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特色股市”心”病还需“心”来治

 牛汼 2015-06-14
    一直以来,中国股市若从发展速度及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贡献看,可以说一片欣欣向荣,但若从广大投资者角度看,用天怒人怨也不为过。
对待中国股市,监管部门不能说不努力,证券公司不能说不勤奋,投资者不能说不善良。但为什么还会这样呢?根本原因有三个“严重不够”:
1、国家对资本市场重视程度严重不够
2、社会对广大投资者的理解程度严重不够
3、监管部门对资本市场建设用心严重不够

话说得有点糙,是的,但不是因为信息爆炸的时代话不糙根本没人听,而是我认为复杂的问题其实必须用简单的方法去解决,而简单的方法在很多专家、专业的人士眼里就会显得很“糙”,认为根本不值得采纳,他们甚至不肯看完你的建议。
有关第1点,太多事实表明:高层关心股市甚至比不上关心足球;国家给予资本市场的注意力无法和资本市场的贡献相匹配;国家对资本市场的投入无法支撑国家对资本市场的期待。券商在金融体系内被边缘化,实力不足无能力完成国家赋予资本市场的重任。
有关第2点,不用多言:股民,一个对我国“国企脱困、经济转型”贡献巨大的群体,从来没有得到过社会应有的尊重,他们在自添伤口的同时还要接受别人的嘲笑,认为活该
有关第3点,得多说几句:因为有前面两点,所以监管工作就特别难做了,任务重但可调动的资源少,过去股民很弱势又可以不尊重,所以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永远停在口头也没关系,一群赌徒的利益牺牲牺牲也没所谓,正因为这样,问题就越积越多,事情也就越来越复杂,因为投资者的承受力总会有个极限,改革回旋的余地却越来越小,变革就必须越来越小心。而上层却认为过去就那些草你们也养了那么多牛,挤了那么多奶,现在为什么就不行了呢?时间在流逝,监管很纠结。
中国股市一直在打着市场化变革的旗号前进,但每一次都是以牺牲存量投资者为代价的伪市场变革。为什么会这样?我想了很多理由说服自己,但说服不了。最后回归本源思考,想通了。中国股市,确切的说中国特色股市得的是“心”病,而心病还需“心”来医。过去我们错在偏"心"了,所以病一直治不好。资本市场的“心”在哪?在“投资者”,监管部门应该把“心”放在“心”在的地方,过去监管部门的心不在投资者这,改革的出发点和目的都不在这,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只是监管部门顺便做的事。他们的心偏在融资、建多层融资市场、做大资本市场、扩大直接融资
股市的根本问题是定价不合理问题,而定价不合理归根结底是因为管理层偏心而造成的甲乙方(买卖双方)地位不平等造成的。只要买卖双方地位不平等存在,任何所谓的制度、监管都会成为摆设,解决不了现在股市的顽疾——恶意圈钱、三高、股市走势畸形、投资者损失惨重等
在此时此刻越大谈所谓市场化,就越证明根本没把投资者放在“心”上,因为在现在买卖双方严重不平等的情况下,越市场化股市会越畸形。更为可怕的是现在建议用规则保护投资者却被很多人认为不市场化。
讲了这么多问题?有解决办法吗?自然有:
一、 在买卖双方地位达到平衡之前,出台保护买方(投资者)的规则、制度,尤其是保护存量投资者的规则和制度。
1、这点正在征求意见的新股发行体制改革方案中有涉及,比如:限制大股东(建议最好包括全部原始股东,必须含PE)减持价格和期限、对投资者新股全部或部分市值配售(建议股票型基金按市值配售,社保没必要单独配售,社保通过购买股票可获市值配售)。
2、 对新股上市首日及一定期间交易设限,至少不能比老股交易更自由。改革老股交易制度,交易T 0,取消涨跌停板限制,制定更合理的盘中临时停牌机制。
3、 暂时不能把发行节奏交给市场,因为市场买卖双方地位并不平等。
二、 大力引进并培育可与卖方相抗衡的机构投资者(买方)
1、 引入敢说真话的、能切实关注投资者利益的、有实力的机构投资者,比如QFII、RQFII等
2、 扶植独立的长线资金管理机构(私募基金)接受长线资金(比如养老金、企业年金等)管理
3、 推动制度变革,切实消除长线资金入市障碍
4、 允许成立投资者自律组织(协会)
其实只要把心放在投资者心上,一切问题都将迎刃而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