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良钢:如何破解进京求医难题

 lgzlawyer 2015-06-14


如何破解进京求医难题

北京市盈科律师事务所 王良钢


“进京求医难”其实只是“求好医院难”“求大医院难”的缩影。到长沙的湘雅、成都的华西、武汉的同济、广州的中山看看、到上海各大医院看看,到各省人民医院看看,没有不人满为患的,只是北京可能更为突出。


必须指出的是“求医难”不是大医院及其医护人员造成的,三甲医院的医护人员超负荷工作是有目共睹的,无论他们怎样努力甚至拼命工作也解决不了需大于供的问题。同时应当指出的是“求医难”也不是患者造成的,进京求医尽管有盲目性,但在生命健康上人人都希望得到最好的保障有天然的正当性。


“如何破解进京求医难题?”显然不是一个单纯的法律问题。但法律和制度的设置会影响到这一问题的解决。


一、解决公平挂号问题


卫生行政和医疗机构为解决挂号公平问题制订的各种制度并通过技术手段来尽可能保证公平。但“号贩子”的存在极大扰乱了公平就医秩序,损害了患者利益。为什么这么多年来“号贩子”屡禁不绝呢?甚至成了患者进京求医的依赖路径。除了供需失调的根本原因外,难道医疗机构,卫生、公安机关真的没有更好的办法和手段治标吗?


“号贩子”必须打击,而且要加大力度(其实辨别“号贩子”、抓“号贩子”的现行并不难,进京求医的患者及家属“一不小心”就遇上了),而且每一次打击都有立竿见影(但不持久)的效果。我们应当认识到即便禁绝了“号贩子”也只是解决挂号公平的问题,并没有解决“难”的问题。与春运存在“票贩子”、“一票难求”一样,“进京求医难”的根源是供需矛盾。


二、增加供给、改善供给方式


靠北京各大医院(包括各地三甲医院)就地内部挖潜、增加供给恐怕是此路不通,医院的就医环境之恶劣、医护人员之重负已属不堪。


增加供给、改善供给方式,尽可能满足国民的医疗服务需求,必须要建立完善的医疗制度体系。增加国家对医疗卫生的投入,改善资源配置,加强社区医疗服务,推进县级公立医院的改革,鼓励社会资本自办及与公立医院合作开展医疗服务都有益于增加供给、改善服务。这些中长期制度建设无疑对“破解进京求医难题”有重要作用,但目前怎么办?改善供给方式可能是能在不太长时间内见效的手段。


1、分级就诊、转诊制度


建立该制度当然不是要阻断患者“进京”通道,而是要与患者所患疾病及需求相匹配的当地医疗资源充分发挥作用,减少“进京”的盲目性和资源浪费。国家(不仅限于地方)应当出台法律位阶更高的规范,应当在医保制度上对就地诊疗的患者给予更大的倾斜。


2、多点执业制度


“医师原则上在本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申请增加执业地点”的规定起码对解决“进京”问题没有帮助,应当对北京具备申请多点执业条件的医师松绑,鼓励他们到真正需要的地方去提供医疗服务。第一执业地点的医疗机构其实也可以通过这种方式让符合条件的医师到第二、第三执业地点积累更多的临床经验(限于医疗行业客观存在的资历等级,大医院的副主任医师并不一定有与能力相匹配的临床机会),让患者能就地得到较高水平的医疗服务,这实在是一举多得的好事。


3、外出会诊制度


现存物不所值的外出会诊制度,抑制了医师外出会诊的积极性,一定程度上催生了医师“走穴”。尊重医师的智力和体力劳动,尊重市场规律,提高外出会诊的报酬,公开合法的外出会诊才能取代“走穴”,患者就地接受诊疗的需求也能合法地得到满足。


4、医联体与远程医疗


医联体是指区域医疗联合体,是将同一个区域内的医疗资源整合在一起,通常由一个区域内的三级医院与二级医院社区医院、村医院组成的一个医疗联合体。北京已有多个医联体存在。问题是为什么不建立跨区域的医联体。建立跨区域的医联体其实可成为分级就诊、转诊制度的载体。


北京有多家医院建立了远程医疗系统,如果各地医疗机构都建立可对接的系统,充分发挥远程医疗系统的作用,许多患者不需要进京就能享受到与北京同等水平的医疗(起码在诊断方面能实现)服务。



版权说明

该文原为作者应检察日报约写,并以“破解方法:增加供给、改善供给方式”为题与采访报道“进京求医,无解的难题?”发表在6月6日的检察日报上。本公号发表的是未经日报修改的原稿,经作者授权发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