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崇祯之死能代表明朝灭亡?

 Lenovo森林 2015-06-15

崇祯之假如我们把明朝灭亡与崇祯死亡划等号的话,很可能就无法真实了解明朝历史真相,无法准确把握明朝怎样灭亡以及为何而亡等问题。所以,笔者建议,对明朝灭亡时间应做些修改或调整才比较好。

崇祯皇帝崇祯皇帝


    一般认为,明朝灭亡时间从崇祯死亡算起。这个观点是得到了官方广泛认可的,譬如《现代汉语词典》作为已印三百余次、总发行量超过四千万册、流传极广的辞书,其卷末《历代纪元表》,也将明代的起迄标注为“1368-1644”,也就是说崇祯的死,被当成明朝灭亡的标志。就连大中学教材也都以此为标志,告诉学生们在崇祯上吊的那天起,明朝就灭亡了。

    其实,作为一个朝代的终结,不能以最高统治者之死作为标志,也不能以某个简单事件作为衡量,而应把握该朝代是否已经彻底失去反击能力、彻底走向消亡为标准。笔者对明朝历史也是这种看法。

    明朝虽然走到崇祯之死,已经元气大伤,但事实上并没有达到完全失去抵抗能力的地步。据史料记载,1644年4月25日清晨,崇祯死后,北京为李自成所占。大顺军控制了黄河以北、山海关以南,包括陕、晋、鲁、北直隶和约一半河南在内的数省区域。但此时若翻开明朝版图,可以看到李自成所控制的只是一片不大的区域;而且,这种控制并不牢固,甚至可以说还相当脆弱。

    到了5月22日至27日,明军吴三桂部和满清联军,与李自成大战于山海关一片石,将后者击溃。李自成败退北京,于5月29日匆匆称帝,“是夜,焚宫殿西走。”一周之后,清军进入北京。但是,大顺军溃逃所留下的地盘,并未立即纳入满清控制之下。在一段不短的时间内,满清对原属明朝疆土的掌控微乎其微;其大致情况是,仅控制了北直隶(以今河北为主)一地而已。其左近处,晋、陕两省尚在争夺中(与李自成),而河南和山东的大部,一时间满清、大顺和大明谁都不能据有,互有交错。至于此外的广袤地方,满清干脆连一只脚印也还不曾留下。

    反观此时明朝,虽旬月中,京都两番易手,从朱姓先改李姓,复改爱新觉罗氏,但亦仅此而已。所谓巨变,除了京都周遭可算名副其实,其他地方都谈不上。关外后金崛起已近三十年,陕晋之乱也有十多年,张献忠1640年就攻打了四川……这些,均不自1644年始。如果说明朝是个烂摊子,则崇祯在世即已如此,而他殉国之后,暂时也没有变得更糟。

    换句话说,大部分地区,到此刻仍是明朝之天下。自荆楚以至浙闽,从淮河迄于粤、桂、滇,都还姓朱。它们不单面积广大,尤其重要的是,皆系中国富饶之地,天然粮仓几乎悉数在此(除天府之国已成瓯脱),工商于兹为盛,税赋根基未尝动摇。

    仅就此境况看,一个国家主要骨架尚存,主要动脉尚在,焉能就说此过已灭?更别说其领导体系和统治手段、军事力量都未伤及大的筋骨。

    因为明朝时期设两京制,北京之外,还有南京。朱棣以北京为京师后,南京旧制保存未变,从六部到国家礼器一应俱全。尽管过去二百多年,这种叠床架屋的配制不免糜耗冗费,但到了关键时刻却能够意外起到“备份政府”的作用,使明朝免于立刻崩溃。事实上,因着南京这套“备用政府”的存在,面对京师沦陷乃至国君殒命,明朝所受到的打击并非想象的那么严重。

    从军事武装力量看,福王南京登极后,史可法对兵力重新部署,将江北明军主力设为“四镇”。《小腆纪年附考》有一处提到,“四镇之兵不下数十万人”;另一处说,单单四镇中最强的高杰所部,便计“十三总兵,有众四十万”。四镇之外,明军主力还有一个“巨无霸”,这便是驻扎湖北的左良玉部。左部之强,四镇加起来也抵不过----“良玉兵无虑八十万,号称百万”。以上数字虽有水分,不能尽信,但这时明朝总兵力在百万以上是肯定的。

    试想,仍有天下膏腴之地、国家组织健全完好、拥兵百万大军的明朝,是否距“灭亡”二字还很有些距离?因此,笔者私以为:

    其一,断定明亡于1644年的说法,不够准确,起码是不很恰当的。毕竟,此时不过是明朝死了一位皇帝,很快又可以有新皇帝,国家机器继续运转,并不受某个统治者亡故的影响。

    其二,尽管明朝京都被大顺军攻破,皇帝也自缢而亡,但该朝代的政治中心很快能向南京转移,并正常工作。这时的明朝政权并没到支离破碎境况,也没陷于四处流亡境地。若是管理有效、军事得力的话,足以在短时间恢复元气,重振旗鼓,组织反扑。只可惜,明朝后来缺乏强势领导,缺失有效管理,缺少精兵良将,故未能重整山河。

    其三,南明时期从1644年--1662年尚有18年的坚持,就是最好证明。倘若南明政权不是内讧严重,仅顾争权夺利,后来的历史可能会改写。这一时期,涌现了许多像张献忠(农民义军领袖,先是抗明后来抗清)、何腾蛟、瞿式耜、堵胤锡、郑成功等抗清英雄,他们的抵抗斗争虽然最终失败了,但它的影响和意义却是极其深远的。

    综上所述,假如我们把明朝灭亡与崇祯死亡划等号的话,很可能就无法真实了解明朝历史真相,无法准确把握明朝怎样灭亡以及为何而亡等问题。所以,笔者建议,对明朝灭亡时间应做些修改或调整才比较好。

    一家之言,难免有误,欢迎批评指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