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时代的古董 仰韶文化人面鱼形盆 马家窑文化蛙纹罐 辽宁红山文化玉龙 (商周铜敦·失蜡法)
夏、商、周三朝的工艺品,技术自然要大大高于之前的石器时代.不过夏朝和商早期工艺美术资料还较缺乏。学术界以为,近30年来,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被普遍认为是夏朝时期的文化。二里头文化中除有大量陶器和骨器外,还有不少青铜器,是采用浇铸法生产的,此外还有青铜刀、锛、镞等。之后商朝的工艺美术得到充分发展,西周和春秋在殷商基础上更是进一步发展,周代工艺专著《考工记》记载了这些时期的木、金、皮、陶等7个工艺领域里的成就,工艺品种有青铜、陶瓷、雕刻、染织、漆器等,其中以青铜工艺的成就为重点,这一成就的意义已超出了工艺美术的范围,而是对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化作出重大贡献。 青铜器的制作由冷锻发展到熔铸,开始多用单扇范制作,之后发展到制作容器,在工艺上是一个很大的飞跃。容器制作须用合范法,即先用细泥做成容器的样子,然后雕刻,或贴塑,泥模烘干后,制作内、外范。外范先用扁平状的细泥片压在泥模上,使原模上的纹饰反印在泥片上,干后分成若干块,成了外范。内范的制法可将原来的泥模刮去一层,刮去的厚度刚好是器物所需的厚度,内范也可另外制作,然后合范,留出浇铸孔,浇铸铜液后脱范打磨等工序使器物最终完成。这种合范法在商周时普遍应用,对一些造型突出的部分还采用分铸法。到春秋晚期和战国时期,开始用失蜡发制作铜器,能制作复杂的造型。具体做法,先用蜡制成器物的模型,然后反复淋上细泥成一定厚度,泥干后加热使蜡质留出再将铜液灌入,这种方法一直沿用至今。我国古代青铜工艺在世界文化史上影响巨大,安阳出土的司母戊大方鼎,器重875公斤,通体高137厘米,长110厘米,宽78厘米,为世界所罕见。 夏、商、周时期的陶器,主要作为日用品,占相当大的比重,而青铜器是作为上层社会享用且多做祭祀用的礼器。陶器品种除原有的灰陶、黑陶、红陶及南方的印纹陶外,商代已创烧出刻纹白陶和釉陶,并使釉陶发展成原始瓷器,这在陶瓷工艺史上是个很大的贡献。灰陶从新石器时代晚期龙山文化发展而来,在二里头文化到春秋战国遗址发现的陶器中灰陶占90%以上。灰陶在还原气氛中烧成,胎质较硬,经久耐用。这时期的陶器纹饰还出现了与青铜器相类的纹饰,如饕餮纹、夔纹、人字纹、云雷纹、乳丁纹等,可能是替代青铜器做祭祀之用。 新石器时代晚期,已经出现成熟的麻布和葛布制品,并有毛织和丝织工艺。周代已采用上衣下裳的深衣制,成为我国历代服装的基本特征。商周时期玉石工艺得到迅速发展,相当部分的作品和青铜器一样,成为礼器。玉器有礼玉、佩饰器及日常用器之分。商周骨角工艺,如骨、角、牙等制作成各类工具、日用品和装饰品。这时期的漆器工艺也是重点,我国古代有漆国之称,最早的发现在浙江河姆渡新石器遗址中,在一些陶器和木器上残留着发亮的漆皮。我国使用漆,有七、八千年历史,是世界上最早使用漆的国家。开始的漆器,主要漆在木器等上面,为了保护,不致腐烂。商周时期的漆器实物遗存较少,基本形式是黑底朱纹,还有镶嵌等装饰工艺。 虽然战国是战争时期,但工艺美术却得到了大发展,青铜、金、银、铁等工艺,出现了金银错、鎏金、镶嵌、焊接等新工艺。丝、麻等织、染、绣工艺高度发展,产量空前。之后提花织机在西汉诞生,产量更是空前,生产出有精美图案的丝织品,在丝绸之路上大放光彩。髹漆工艺和青瓷工艺的成熟和普及在日用工艺品的生产上取代了原来的青铜制品。这时时代在呼唤新的艺术品的诞生。湖北随县战国墓中,陪葬品还以青铜器居多,到西汉早期的长沙马王堆墓中的出土品,日用器已几乎全部为漆器。秦汉兴起了建造宫殿和厚葬之风,产生了砖、瓦、雕塑以及画像砖、画像石、壁画等建筑装饰工艺,主要用于装饰墓室、祠堂,不仅作为表现等级的工具,又体现当时极高的艺术性,还真实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生活情况。 这个时期的工艺美术,总体上说突破了商周时期浓厚的神秘色彩,造型上注重使用,充分体现材料本身的美,追求做工之精巧,形体之灵巧。装饰上面向现实生活,由装饰纹样向装饰绘画过渡。 战国时期的铜器,祭祀和礼器功能在减少,生活享乐功能在增加。这个时期的代表作如“宴乐采桑攻战壶”,壶身满饰图案、图案结构为横向展开的装饰带,题材分三层六组,每层画面都用三角形的连续卷云纹组成花边,进行分段,上层为采桑和涉猎,中层为宴乐和弋射,下层为水战和攻城,反映出当时现实生活中的许多侧面。在艺术处理上针对金属工艺的特点,形象采用剪影效果。这件战国铜器壶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 战国铜镜的制作,北方工艺朴素,南方产于楚国,制作精巧,纹饰丰富,产量也大。战国铜镜的时代特点,圆形,薄胎,卷边,川字纽。山字纹镜,是战国特有的一种镜纹,主纹为斜山字,以四个山字为多。还有双菱纹镜、夔凤纹镜、四叶纹镜、藩螭纹镜、连弧纹镜等。汉镜与战国时期比,则更为丰富,不仅满足上层少数人的需要,而在平民中普遍流行起来。汉镜的主要特征,平雕、浅浮雕、铭文等。纹饰内容十分广泛,男女歌舞、骑士、神话题材、动物题材以及十二生肖等。汉朝流行的铜炉,也是铜器中的主要器物,香薰又称博山炉,其诞生与当时神仙思想有关,相传秦始皇和汉武帝都曾派人到海上寻求长生不老之药,当时信仰海上三山,也称博山。铜器的装饰工艺有刻划、镶嵌、金银错、鎏金、镂空等。 战国漆器,大多出自楚墓,以江陵和长沙两地最集中。漆器的成型工艺,开始时主要为木胎,在木材上直接剜制成型,然后髹漆。这种工艺适合作大件。战国中期发明卷胎漆器,使器体变得轻巧,方法是先将木材制成薄片,卷成器形后进行粘结漆,在这里既起美观作用,又起到加固作用。战国晚期又发明了夹伫(绞丝旁)胎漆器,当器物成形后,用漆将伫(绞丝旁)麻布一层层糊到胎上,然后去胎成器,这种工艺可使器形丰富多样,也是我国最早的脱胎漆器。战国漆器装饰工艺有彩绘,红、黑二色为主,针刻或称锥画,雕绘,金银扣等。汉代漆器,范围更加扩大,各地都有生产,全国有专门的管理机构,以蜀郡和广汉郡生产的漆器最多最精致。漆器制作分工明确,有十多道工序。汉代制作工艺与战国差不多,新创工艺为镶嵌、堆漆工艺。镶嵌,金银之外,用珠、玉、水晶、宝石、料珠、玳瑁片等。堆漆,用漆枪挤出漆液,形成凸起的线饰花纹,在填以彩漆描绘而成。纹饰很多,以云气纹、人物纹应用广。这些作品保存至今,仍然完好如新,十分难得。 战国、秦汉时期的陶瓷工艺取得很大的进步,到了东汉,陶瓷渐渐取代漆器的地位。陶瓷的日用器以灰陶为主。彩绘陶则主要作明器,最早见于春秋,流传于战国、秦汉时期。彩绘陶的兴起与当时的厚葬风气有密切的关系。西汉时出现了铅釉陶,开始主要流行于北方的关中和关东地区。这种铅釉陶在800℃左右的氧化气氛中烧成,由于长时间埋在地下,出土后釉面泛出银色光泽,这是活性元素铅在起作用的缘故,此类现象又称为银釉陶。汉代南方烧制的铅釉陶,温度高于北方,釉层较硬,故北方为软釉,南方为硬釉。而原始青瓷,早在商代就出现了,到了两汉,产品更加成熟,主要产地在浙江。 这个时期的玉器制作也很重要,玉器刻纹、浮雕、透雕、镶嵌等技法很高超。还出现了银镂玉衣、铜镂玉衣。汉代的玉雕工艺以粗犷简练为主。 三国两晋南北朝,是历史上最战争频仍、动荡不安的时期,这个时期跨越了四百年,相对汉唐、两宋、明清等历史阶段而言,工艺美术的发展受到了阻碍。不过这个时期,唯青瓷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青瓷是中国瓷器之母。早期青瓷主要产生于浙江上虞、慈溪、余姚、永嘉、宁波等地,青瓷发展到晋朝开始成熟。古人说,瓷从晋始。晋瓷常见的品种有鸡首壶、尊、辟邪(见下图)、盘口壶、熏炉、虎子、水盂等,这时期的青瓷堆塑罐上堆贴各种动物和人物图案,特别是谷仓(见下图)堆塑较为丰富,试图把生活中的各种场景搬入阴间。这个时期,除了青瓷外,还有青铜佛像、铜镜、玉器等也有一定的发展,品种也较为丰富,特别是石雕佛像得到很大的发展,这主要由于佛教传入的缘故,寺庙林立、佛像端坐,可以满足人们虔诚供奉、烧香拜佛的心理。
2007年,考古工作者通过对浙江德清县的火烧山、亭子桥的发掘,发现这儿的青瓷烧造遗址年代十分久远,一直可以向前推到商周,故很多学者认为,青瓷的故乡应在德清。此论当否,有待探讨。不过,这时期德清窑生产的黑釉产品早就使该窑口获得特殊的地位。 北魏洛阳龙门佛像--这时期的石佛像主要受佛教文化影响,带有外来文化的特征,但形成了自身的造像风格,显示了中国人杰出的创造力、雕刻能力与艺术想象力,以致北魏佛像艺术独步于世界雕塑之林。 ![]() ![]() ![]() |
|
来自: 老刘tdrhg > 《4、瓷器/玉器/雕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