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两位摄影师之间的深度对话

 建安视觉 2015-06-15

两位摄影师之间的深度对话


   
图为庄学本大师拍的《贵族妇女盛装》

      李建增是我在大旗就认识的一个陕西一个很有灵气的人文地理类的摄影师,我看到他拍的很多专题刊登在《文明》等地理杂志上,做为一个与我一样仍然坚持使用胶片来拍专题的人来说,我们2个人的共同点很多,也一样喜欢拍身边事,写身边事,拍身边人,写身边人,坚持用黑白的影像来表现人物的瞬间,不过,针对近来我拍的图片,他在我的博客上留言,对我提出了"很客气"的批评,虽然近几个月来我纪实作品拍的不多,很多时候在忙于工作,同时也学会了最大化地去享受生活,因此也喜欢自己骑单车去短途旅行,我一直认为,在摄影中,对人的表现是最重要的,但近来我又有所感悟,其实对个人来说,一个人的生活才是最重要的,人活着为并不完全为了摄影,摄影只是我们生活中的一个部分,像博客一样,他并不能代表我们生活的全部,身体的健康与精神的快乐才是根本!以下就是我与他在博客上的一个对话:

[回复]

李建增 | IP地址: 61.185.4.* | 2007/10/09, 15:28

今年的平遥没见到你,遗憾。我感觉你目前的拍摄方式跟我一样,在不知不觉中走一条下坡路,越来越记录了,逐渐演变成为了记录而记录了,没有了感觉,淡化了影像,我们毕竟是用图像语言来传达信息的。虽然目前这样的方式可以愉悦自己,可以不时地有形的新东西出现在博客,但简单的方式过于放纵自己了,拍出的缺少了内涵,没有深度。有句话我非常认同,一个摄影人要耐得住寂寞。摄影无处不在,无处不在摄影,往往看是简单得事物,有人却能拍得简单,拍得难看,拍得有味,拍得有趣,就像路泞的寻常,拍的都是身边的人,朋友,同事,喝酒,聚会,医院,澡堂,父亲,妻子,哥们,领导,被他用影像一一记录,形成了一组看似寻常却有不寻常的片子。

[回复] 王斌 | IP地址: 60.211.222.* | 2007/10/09, 21:07

你在我博客里留言是很对的,但有一点不对,你并没有走下坡路的,整体作品我看拍的不错的,今年以来,我工作上有点忙,没有时间外出拍自己想拍的题材,到是因出差外地,拍了不少旅游杂志喜欢的片子。对于摄影,我总是将自己定位为业余,多是拍点东东给杂志用一下,纪实类的作品拍的并不多,观念类的就更少了,并不是我不能拍,而是自己拍了这类作品做什么用?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

[回复] 李建增 | IP地址: 61.185.4.* | 2007/10/10, 09:45

这次在平遥,我在华夏的展位遇到了一个我们的老乡,他在那里做编辑总监,虽然聊得不多,但给我留下了一个重要的印象,再看看国家地理和华夏的展览,感受颇多,尤其是拍报道,其实怎么拍并不是很难的,难得是拍什么,怎么进入,如何把握控制才是难点。

[回复] 王斌 | IP地址: 218.59.146.* | 2007/10/10, 11:36

就是,我也感觉这几年华夏地理在走上坡路的,我订这个杂志有好几年了,原来石宝琇在这个杂志做的时候我就很喜欢这个杂志。现在与《美国国家地理》合作了,可以看到更多,更好的专题的拍摄方法与图片编辑,而对我自己来说,我感觉自己的拍摄题材是很多的,有好的选题我自己都可以找出来,可是就是没有时间去拍!当然就目前摄影发现的方向来说,好像为杂志拍专题也是不太流行了,你想啊,用胶片拍个专题,成本也是很高的!

[回复] 李建增 | IP地址: 61.185.4.* | 2007/10/11, 08:47

媒体杂志对摄影人来说无疑是个非常好的平台,如果说跟某个杂志合作成功一方面是对自己摄影(我不确定自己是在摄影幻是在创作,更喜欢说自己是在记录)的认同,另一方面对自己也是个促进,同时也可以让周围的亲朋认可。但就杂志而言,每种杂志都有自己的定位,不同的要求,不同的风格,总之是五花八门,各有特色,但其中好的总是能吸引人的眼球的,总是能跳出来对,就如《文明》、《华夏》、《国家地理》,他们对图像的要求不仅仅是要有题材的整体感,而且每张图单独拿出来都是精彩的图像,跨页、留白、横幅、竖幅编辑也是很讲究的。现在是数码纵横的时代,影像泛滥,有了数码以后反正没有了什么成本,拿起来就是一泻千里,一天能拍几个甚至十几个G。没有了控制,淡化了自我,一切都交给了数码,数码的控制能力超越了控制数码的本身。我前几天看了一部电影,一个国外的女摄影师,也用数码,但是他在拍摄中很理性,有时也拿起机子不看镜头狂拍,但人家心里是有控制地,拍出来的影像跟她预期的结果是一样的。
我也有数码,但用得很少,除非是给媒体干活,用得更多的还是胶片,倒不是数码不好,而是一个历经黑白胶片拍摄、冲洗,印放的人对胶片有一种难以割舍的情结吧。

[回复] 王斌 | IP地址: 218.59.146.* | 2007/10/11, 19:44

  其实对于一个摄影师,作品好与坏,成功与失败,在传统摄影的领域里,并不是在有关杂志刊登为标准的,这让我想起了庄学本:一位被载入史册的伟大摄影师,却长期处于公众视线之外。他在70年前拍摄的藏地少数民族的人像摄影作品,生动、传神、透着那个年代的味道,让我现在看来还是这样的传神与激动,但这也是在他后世多少年后,人们才记起这样一位伟大的摄影师,也许这就是中国纪实摄影的现状,如何能够忍受寂寞,如果能够排斥名与利,在物欲横流的今天,想要做个庄学本式的摄影师是多么的不容易!同时又是何等的艰难!当然庄学本也是在《良友》画报的平台下成长起来的,一个摄影师,超越自我是很不容易的,有时我也会沉浸在人文地理旅游杂志类发稿所带的自我沉醉中,但作为摄影师如何沉下心来,拍摄像你拍的《陕北人》和我的拍的《我的家族图谱》等专题,才是一个摄影师的成功!

 以下是李建增最新的有关《陕北人》专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