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战国风云之铁血悍将(三)——比卫青、霍去病更早的抗击匈奴名将

 大海810 2015-06-15

在讲故事之前,先要感谢打赏和留言提建议的热心读者,作者讲故事的时候废话很长,你们居然都看得辣末仔细,作者实在是无以为报,那就以身相许——是不可能滴,唯有好好写下去。如有意见和建议,或者只是无聊想来唠嗑,都可以来我微博留言切磋,新浪微博昵称还是这个笔名,夏临与秋笙,随时恭候。One for all, all for one!

--------------------------------------------------------

要说抗击匈奴的名将,那得先说说匈奴的来历。坊间有多种关于匈奴人起源的说法:

第一种“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根据史记《匈奴列传》的第一句话,有人认为匈奴人是夏商交替之际,夏的后裔北上逃亡所形成的民族。

第二种“唐虞以上有山戎、猃狁、荤粥,居于北蛮,随畜牧而转移。”这是《匈奴列传》中的第二句,却指向了和第一句截然相反的观点,即匈奴人本来就是北方山戎、猃狁、荤粥各游牧部族的统称。

国学大师王国维持第三种观点,他在《鬼方昆夷猃狁考》中认为,商周间称为鬼方、混夷、獯鬻、狁,入春秋后称为戎、狄,战国时称为胡、匈奴者,其实都是对匈奴这个族群不同时代的不同称呼而已。不少知名学者赞同王国维的观点,以梁启超为代表。如果按王国维的这种说法,鬼方、混夷、獯鬻、狁、戎、狄、胡都是匈奴的别称,那么抗击匈奴的历史得大大提前到殷商时代。

第四种观点则是几乎把史书中记载的先秦时期的众多北方游牧部族都划在了匈奴范围里,比如东胡、义渠、林胡、楼烦等等。按照这种观点,那么战国时大破东胡的燕国将领秦开、胡服骑射后与林胡楼烦交手无败绩的赵武灵王、大败义渠的秦惠文王以及他私通并诱杀义渠王的老婆宣太后、利用他妈设美人计最终灭掉义渠的秦昭襄王,都算是抗击匈奴的好手了。(战国风云之美人心计系列里都讲过秦惠文王、昭襄王、宣太后以及赵武灵王的事儿,读者可以翻出来重温一下。)

第五种观点则认为,上述所有北方游牧部族都和匈奴无关,匈奴是西边来的游牧民族,战国末期之前匈奴还没有迁徙到华夏北方,所以什么戎狄啊、胡啊,都跟匈奴没关系。秦汉以后匈奴壮大,兼并了一些部族,那是后来才发生的事。

(读者:你到底是来讲抗匈名将的,还是来把人绕晕的?拉出去砍了!作者:刀下留人!冤枉啊大人,名将就快粉墨登场了。)

作者今天要讲的战国时期抗击匈奴的名将,是李牧和蒙恬。这里说的匈奴可是史书中实打实用“匈奴”来称呼的游牧部族,而不是前文提到的那些一直存在争议的民族。

李牧是赵国大将,起先一直驻守代地和雁门,防备匈奴并护卫赵国北部边境。他在驻地权力很大,可以任免官吏,收取税赋充作军费,“以便宜置吏,市租皆输入莫府,为士卒费”。虽说他善待兵士,部队勤于操练骑射,时时留意烽火台的动向,派出很多侦察兵刺探匈奴敌情,但他对于匈奴来犯所秉持的“坚壁清野、固守不战”的方针,使赵王和部分军民觉得,李牧他好象什么都没有做。就这么过了好几年,赵国没什么损失,可也没打击匈奴经常来犯的气焰,赵王发话催了,李将军,你倒是打一打呀,李牧却依然如故。赵王一生气,竟找人换下了李牧,新上场的选手挺听话的,匈奴一打来常常主动应战,可是也常常吃败仗,伤亡不小也就罢了,频频征战还害得边地百姓荒废耕种和放牧。赵王一寻思,这样下去是不行的,还得把李牧叫回来才镇得住。

说来好笑,战国这些个名将,只要被君主穿过小鞋,君主回过头来再请他们出山的时候,总会傲娇地使出同一个手段:称病不出。白起是这样,王翦是这样,李牧也是这样。赵王一看软的不行,就准备霸王硬上弓,李牧是个见好就收的人,哎呀大王,我逗你玩呢,我哪能不去呀,你答应我一个条件我马上就去。什么条件?(赵王和读者异口同声。)李牧气定神闲,让我去,就得按我的法子治军守城,别人不得干涉。赵王只得依了他。

李牧回到代地雁门,仍然是犒赏军士,拒不出战。又过了几年,匈奴虽说没捞着什么好处,却打心眼里瞧不起李牧,觉得他怯懦畏战;赵国士卒吃好喝好、天天操练,却无用武之处,每回匈奴来犯只有跑回来关城门的份儿,个个心里憋了一肚子火,早已到了不要赏赐也愿意决一死战的地步。时机成熟了,这事就好办了。李牧精选战车一千三百乘,战马一万三千匹,步兵五万,弓弩手十万,进行战前准备。先派百姓漫山遍野放牧,引诱匈奴深入抢掠,匈奴一开始只来了小股部队,赵国军民假装不敌,丢下数千人畜让匈奴人去抢。匈奴单于闻之,放心率众深入赵境,本想来抢到嘴的肥羊,却正好钻进老狼李牧布置好的包围圈。赵军左右两翼发动攻击,弓弩手轮番发射,可在稍远距离射杀匈奴骑兵,且因准备充分命中率是比较高的;战车来回穿插可阻挡匈奴骑兵攻势并将匈奴骑兵部队切割成小块;赵军步兵和骑兵配合,在近身搏斗中将被打蒙了的匈奴骑兵一一剿灭。此战的战果是斩杀十余万匈奴骑兵,单于败逃,游牧部落联盟被打散瓦解,赵国边境保持了十几年的太平日子,“灭襜褴,破东胡,降林胡,单于奔走。其后十余岁,匈奴不敢近赵边城。”(由这句话是不是也可以看出,司马迁也是赞同将襜褴、东胡、林胡等游牧部族划归匈奴的呢?)这场战役对后世的影响深远,成功展示了在以步兵军团为主、少量骑兵为辅的情况下,如何对抗并致胜以机动灵活性著称的骑兵军团。

除了抵御匈奴的战功,李牧在征讨其它诸侯国的战役中也是屡屡获胜,特别是廉颇出走魏国之后,李牧已经算是赵国硕果仅存的常胜将军了。赵悼襄王派李牧攻燕,拔两城。后来秦国伐赵,杀赵将扈辄,斩杀十万赵军之后,赵国派出了大将军李牧抵抗,在宜安与秦将桓齮对峙,大破秦军,桓齮战败后逃亡,李牧因战功封为武安君,但是,看官们还记不记得说白起的时候,作者讲过武安君这个爵位是个不祥的爵位,秦国的武安君白起是无罪而被杀的,赵国的前任武安君苏秦是被人刺杀的,一代抗匈名将李牧,下场也已经昭然若揭了。

此后秦国并没有停止进击赵国的步伐,但赵国幸亏有李牧,又一次阻挡了秦国兵团的攻势。不仅如此,李牧还成功防备了虎视眈眈的韩魏两国。但长平之战后,赵国元气大伤,又经连年征战,君主昏聩,此时的赵国已经气若游丝。秦王政十八年,王翦率军伐赵,赵国的军事顶梁柱李牧却被冤杀,三个月之后赵国灭亡。

关于李牧之死,光战国策就有三种说法,有说秦王派人进赵国向赵王进谗言的,也有说赵王佞臣设计陷害的,还有说是秦将王翦自己使的反间计。史记的记载是,秦王使了反间计使赵王起疑心,赵王先是临阵换将,李牧不从,而被赵王派来的人抓住斩首的。作者个人见解,史记的这个记载比较符合里面各类人物的性格特征,反间计一般是政客用的多些,军事天才们比较倾向于战场的事战场来解决,相对于秦王嬴政,名将王翦怕是不屑于使反间计的;战国那时候还没有后来的“父子君臣、忠孝节义”之说,这个国家对我不好,我可以跑到别的国家去,前面就有出走魏国的廉颇这个例子,李牧作为军功至伟的大将,岂会在被人陷害之后毫不反抗束手就擒,反抗不遂被抓住杀掉的可能性大些。数百年后,南北朝至隋唐以来显赫一时的名门望族赵郡李氏,就自称是李牧的后人。

让我们再一次乘坐时光机回到秦国,看一看另一位抗匈名将蒙恬的生平故事。

蒙恬出身将门,祖父蒙骜和父亲蒙武都是秦国名将。“恬尝书狱典文学”,就是说蒙恬一开始是做司法文书工作的。也许是家族传承,蒙恬最终投笔从戎,他最早参与的军事行动应当是协同李信伐楚。看官还记得讲王翦的时候,提到的秦国朝野关于灭楚方针之争吗?王翦认为灭楚必须用六十万人,而少壮派李信则认为二十万人足已,对于嬴政来讲,六十万人的军队算是秦国的全部家底了,有点不放心一次性全用出去,所以最开始的时候采纳了李信的建议,用了李信和蒙恬搭档伐楚。这是蒙恬的军事处女秀,想来蒙恬当时也是年少壮勇,和少壮派李信配合,嬴政要的就是速战速决的锐气。可惜事与愿违,李信和蒙恬在势头正盛的情况下,被楚国项燕跟踪偷袭,打了个败仗,而且是秦灭六国过程中秦国吃的最大的一次败仗。嬴政转头去求王翦出山,给了王翦要求的六十万人,并且派蒙恬的父亲蒙武作为王翦的裨将,这一次伐楚杀了项燕,俘虏楚王,楚国就这样被灭了。派蒙武去给王翦做副手,也是合情合理的,王翦是一员老将,作风沉稳,蒙武也是久经战阵的人了,自然和李信蒙恬这样的少壮派风格不同,和王翦倒更像是一路,配合起来更顺手。

第一次重大军事行动就失败了,但是嬴政并没有弃蒙恬不用,秦王政二十六年,蒙恬被派去攻打齐国,大破之。不过呢,灭齐可不是蒙恬一个人的功劳,齐国毕竟是东方大国,不是块好啃的骨头,当时参与灭齐之战的还有刚刚灭燕挥军南下的王贲和李信。

算起来在秦灭六国过程中,蒙恬的战功并不是特别出众。可是到了秦统一六国后,在对抗匈奴的前沿阵地中,蒙恬大放异彩的时代到来了。秦始皇派蒙恬率军三十万北击匈奴,收河南,这里的河南可不是我们现在的河南省,而是地跨宁夏、内蒙、陕西的河套地区。其后蒙恬“暴师于外十余年”,也就是率军驻守边防十余年。“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馀里。”原秦赵燕三国长城的连接,使秦朝有了一个坚固的巨大防线,用以屯兵和保障补给,来防御机动性超强的匈奴骑兵。不仅如此,秦朝在黄河沿线修城筑县四十四座,迁徙百姓戍边,作为屯兵和补给的第二道防线。有了这两条防线,蒙恬以黄河为依托,渡过黄河,占据阳山和北假,将与匈奴的战线进一步往北推动。蒙恬的“占据有利地形,稳扎稳打,层层推进”的积极防御策略,和李牧的“坚壁清野,固守不战,时机成熟,诱敌深入,两翼包抄”的方法不同,因为彼时赵国和大一统之后的秦朝,在国力军力和可调动的资源方面有天壤之别。但相同之处是,都展现了以步兵为主但却可以防御甚至战胜骑兵部队的战争艺术。

蒙恬威震匈奴,匈奴的馒头单于,啊不对,是头曼单于,打不过就率众往北跑了,“不胜秦,北徙”。北边匈奴的威胁解除了,秦始皇愈发尊宠蒙氏,蒙恬戍守在外,他的弟弟蒙毅在朝内位至上卿,蒙氏一时风头无二。

但是越是战功赫赫的名将,越容易枉死。蒙恬之死其实大家都耳熟能详了。秦始皇在出巡途中病故,赵高与李斯勾结,矫诏赐死本该继位的扶苏,拥立胡亥,史称沙丘之变(赵武灵王被亲儿子围困三个月饿死的沙丘之围,也就一字之差,很容易混淆)。蒙恬也是一并被赐死的,但是他没有扶苏缺心眼儿得那么彻底,他劝扶苏不要轻举妄动,毕竟一个是手握重兵的大将,一个是派来监军的公子,都是皇帝信任的人,怎么会莫名其妙地赐死呢?但是也不知道是被秦国的严刑峻法耳濡目染得墨守成规,还是被秦始皇的威严所摄,公子扶苏拒绝蒙恬向皇帝上书确认的请求,麻溜地自杀了。蒙恬不傻,可是在阴谋诡计方面,比扶苏的反应也好不到哪去,也就拒绝自杀,选择束手就擒,被解除兵权囚禁之后的名将哪里还有机会翻身?

本来胡亥也不大想杀蒙恬,毕竟他没什么过错,又于国有功,奈何赵高和蒙恬有私怨,而赵高又是胡亥的老师以及整个事件中的幕后推手,于是蒙恬、蒙毅相继被杀。

司马迁在蒙恬列传中毫无意外地,又一次叽叽歪歪,说蒙恬身为名将,不好好规劝秦始皇修德政,反而去修造了劳民伤财的长城,与对王翦的评价如出一辙。作者也只能呵呵了。

观战国至汉代的抗匈名将,李牧、蒙恬被杀,霍去病英年早逝,李广自杀,李陵被俘后李氏灭族,卫青本人虽得善终,但卫氏一族在巫蛊之祸中倾覆,没有一个是有好下场的。可悲,可叹!

--------------------------------------------------------

我是剧透分割线

廉颇蔺相如将相和的故事大家都挺熟的吧,那廉颇为什么要叛逃赵国呢?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

如果你喜欢作者写的东西,或者对作者时不时发作的无节操叹为观止,下面是作者的微信转账二维码,请长按图片,选择“识别图中二维码”,用实际行动支持一下吧。打赏多多益善,将激励作者奉献更多原创文章。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账号“时拾史事”(historytalking)。想看轻松有趣的历史?想了解正史中的八卦事?想知道历史中的各种稀奇古怪?关注我就对了。你还可以通过网易云阅读、腾讯新闻客户端、zaker、鲜果、flipboard多种形式搜索订阅时拾史事。投稿请发historytalking@outlook.com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