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运用数据分析系统防范税收管理风险的研究

 江湖一飘168 2015-06-16
运用数据分析系统防范税收管理风险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1年11月01日
字 体:【
访问次数: 1160

   数据分析系统的广泛应用,为我国税收全面数据化管理铺平了道路。运用数据分析系统,能够有效预防和控制税收管理风险,提升税源管理质效,推进信息管税,实现税收管理模式的思想观念、制度机制、业务流程和组织机构上的创新,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利用数据分析系统防范税收风险是一个具有科学性、可行性和前瞻性的课题,必将引起各级税务机关和领导的高度关注和重视。

  一、税收数据分析系统的功能与作用

  (一)税收数据分析系统的四大功能。

  分析识别功能。风险识别是税收风险管理基础,系统设计主要基于管理目标规划,寻找税收风险发生的可能领域,通过预先设计的风险指标和权重,科学判断和识别税收风险发生的具体目标,指向特定的具有税收遵从风险的对象。风险分析识别的主要路径包括:宏观或战略层面和微观或操作运行层面的风险分析识别。宏观风险识别侧重于对不遵从风险行为发生的主要区域、行业等,为微观风险识别提供导向。微观风险分析识别侧重于税收管理的实际操作过程,以相似特征分类(包括按规模、按税种、按行业、按法律结构、按企业存续的年份等)的纳税人有利于更精确地对遵从风险进行识别和分类,发现逃税的新趋势或新形式,归纳出税收风险发生的规律性。

  等级排序功能。系统兼顾地域、行业或规模上的差异,遵循普遍性、严谨性和灵活性原则,合理确定统一的风险等级指标。并根据风险特征指标计算、检索出的风险纳税人,按照一定的规则、标准,计算纳税人风险度,确定纳税人风险等级。风险等级按照风险度分为三级,一级为高度风险,与风险预警指标严重偏离,初步判断存在偷税嫌疑;二级中度风险,与风险预警指标偏离较大,可能申报不实;三级为一般风险,与风险预警指标有一定偏离,可能存在一定问题。

  风险预警功能。经过分析识别和等级排序,将征管工作中可能存在征管风险和执法风险的重点部位和重点环节分别标注、揭示出来,并使风险指标具体落实到单位、部门、税收管理员和纳税人。当某项工作指标达到风险警戒值时,向所涉及的单位、管理员推送预警信息。风险应对部门根据纳税人不同的税收风险等级,按照一定的规则和风险应对预案,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以防范、控制和化解税收风险。应对措施主要包括对一级、二级、三级风险分别采取移送稽查、约谈评估、调查核实等分类应对措施。

  辅助决策功能。通过对风险管理运行状况进行的总结、回顾和评价,科学估价风险分析识别的针对性,风险等级排序的准确性,风险应对措施的有效性(包括风险应对的收益、同行业、规模等收入历史对比和未来收入前瞻性分析、纳税遵从程度、违法违章比例以及资源配置状况,税源管理策略、数据信息来源等),不断探究风险管理收益和效率,检测工作情况和效果,摸索风险管理规律,并依据处理情况对同类地区、同类行业的管理风险制定应对措施办法。全面系统地保存大量的信息,并能迅速地查询与综合,使各级领导和业务主管部门进行科学决策有了符合征管实际的科学依据,进一步带动了领导思维和工作方式的转变。

  (二)税收数据分析系统的作用。

  1、为税收风险管理提供可靠的信息资源

  完整、准确的数据是加强税收风险管理的前提和基础。涉税数据的风险管理需要系统数据分析来实施,对涉税数据进行“统一采集、统一审计、统一管理”,从源头上提升数据分析的质量。利用大集中的回流数据库,获取纳税人的各项基础信息和申报信息;依托税收征管保障平台,与政府相关部门加强信息交换,及时获取纳税人有关的涉税信息;从目前使用的税控系统中获取信息,定期从税控系统中抽取纳税人开票信息;利用企业财务数据采集软件自动获得纳税人的财务信息,并形成上传税务机关的各种财务报表和申报表,实现财务信息采集自动化,提高工作效率和数据的准确性。在获取了大量的信息后,数据分析机构可对取得的信息进行审计和逻辑校验,修改和剔除错误信息,并将加工后的信息实行统一管理,提升数据质量。

  2、为税收风险管理风险测算提供数据支持

  “税收分析、税源监控、纳税评估和税务稽查”四位一体互动机制,是数据分析全面导入税收风险管理的具体内容,涵盖数据分析、税源管理和税务稽查的工作流,并以此为载体,在税收分析、税源监控、纳税评估和税务稽查四个环节中高效运行。数据分析着力对纳税人涉税事项的风险测算和预警,也对税务系统内部门间的横向联络和沟通,确保信息管税工作机制的顺利运行,拓展信息管税成果的运用。税收风险预警,就是利用数据分析所产生的临界数值,提醒办税人员有风险存在,便于对税源加强监控、防止税款流失。同时也警戒和提示企业和纳税人遵守税法, 达到超前解决和化解税收风险。风险管理,是把税收风险管理理念作为信息管税的先导,以科学的风险管理理论为基础,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持,专门设计开发了“税收风险管理系统”,系统在功能上凸显税收征管的科学化、专业化、精细化,在操作上注重加强税源监控、强化风险测算和风险预警,以期达到防止税款流失的目的。该系统按照规定的工作程序和要求,对涉及税收风险的数据采集、风险测算、风险发布、风险应对和结果考核等环节实行统一管理,全部信息以工作流的形式在各部门之间流动。税收风险控制系统的成功上线,为信息管税与风险管理提供了可靠的运行平台。把数据分析作为税收管理的核心定位,在信息管税链条上,数据分析是税源管理和税务稽查的继后流程,后者接受数据分析的指令,对管理机构的日常评估、催报催缴和稽查的选案,都由数据分析发起,基层税务机关在未接到数据分析指令的情况下,不得与纳税人直接接触,达到“无疑点不评估,无线索不稽查”。在工作模式上,严格控制风险管理流程推送,承担风险测算人员无明确的风险点不推送,纳税评估人员未接收任务不评估,从严控制管理员下户频次,促使管理员提高约谈和评估质量,从机制上规范了管理员的“下户”行为,实现“有针对性的评估”。

  3、提供税收执法风险管理的支撑平台

  通过设立专业的数据分析岗位,充分利用信息与业务相融合的人才优势,成立小规模的税源分析团队,集数据分析与税收业务的两股优势,从而扭转了执法过程中的管业务不占有数据、不具备数据分析能力,管数据的不具备业务管理能力的局面,将“死数据变成为活信息”,改变长期以来“有数据的人不分析,想分析的人没数据”的历史。在角色定位上,充分发挥数据分析的决策参谋作用,加强税收关联性分析,构建分行业的税收经济模型,通过税收指标与经济指标的对比,分析实际税负与法定税负、个体税负及所属行业平均税负、不同地区间宏观税负的差异,揭示地区、行业、企业间税负的动态变化,加强重点税源监控分析,测算发布行业税负和预警标准,及时发现征管漏洞,实施税收预警;加强税收弹性分析,通过宏观指标的计算与分析,进一步解决好税种、税目、行业及企业等分量分析税收与经济增长的协调性,深挖税收收入与经济发展不协调的根源,确保收入安全、税收稳定增长,以最小的成本实现税收收入的最大化,为领导税收征管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4、为税收财会核算风险控制提供技术保障。

  实践表明,数据分析系统在信息管税中,对于提升税收管理的质效、提高执法公正、依法行政工作水平具有强大的推动力(税收执法风险控制待补充),只要借助数据分析信息管税的科技翅膀,就能在革除陈旧税收管理模式上有所作为。同时,也是我们加强税务机关内部财务管理,防范财会核算风险具有重要作用:(1)统一了报表生成方式和行业税收分析口径。取消基层层层上报生成,统一由数据分析局采集加工生成,减轻基层负担,提升报表质量。税政部门所需的行业税收分析相关指标和数据,管理机构也不再填报,直接由税政部门将需求提交至数据分析,由数据分析局利用数据大集中的回流数据直接分析生成。(2)将税收计划编制和计会统工作向数据分析转移。将税收计划编制和计会统工作向数据分析局转移。数据分析局通过强化地区税源的宏观分析,建立税收增长测算数学模型,并据此制定科学的税收计划,分解落实到各县(区)局,并对各地税收计划执行情况进行跟踪管理,提供及时有效的指导。将税收计划编制和计会统工作从原先的计划财务部门剥离到数据分析局,可以提高税收计划编制的科学性,使税收计划的编制更具说服力。(3)推进重点税源管理和分行业税源管理方式变革,提升征管质效,促进税收公平。建立健全大企业风险内控机制。依托现有的重点税源直报系统,开发和继续拓展数据分析功能,建设省级定点联系企业涉税信息数据库。对定点联系企业进行税务风险测评,向企业提出税务风险管理建议,强化对企业集团整体和分支机构的税源监控和综合分析,明确各层级相应职责,实现税源监控、纳税评估的信息共享。根据行业特点,在行业集中度较高的石油石化、银行、通讯、电力、烟草企业中实施行业管理,加强与行业主管部门的沟通与联系,全面收集行业涉税信息,逐步建立各行业主要业务板块的税收风险评估模型。

  二、运用数据分析系统进行风险控制的实践与成效

  (一)运用数据分析系统进行风险控制的实践。

  风险识别。以内部和外部传递数据为基础,根据风险规则、风险指标进行比对分析,识别税收风险。风险识别的疑点问题保存在风险库中,供风险管理使用。实践中,数据分析部门对导入税收风险管理系统的数据应及时进行信息比对,并按财务指标、税额比率、税额差异和税收保障四类指标进行风险测算,并生成风险信息。

  风险推送。根据风险的类别、预警等级,分别把风险信息推送到风险应对部门。可以是纳税评估部门,也可以根据风险预警等级直接推送到税务稽查部门。实践中,数据分析部门于次月将生成的风险信息通过税收风险管理系统进行信息发布。并根据不同情况,分别推送管理分局或稽查局。同时,对逾期未申报(含财务报表)、未入库的纳税人信息,于申报期结束后2日内产生催报催缴提醒清单,并推送税收管理员。

  风险处理:风险应对部门通过对风险估计和评价,把风险发生的概率、损失严重程度以及其它因素综合起来考虑,决定采取什么样的措施以及控制措施采取到什么程度。实践中,管理部门自接收税收风险管理系统发布的风险信息后,于20日内完成相关评估或调查任务,并按要求填写相关表证单书,汇总归档。因故不能按期完成的,在系统中提请批准后可延期,但延期不超过10天。管理员自接收催报催缴提醒清单后,于5日内通知纳税人申报、缴纳税款。在评估或调查中,管理员按《税收征管法》等有关规定采取责令期限改正、发票停限供、行政处罚、税收保全、强制执行等措施。

  风险监控:通过对风险识别、估计、评价、处理全过程的监视和控制,及时发现新出现的或性质随着时间的推延而发生变化的风险,重新进行识别、估计、评价和处理。实践中,数据分析部门和风险应对部门通过监控税收生产活动的进展和环境,核对风险管理策略和措施的实际效果是否与预见相同,寻找机会改善和细化风险控制计划,实时提出反馈信息,以便将来的决策更加符合实际。

  税务数据分析机构及职能设置。由信息数据管理部门通过数据分析,向管理分局推送涉税疑点信息实施纳税评估,成立专职数据分析局,负责数据采集归口管理。依托税收征管保障网络,与政府部门互动与协作,获取第三方信息;对纳税人申报信息的采集,重点通过自行研发的财务报表采集系统实现对网上申报纳税人财务信息的自动采集;利用省级大集中系统回流数据提取、挖掘户管基础信息、发票管理信息和税源监控信息等。

  分行业税收经济模型构建。通过税收指标与经济指标的对比,分析实际税负与法定税负、个体税负及所属行业平均税负、不同地区间宏观税负的差异,揭示地区、行业、企业间税负的动态变化,加强重点税源监控分析,测算发布行业税负和预警标准,及时发现征管漏洞,实施税收预警;通过宏观指标的计算与分析,进一步从税种、税目、行业及企业等分量分析税收与经济增长的协调性,深挖税收收入与经济发展不协调的根源。

  税收风险管理系统设置。建立财务指标类14个、税收负担类16个、税额差异类31个。纳税人涉税风险的分析,由系统对各类风险进行量化考评分析,对涉税风险按风险程度进行科学排序,并采取不同的应对方法;引入工作流技术,将风险信息推送税源管理部门进行处置,并加强流程管理和跟踪监督。

  运用数据分析系统风险控制流程。信息采集涉税数据主要来自于大集中系统内部数据、税控装置数据、举报信息和税收征管保障网络保障平台传递数据。实践中,由数据分析部门每月定期将相关的内部数据和外部数据导入风险管理数据库,对数据进行审核校验,并将校验通过的数据导入税收风险管理系统进行再加工。

  (二)运用数据分析系统施行风险控制的成效

  执法过错减少。运用数据分析系统,通过建立信息采集、交换、查询和应用机制,有利于加强内部风险点的挖掘和应用。同时,还将风险管理纳入目标管理的部门考核,对管理对象实现了数字化、信息化监控,税务管理自查自纠和持续改进的能力明显提高。

  权力得到制约。运用数据分析系统对税收风险进行识别和推送,将选案权与评估权、检查权相分离,降低了选取风险疑点对人工的依赖,有效规避了风险识别环节中可能出现的人为因素。同时,数据分析系统强化了对风险识别、估计、评价、处理全过程各节点的监控,实现了税收征管各环节的科学“分权”,实现了税收管理员职能从“管户”到“管事”的转变,客观上起到了巩固廉政防线、保护税务干部的作用。

  效率显著提升。数据分析系统的运用,实现了传统税源管理模式的三个转变:一是数据的浅层次应用向深度加工利用转变,基层分局根据推送的预警信息调整工作重点,指导基层更好开展征管和服务;二是任务的分散处理向集中管理转变,由数据分析部门统一任务下发的“出口”,避免了“单兵作战”和“零敲碎打”;三是监控的不定期向常规化转变,数据分析部门定期进行数据分析和应用,改变了以往异常数据识别、推送比较随意、不够系统的现状,实现了日常征管监控工作固定化、常规化。2010年,全系统管理员“下户”次数比同期下降了97%,评估户数下降了63%,评估入库税款却提高了330%。

  三、数据分析系统税收管理风险控制中的问题与成因

  数据的质量不高。企业纳税人申报数据质量不高,错报、漏报和瞒报的问题依然存在,收集数据难度大;地方税收保障平台不完整,录入数据质量不高,可信度、可用性的数据不够,导致内部数据信息采集不完备。

  分析的手段单一。仅凭申报数据信息,难以反映整体数据概况。如个人所得税申报,尤其是行政机关个人所得税申报,由于不能按时全部申报,数据系统难以对其选择性控制。因此,必须在数据分析系统,建立纳税人的识别号。

  应用的范围较窄。从数据来源上看,对征管软件的数据应用多,对其它系统的数据、企业端、外部数据应用少。从数据应用的领域上看,在税收日常查询统计、税源监控、纳税评估上分析应用的多,而对税收与经济间关系、税收政策、经济及税收之间的关系的数据分析少。

  四、完善数据分析系统税收风险控制的措施与思考

  (一)强化数据审计,提升税务机关内部数据质量

  税收征管数据质量是实施信息管税的基础和保障,税收征管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是税收信息化的生命力所在。从征管信息化建设和实施信息管税的角度来认识加强税收征管数据质量管理的重要性。按照统一规范、全程监控、层级考核、归口管理的原则,做好信息采集、质量评估、维护管理、质量考核等方面的管理,明确各个业务部门的工作职责,明确采集标准和程序,加强信息采集的审核,严格纳税人报送报表的数据勾稽关系审核,防止异常数据进入系统,严把数据入口关;加强数据的维护,及时发现异常数据,提醒前台操作人员修正,对前台无法修正的错误数据,按照程序提报上级局进行后台清理、校正,逐步清理垃圾数据,切实提高数据质量。

  (二)加强内外沟通,做好第三方数据分析

  要在政府的统一组织、协调、指导下,以强化税源控管为核心,以营造法治、公平、有序的税收环境为目标,以涉税信息网络平台的构建为载体,逐步建立起以“政府领导、税务主管、部门配合、司法保障、社会参与”为主要内容的社会综合治税体系,使税务部门更加有效地摸清税基、控管税源,从根本上解决涉税信息不畅、涉税源头控管不严、征管不到位的问题,实现税收征管方式由注重征收管理向税源控管和征收管理并举,从粗放式管理向精细化、集约化管理的转变。在信息采集过程中,由于纳税人涉税信息繁多,不可能也不需要全部采集。应坚持以我为主、工作所需、适度采集,而不应一味求全求多,按照税源管理需要进行采集。

  (三)多角度分析探索风险发生规律,建立风险特征库

  税收风险的发生离不开税收法律法规的执行、税收征管的实践。为此,可以从政策分析、税收分析、案例分析、经验分析四个层面寻找税收风险发生规律和风险源,探索风险发生的规律,构建风险特征库。从政策角度来看,税收法律、法规、规章、政策等各种规定,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所形成的对纳税人的控制难点极可能引发风险;从税收角度来看,利用各种经济和税收入库信息,研究税收的增长和缺口,以及税收的增长和缺口与行业、区域、纳税人类型等方面的关系,可以分析出可能存在税收流失的重点区域;从案例角度来看,根据大量的税收管理案例和税务稽查案例,运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可以分析风险在不同行业、不同经营方式、不同经济性质、不同核算形式等纳税人的分布情况;从经验角度来看,根据日常管理中掌握的纳税人情况和积累的管理经验,可以分析纳税人的风险状况。

  (四)完善数据分析模型,提高风险识别的准确性

  按照纳税人的行业特点,建立房地产建筑、物流运输、餐饮住宿、广告代理、物业管理等行业风险模型,通过风险行业模型的建设,对纳税人的基本情况、经营情况、涉税动态实时掌控。根据税种管理的特点,建立土地增值税清算、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金融保险、医疗教育工资薪金个人所得税等税种风险分析模型,作为基层管理分局进行税源监控的参考依据。根据国地税管辖范围分工,联合国税建立家电、农机、医药、摩托车、电动车等商业零售对比模型,按月与财政、人保、公安综合数据比对,分析商业零售的税负水平、税负变化、发票使用等情况,掌握纳税人经营情况,实现对商业零售纳税人全程监控。

  (五)创新运行考核机制,建立风险质量控制体系

  为保证风险评定的效果,应建立风险评定质量控制体系,对评定过程和结果实施质量控制,特别是使人工赋分趋于科学、合理。建立评定主体和评定程序控制机制。为防止个人知识积累的局限性,保证评定程序的规范性,提高分析工作效率,应当由专业评定团队结合基层反馈的情况经过充分的讨论研究确定赋分方法,并通过一定的流程进行分值的确认和风险级别的确定。建立评定情况统计分析控制机制。根据风险评定的经验积累,设置一些统计指标,对较高风险级别的评定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并通过对一些特殊情况进行质疑。制定个人业绩评价制度。为保证个人工作责任心和团队合作水平,制定团队成员的业绩评价制度,根据应对有效比例、户均税款等指标所体现的应对效果来衡量团队成员业绩,并将个人业绩的好坏与绩效考核及其他奖励措施挂钩。

本文约7700字

  通联:江苏省盱眙地方税务局  王一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