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国内外生态城市理论研究综述》,作者:黄肇义;杨东援,刊登于2001年01期 【摘要】首先回顾了生态城市思想的发展过程,然后对国内外生态城市理论进行了深层次的综述,并结合最新的生态经济理论,提出了更加完善的生态城市定义。 【关键词】生态城市,生态极限 2002、《1990年以来国内城市形态研究述评》,作者:郑莘;林琳,刊登于2002年07期 【摘要】对城市形态及其相关概念进行了辨析,对1990年以来国内学者在城市形态研究领域中的研究进展、取得的成绩、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评述,并对未来城市形态研究的方向作出了展望。 【关键词】形态;城市形态;研究述评 2003、《城乡一体化研究的进展与动态》,作者:景普秋;张复明,刊登于2003年06期 【摘要】从城乡一体化思想渊源、概念争论与界定入手,先简要叙述了国外城乡一体化研究的进展,接着对我国城乡一体化研究进行了回顾,指出我国城乡一体化研究的重点集中于3个方面:(1)系统研究——把城乡一体化作为一个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2)领域研究——城乡一体化研究涉及城乡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主要有经济、人口、生态、空间、基础设施等;(3)区域研究——城乡一体化的区域性实践。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城乡联系;城乡融合;城乡协调 2004、《快速城市化地区城乡关系协调研究——以广州市“城中村”改造为例》,作者:闫小培;魏立华;周锐波,刊登于2004年03期 【摘要】分析了广州市城中村的社会经济状况,总结和评析了广州“城中村”现状及改造方案,重新审视“城中村”改造中出现的问题与矛盾,认为城中村问题的核心问题是“转制”以后村集体股份制公司的管理以及村民的出路问题和适应外来流动人口需求的城市住房供给问题,最后提出城中村改造的新思路,即:构建“政府—村民—开发商”的利益均衡机制以改造其物质环境,智力支持和教育补偿以改造村村委会及村民,城乡信息沟通渠道的畅通和补偿方式的多样化,以及城中村空间改造及功能重塑的多样化模式。 【关键词】快速城市化;城中村改造;村集体经济;广州 2005、《论“反规划”》,作者:俞孔坚;李迪华;韩西丽,刊登于2005年09期 【摘要】指出导致系统性的、全国性的城市环境危机和城市功能与结构混乱的主要根源之一是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规模-性质-空间布局”为模式的物质空间规划编制方法论;基于现行方法论的城市空间发展规划是一种建立在不确定基础上的空中楼阁。在此基础上提出“反规划”途径:强调一种“逆”向的规划过程,“负”的规划成果,即生态基础设施,用它来引导和框限城市的空间发展。文章强调,人地关系的和谐是解决一切城市问题的关键。“反规划”途径试图通过建立保障自然人文过程安全和健康的景观安全格局,来综合地解决国土生态安全问题、城市的功能结构问题、交通问题、城市特色以及城市的形态问题。 【关键词】“反规划”;规划方法论;景观规划;生态规划 2006、《紧凑度和多样性——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理念》,作者:仇保兴,刊登于2006年11期 【摘要】仇保兴博士提出,无论从国外城市化的历史经验还是从我国国情来看,建设用地的紧凑度和城市的多样性应该是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理念。紧凑型城市是对生态环境干扰最小的城市化空间模式的必由之路,是一种着眼于区域和国家整体长远利益的“外向型的”可持续发展模式。紧凑型城市主要着眼于减少占用耕地,节约资源和能源。在中国推行紧凑型的城市发展模式能够综合地体现节地、节能、节水、节材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也就是和谐、理性、健康的城市化所要追求的目标。他进一步提出,具有多样化特征的城市,是一种着眼于城市自身活力的内向型持续发展的城市成长模式。多样性可以提升城市自身的活力,创造就业机会和增强城市的竞争力。仇保兴博士分析了我国城市紧凑度的现实状况和未来影响我国城市紧凑度的主要因素,阐述了多样性的自身特征以及城市多样性受到扼杀的主要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实践这两大核心理念的对策:(1)倡导土地混合使用的新理念;(2)构筑符合多样性的交通体系和可步行城市;(3)推广低冲击式(low impact development)城市开发模式,促进水资源循环的利用;(4)将城市看成是一个具有完整生态功能的系统;(5)尽可能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和风貌,传承历史文脉;(6)创建简洁明了、有公信力的城市规划管理体系,真正做到对本地历史文化、普通民众和大自然的尊重;(7)消除创业的限制因素,倡导创业文化和激励创业型就业的模式,充分发挥城市自身作为技术创新、孵化器和市民创业服务器的功能;(8)从绿色建筑、绿色基础设施、绿色小区规划建设入手,使城市逐步成为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坚强支点。 2007、《SWOT分析在城市战略规划中的应用和创新》,作者:袁牧;张晓光;杨明,刊登于2007年04期 【摘要】SWOT分析法是战略规划研究的一种分析技术,指的是对于优势(strength)、限制(weakness)、机遇(opportunity)和挑战(threat)的分析。该方法近几年来逐渐在国土资源规划、城市战略发展规划、旅游规划等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本文通过对SWOT分析方法的分析对象、分析过程和战略对策的生成等内容的解读,以及其在《雅安城市发展战略咨询研究》中的实际应用,探讨了该分析方法在城市规划,尤其是城市发展战略研究中所起的作用以及相应的分析模式。 【关键词】SWOT分析;目标规划;城市战略发展规划;旅游规划;雅安城市发展战略咨询研究 2008、《体制转型与中国城市空间重构——建立一种空间演化的制度分析框架》,作者:张京祥;吴缚龙;马润潮,刊登于2008年06期 【摘要】建立了转型期中国城市空间重构的一个制度分析框架,揭示了体制转型的基本特征及城市空间重构的基本方面,并重点评析了政府企业化治理、城市增长机器、二元规制环境等对城市空间重构的重要影响。 【关键词】体制转型;城市空间;重构;中国范式 2009、《保障性住房的选址策略研究》,作者:杨靖;张嵩;汪冬宁,刊登于2009年12期 【摘要】针对目前保障性住房选址不当而带来的诸多问题,本文从五方面研究了在城市老城区、城市新市区与近郊区保障性住房的选址策略。 【关键词】保障性住房;选址;策略;新市区与近郊区; 2010、《低碳城市规划——一个新的视野》,作者:张泉;叶兴平;陈国伟,刊登于2010年02期 【摘要】对国内外低碳城市的理论研究和规划建设实践进行了回顾和总结,提出低碳城市规划主要应关注城市形态、土地利用、产业发展、能源利用、交通模式、城市建筑等方面,并针对低碳城市与生态城市的关系、低碳城市规划的定位、理论基础以及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等方面进行了初步探讨,提出低碳城市深入研究的方向。 【关键词】低碳城市;低碳城市规划;气候变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