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华史·易中天说南北朝

 牧心小憩之 2015-06-15

南方与北方,俨然两个世界。南人与北人,俨然两个民族。


顾炎武说,北方学者的问题,是饱食终日,无所用心;南方学者的毛病,是群居终日,言不及义。


鲁迅先生说,北人的优点是厚重,缺点是愚钝;南人的优点是机灵,缺点是狡猾。


林语堂说,南人和北人在身体、性格和习俗上的差异,甚至不亚于地中海人和日耳曼人。


所有这一切,追根溯源都要拜魏晋南北朝所赐。没有那三四百年的隔淮而治和风云激荡,就不会有我们今天的文化和文明。种种故事,也就无从说起。


易中天先生认为汗牛充栋的各类中华史,大多没有全球视野和现代史观,因此他将在直觉、逻辑和证据的基础上,书写人们“不知道和想知道”的历史。《南朝,北朝》是《易中天中华史》第十二卷(第二部《第一帝国》终结篇),它上承秦汉、下启隋唐,书写了中华史上最动人的一段乱世。这本书最大的特点就在于,易中天打通了东西方时空的距离,将东西罗马帝国的纷争与遥远东方中华帝国的南北混战相连接。执上帝之鞭,审视历史的血雨腥风,提出个人化的历史见解。这一切历史的立足点则在文明、文化。


中华与罗马,是不同的裂变。


命丧黄泉的西罗马分裂为诸多的碎片,只有东边的拜占庭帝国活到了中国明朝的景泰年间,最后在1453年被奥斯曼土耳其人征服。不过,拜占庭虽然号称东罗马,却其实是另一个国家,也是另一种文明。真正的罗马文明,从迁都君士坦丁堡那天起就已经死了。反观中国,即便在南北朝这空前的动荡之中,文明的力量也仍在顽强地生长,从混乱走向有序则是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于是前有后赵石勒的小统一,后有前秦苻坚的大统一。尽管两次统一都很短暂,未来的走向却毋庸置疑。


罗马的查士丁尼大帝与南朝梁武帝都有一个宏大的梦想,重建罗马与振兴中华。一个讲法治,一个讲礼治,是传统中国与西方世界的重大区别,其中的成败得失一言难尽。查士丁尼实现的罗马梦只是昙花一现,梁武帝则在活着的时候就一败涂地。易中天追溯历史,告诉我们,这梦想的根本就是人心,人心需要凝聚。事实上,四百年的动荡既表现为国家分裂,也表现为人心涣散。胡人与汉人有民族矛盾,庶族与士族有阶级斗争,佛教与道教有门户之见。要想平定天下,必须先把他们都整合起来。


北朝的教训在于,入主中原,以汉为主,汉胡互化,就意味着数典忘祖、伤筋动骨,也意味着改变北人的文化传统,损害某些人的既得利益。因此统一了将近一个世纪的北方还得再分裂一次,变成东魏和西魏,继而变成北齐和北周。南朝的阶级斗争,也血淋淋地拉开了帷幕。血案的背后是深刻的历史背景和纠结,那就是士族地主与庶族地主两个阶级的权力和路线之争。梁武帝也最可悲。他并非不努力,却无论怎样都事与愿违:善待宗室却众叛亲离,调和士庶却势同水火,以德治国却道德沦丧,建立信仰却失魂落魄。他就像陷入了沼泽,越是挣扎,灭顶之灾就来得越快。只不过这沼泽不是他个人的,而是整个时代、民族和社会的。


杨坚知道,黄河九曲十八弯,最终要流入大海。天下不定,根本问题在民族关系。高欢调和民族矛盾,结果被北周所灭;宇文泰要汉人鲜卑化,结果为隋所亡。只有做到了“汉胡互化,以汉为主”的隋,才最后成功。隋唐帝国的人民是一个新的民族。在下一阶段,他们将是中华文明的主要创造者。三四百年的民族大混血,至此功德圆满。


由是,一种更具开放性和兼容性的新的文明,便已是呼之欲出。


原来有的没了,这才有了政治上的一国两朝。南朝和北朝都认自己为中华帝国,称对方为魏虏或岛夷,正所谓“一个中华,各自表述”。原来没的有了,这才有了文化上的南方北方。从此,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并驾齐驱,隋唐开创的新中华将诞生在两河之间,一直延续至今。这就是魏晋南北朝影响后世的根本所在。


《易中天中华史》是一部个人化的宏伟史书,也是一部关于中华文明的百科全书。由著名学者易中天为您讲述三千七百年以来,我们的命运和选择。已出版《三国纪》、《从春秋到战国》、《秦并天下》等,最新推出《南朝,北朝》。


易中天先生的封笔之作,颠覆传统史学著作的写作方法,首部从全球视角为中华文明立传的经典巨著。


面对自己的历史,我们不但不是亲历者,也不是参与者,甚至算不上旁观和远眺。于是我们不知道自己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我们也很难明确无误地回答,什么是“中华根”,什么是“中华梦”,什么是“中华魂”。


有什么样的人,就有什么样的书;有什么样的书,也就会有什么样的人。因此,必须重写中华史,还必须从根本上改变思维方式和表述方式。


点击“阅读原文”开始阅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