际航运融资中心、中国中医药研发中心亚太区域海洋仪器检测评价中心。天
中国天津中国天津
津市的发展建设,要按照经济、社会、人口、资源和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以滨海新区的发展为重点,不断增强城市功能,充分发挥北方中心城市作用,将天津市逐步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社会文明、科教发达、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的国际港口城市,北方经济中心和生态型国际化大都市。[8] 

重庆

2009年1月,《国务院关于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9] 强调要将重庆建设成为长江上游地区金融中心,长江上游地区金融中心的建设,应进一步发挥市场与政府合力。[10] 2011年10月15日,国务院正式
中国重庆中国重庆
批复同意修订后的《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2007—2020年)》明确了重庆城市职能,强化了重庆作为国家中心城市的定位,2011年国务院批复《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把重庆定位国际大都市。[11] 

3城市建设编辑

加强国家中心城市建设,需要在以下几方面着力。一是冲破传统思维定式。牢固树立国家中心城市的责任意识、竞争意识和机遇意识,积极利用区域资源创造新优势,将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做。二是提升国家中心城市综合功能,按照国际大都市标准规划、建设、管理和运营城市,不断提高城市的科技创新能力、国际竞争能力、辐射带动能力、交通通达能力、信息交流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建立健全城市综合管理体制,完善城市应急机制,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着眼世界发展趋势,打造国际交流平台,加快国际物流通道建设,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三是推进属地区域产业城镇集群发展。应发挥国家中心城市的能动作用,大力发展城市功能全覆盖的中小城镇,形成国家中心城市—区域性城市—中小城市—小城镇等多层级功能的城市集群。发挥国家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功能,以产业技术链和物流链为纽带,合理布局区域产业基地,整体提升区域发展水平。[2] 
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不能急于求成,是一个长期过程,要设定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战略时点。
国家中心城市是逐步建成的,要设定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战略步骤,发挥好国内市场枢纽和区域整合协调作用,成为国家发展重要增长极。
国家中心城市的建设具有丰富的内涵。经济总量规模的提档进位固然很重要,但是,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建成国家自主创新中心、两型发展的科学发展先行区、地区对外开放中心、崛起战略支点也很重要。
中心城市的形成,最终是城市外部功能与城市内在价值统一的过程,要以挖掘、放大和实现国家发展大局,特别是城市体系中的核心价值作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战略抓手。[12] 

4经济指标编辑

(2014年)中国国家中心城市经济指标
排名
城市
GDP(亿元)
人均GDP(元)
GDP较上一年增速(%)
1
上海
23560.94
97555
9.07
2
北京
21330.80
100864
9.39
3
广州
16706.987
129242
8.34
4天津15722.471067959.41
5
重庆
14265.40
48032
10.90

5影响意义编辑

地区

国家中心城市侧重于对国内的影响,是《全国城镇体系规划纲要》中提出的位于中国城镇体系中最高位置的城市。其对外在发展外向型经济以及推动国际文化交流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这类城市有可能发展成为亚洲乃至世界的金融、贸易、文化、管理的中心城市;而对内在全国具备引领、辐射、集散功能的城市,这种功能表现在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13] 
国家中心城市所必须具有的五大特征:一是国家组织经济活动和配置资源的中枢;二是国家综合交通和信息网络枢纽;三是国家科教、文化、创新中心;四是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五是国家城市体系中综合实力最强的“塔尖城市”。[14] 
国家中心城市所必须具有的五大功能:综合服务功能、产业集群功能、物流枢纽功能、开放高地功能和人文凝聚功能。[15] 
中心城市的培育将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缩小地区间发展水平的差距。

政治

中国古代城市的形成与政治中心的设置相一致,城市是区域的政治中心。随着一批新兴工商业城市、交通枢纽城市和资源型城市兴起,传统城市也步入了向近代转型的现代化启动阶段。区域政治中心地位为城市现代化的启动奠定了良好的经济、社会基础,但作为中国行政网络中的结点,城市的规划、管理、建设等方面都带有政府强制性和目的性,缺乏充足的现代化启动动力。因而,区域政治中心地位在城市现代化启动中发挥了促进和制约的双重作用。

经济

中心城市作为等级位次高、能量强的经济中心,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基地,具有生产集中、分工细密、行业和部门比较齐全的特点,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复杂分工体系。其经济结构是区域经济结构的反映,其经济结构变化的方向、目标、重点、速度会影响到区域经济的结构,是区域产业升级的先锋。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趋势开始显现,城市间经济联系不断增强,中心城市开始逐渐发挥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而这种带动作用则源于中心城市的经济辐射力。为进一步促进城市经济和区域经济的发展,全国城镇体系规划中明确提出鼓励有条件的城市发展成为区域性中心城市。国家中心城市是区域经济的中心,是建立国际经济联系的纽带,也代表着城市的国际竞争力。[16] 

文化

文化力量是城市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著名的国际大都市,如纽约、伦敦、东京,不仅是全球的经济中心城市,国际资本、商品、技术、信息的集散地,同时也是国际文化交流的中心城市,是世界各国多元文化交汇、融合、传播、扩散的网络终端。文化交流不仅能给城市经济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而且会带动和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成为城市经济起飞的重要发动机和助推器。[17] 

国际

国家中心城市是指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具有全国性重要影响并能代表本国参与国际竞争的主要城市,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最强、集聚辐射和带动能力最大的城市代表。从主要特征上说,国家中心城市是国家参与国际分工合作和竞争的代表,是国家或国家主要经济区域内经济活动组织和资源配置的中枢,是国家科技文化创新中心,也是国家综合交通和信息网络枢纽,起着配置国家资源、主导经济社会发展和连接国内外的重要作用。国家中心城市的建设发展状况,不仅关乎城市自身地位的巩固和提升,直接影响区域的协调发展,而且关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关系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地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