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第二次机会:《走入中医抗癌》 扶正与肿瘤治疗 (连载10)
在全世界癌症发病率不断上升的情况下,探索除西医学以外的抗癌方法,就显得更有积极意义。我们惊讶地发现,早在约2500年前,中医学就有基本的抗癌思路:从“五毒攻之”,到“五气养之”,到“五药疗之”,到“五味节之”,这些当时的肿瘤治疗原则,是现今中医抗肿瘤思想“扶正祛邪”的完整体现。
在前面,我从《周礼》(成书于战国时期)中对于肿瘤“五毒攻之”,延伸到对“毒”概念的理解,以及“以毒攻毒”的具体含义。现在我们要回到《周礼》这部书,在“五毒攻之”的后面,还有话:分别是“以五气养之”“以五药疗之”“以五味节之”。 什么是“五气”?中医书籍上有不同的解释。我认为,读古书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联系上下文。在五气养之的后面,紧跟着五药疗之,然后是五味节之。五药,指的是青、赤、黄、白、黑五种颜色的中药,可说是泛指中药吧;五味,指的是酸、苦、甘、辛、咸五种味道的食品,可说是泛指饮食物吧。那么,中药有了,食品有了,还缺什么呢? 【五气养之】 —霉腐之气&卵巢癌— 中医学认为,人与天地相应。在《黄帝内经》中,有“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之说。 意思是自然界有两个东西滋养人类之生命,即天给人以风、寒、暑(火)、湿、燥五种气候,让人体在不断适应不同的气候变化中,身体的抵抗力得以反复加强。五气虽然应四季而变化,但也有个恒定不变的东西,那就是空气。人体不断将新鲜氧气口鼻吸入、通过肺脏将养分输送全身。在战胜肿瘤的过程中,不仅要用药“以毒攻之”,还要让人体顺应自然的变化,增强抵抗力,呼吸新鲜空气,从自然界获取充分的氧气。这就是“五气养之”的具体含义。 【五药疗之】 —扶持正气— 前面讲了,“五药”指的是青、赤、黄、白、黑五种颜色的中药,其实就是泛指中药。既然已经“五毒攻之”了,为什么又说“五药疗之”?五毒攻之,用的也是中药,是有毒或者毒性很大的中药,这是针对肿瘤进行克伐的方法。但光克伐是不够的,也要调动所有可能有用的中药,青以调肝、赤以调心、黄以调脾、白以调肺、黑以调肾,也就是要调整全身机能进行治疗,换句话说,就是同时要扶持正气。 【五味节之】 1、五味调五脏,重病慎补 扶持正气,光中药还是不够的,所以就有“五味节之”。五味,指的是酸、苦、甘、辛、咸五种味道的食品,也就是泛指食物。“节之”,是个非常有意思的说法。节,调节。酸以调节肺,苦以调节心,甘以调节脾,辛以调节肺,咸以调节肾。不是重症患者一定就要大补,大补必然就是重点放在甘甜的食品上;过多的甘甜,过多的补养,反而导致不消化,反而导致体内的毒素无法顺畅排出体外。五种味道的食品,要根据具体病情来调整比例,综合运用,利用食物的营养,达到调节内脏机能作用,岂不是比单纯进补更胜一筹? 《素问·奇病论篇第四七》: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 【五味节之】 2、节制忌口,海鲜、辛味皆发物 “节之”还有个意思就是节制,也就是要适当节制一些食品,换句话说就是忌口。例如,海鲜甘甜鲜美,却有“发性”,也就是可能刺激肿瘤生长,应该尽量少食;辛辣开胃,帮助消化,但也有“发性”, 微微调味即可,避免多食。这方面内容,还会有专章讨论。 所以,从五毒攻之,到五气养之,到五药疗之,到五味节之,说明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医学对肿瘤治疗的基本原则,“扶正祛邪”,已经有了具体的内容。 读者反馈VS作者回应
富荣医生: 看到这个连载,我有一个同感:从临床上,遇到肝癌、肺癌、胃癌、鼻咽癌、肠癌、胰腺癌,西医没有太好的疗法,手术后再化疗多数情况下只会增加患者的疼苦,有的虽然延长些生命,但没有受的痛苦大,结果很悲观,往往钱去人空。这些年来,我用中药治疗不少晚期癌症患者,帮助患者减少了痛苦,延长了生命。期盼看到您这部书的更多内容,保持交流。 作者回应: 很多像您一样有经验的中医,在临床上帮助了很多癌症患者,累积了难能可贵的经验。我这部书,意图构造一个中医抗癌理论与临床基本框架,让大家有个基本标准作为依据,大家再发挥各自的特长,将来就好总结经验、发现规律。 作者简介: 麻仲学教授,中医肿瘤专家。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毕业。 1992年度,北京高等院校系统评定为26名青年学科带头人之一。 著述多部,分别由中国科学院科学出版社、台湾中华书局等出版。 1996年到美国发展,发明康梭疗法抗癌体系,是全美顶级医学院之一美国旧金山医学院邀请演讲中医药抗癌的第一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