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宪章800周年:托古改制的重要文本

 颜梦竹 2015-06-15

??商论 | 文


800年前的今天,英国国王约翰与贵族在伦敦郊外签署了大宪章。为了纪念这一日子,英国举行了一系列活动,包括巡游庆典、化妆舞会、专题大合唱、鸣钟仪式、花卉节,以及有英女王皇家驳船“格罗丽亚娜”号(Gloriana)参加的泰晤士河接力活动等。


但最有趣的纪念活动是一块复制了维基百科上有关大宪章的整篇词条的挂毯。它由一群专业刺绣工人、36名囚犯、律师、记者以及活动家协力完成(上图)。正在流亡的维基解密创始人朱利安·阿桑奇(Julian Assange)在厄瓜多尔大使馆内刺上了“Freedom”一词,另一位揭密者爱德华·斯诺登(Edward Snowden)则在莫斯科绣上了“Liberty”。挂毯上由刺绣工行会绣成的插画如宝石般熠熠生辉,旁边是法官绣出歪歪扭扭的字母和《卫报》前主编艾伦·拉斯布里杰(Alan Rusbridger)留下的斑斑血迹——他在绣字时刺破了手指。


“我喜欢创作维基百科页面的民主方式,希望能在这一作品中产生回响,”这块绣布的创造者、艺术家科妮莉亚·帕克(Cornelia Parker)说,“每个人都可以贡献一份力,每个人都能达成共识”——恰如大宪章所赋予英国人之于自由的看法 。


在大洋彼岸,大宪章亦被广为尊重


美国最高法院的青铜大门上镶嵌着八块法律史上重大历史时刻的浮雕,其中一幅就描绘签署大宪章的场景(下图)。图画上,与其说是约翰王和平签字,不如说他是在威逼之下就范:左手边男爵则做拔剑状,右手边的约翰王则一手扶剑,一手在羊皮纸上盖上印信。约翰王所签署的,就是著名的“大宪章”,而800年前的历史定格,的确剑拔弩张。




有关大宪章的记述可谓汗牛充栋,不需在这里赘述。大宪章的意义,各方的评述也纷然不同。约翰王绝不可能想到,这一签署在羊皮纸上的一纸文书,会在800年后被学界政界膜拜,公推为民主的柱石,在他看来,那不过是与贵族骑士媾和的妥协而已。况且仅仅签署大宪章一个月后,约翰王就致函教皇希望废止宪章,并得到了教皇的首肯。

令约翰王不满的是大宪章之61条。这一条规定一个由25名男爵组成的委员会将会监督、确保约翰王遵守大宪章的规定。他们有权在国王违约时没收国王的城堡和土地,直到他改正自己的行为。这种对国王施以集体强制的方式是国王所无法接受的,必毁之而后快。

大宪章此后泯没无闻,直至400年后的光荣革命,才又被提及,因为它确立了限制君权的先例,要求君主遵守法律。独立战争中的美国开国元勋们更是把大宪章作为与英国王庭分庭抗礼的挡箭牌。当起义了的麻省需要刻制一枚新的印信时,他们选择的图像是一位民兵,一手持剑,一手持大宪章。

大宪章之39条的法律意义与历史意义最为深远,规定“除非经由其同等地位之人或这块土地上的法律进行的合法裁判,否则任何自由的人,不应被逮捕或囚禁、被夺去权利或财产、被剥夺法律保护权,被放逐或被加以任何形式的损害”。一方面,39条明确了法治的原则,国王并不能凌驾在法律之上,以个人意志随意审判;另一方面,它也成为后来“人身保护令”的起源。也恰恰是因为这一条,大宪章才会登上美国最高法院的大门。

英美对大宪章的纪念如火如荼,却有英人自己冷眼旁观,倒出纪念大宪章的吊诡之处:与其说大宪章在当年是划时代的,不如说大宪章为后人提供了一个改变现有秩序可资援引的重要文本。后人明明是激进派,却可以拿大宪章把自己装点成保守派;明明是挑战现有秩序,却可以打着“托古改制”的旗号。古今中外,莫不如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