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创业不再是一个没有生命的名词

 老沈阅览 2015-06-15
创业不再是一个没有生命的名词

                        2015年06月15日  

    记者 龚丹韵

  大学生休学创业,曾是一种传奇。微软的比尔·盖茨、甲骨文的拉里·埃里森……他们的经历激励着一个个创业者。从2014年起,教育部发文允许大学生休学创业,这意味着曾经鲜有耳闻的个人传奇,很有可能演化为一个群体现象。消息一出,议论纷纷:有人怀疑它的操作性、成功率,有人担忧是否有足够的保障体系,有人焦虑市场和风险机制是否已经成熟。
  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直言自己的态度是“不反对、不鼓励”。作为天使投资人,他每天接触许多大学生的创业项目,其判断是:“这里面95%是没有创新的,但这就是正常现象。”
  记者采访的4名休学创业的上海大学生,各有各的故事。有人失败回校,有人仍在创业路上踽踽前行; 有人看到了希望,有人还在迷雾中摸索。但是无论结果如何,他们都表达了一个共同的感受——“收获很大”。
  毋庸置疑,因为年轻,大学生相对缺乏经验、人脉和阅历,创业的成功率并不高。但硬币的另一面是,年轻就是资本,他们充满活力与梦想,哪怕失败,未来仍有无限可能。
  1989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场国际研讨会上,经济学者科林·博尔说,未来的年轻人都应掌握三门本领:一是学术性的,二是职业性的,三是证明一个人的开拓能力,也就是“创业教育”。换言之,创业本应成为未来大学的一个学习内容,甚至成为教育的题中应有之意。最近几年,麻省理工的创新模式被大书特书,美国1600所大学开设了将近2000多门创业教育课程……从全球看,越来越多的大学不再闭门造车,而是直接参与市场、振兴经济,甚至影响国家的走向。
  当然,也有许多人觉得,鼓励大学生创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缓解就业压力。听起来有点道理,但其实,经济学早有研究表明,创业与就业之间未必正相关。
  早期的经济学家们认为,失业能推动创业。当个人失业,可能会通过“自雇”来谋取生计。可现实与结论是冲突的。围绕质疑和追问,后来的学者形成了两套假说——“难民假说”和“企业家假说”。
  “难民假说”认为,失业者往往是劳动力市场上的弱势群体、失败者。他们中的大部分不具备企业家的才干,为了养家糊口被迫创业,很难指望他们能够成功,甚至带动就业。
  “企业家假说”则认为,在好的经济环境下,梦想成为企业家的人,更容易获得信贷投资,实现创业计划。这类人的创业是主动的、积极的,不会轻易被失败打倒,被残酷的市场挫伤。他们往往越战越勇,这样的创业,能够激励市场。
  同一个市场上,或许既有“难民效应”,也有“企业家效应”,那么最终结果如何?有人曾经对23个经合组织成员国20多年来的数据进行比较。比如在西班牙的低收入区,只有“难民效应”,也有一些国家“企业家效应”更大。最后只能说,创业和就业之间,不同文化、体制、经济状况的国家,情况各不相同。
  而可以形成共识的是,主动选择创业的大学生成为“企业家”的可能性远大于成为“难民”的可能性。即使失败了,他们还可以重新站立起来。创业怕的从来不是一次失败的结果,而是缺乏活力的市场、一潭死水的氛围,以致人们失去奋斗的激情,失去做梦的动力。
  如果把休学创业放置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潮中理解,就会发现,它更重要的意义在于激活市场活力,鼓励年轻人追逐梦想,从而“搅动一池春水”。在创业的大军里,当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青春面庞在加入,当资深的风投们愿意与年轻人一杯又一杯地在共饮咖啡中头脑风暴……即使所有努力都没有结果,但创业的因子被激活了,市场的土壤在生成,创业的观念在刷新。
  创业,便不再是一个没有生命的名词,而是可以触碰到的现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