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孔学并非显学,经孟子而逐步彰显,自汉武“独尊儒术”,继而汉平封“褒成宣尼公”,《论语》地位日高,再历朱子注《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纳入科考之书,而成儒家“圣经”。《论语》文辞通俗,故古儒入蒙学教材以强化儒家思想的普及灌输。
严灵峰(1903-1999),取《论语》所引周公“无求备于一人”之语,辑成《无求备斋论语集成》,网罗古今《论语》注160余家,由台湾艺文印书馆出版。清代考据为172家,孙殿起1936年《贩书偶记》载其所过目的注本(包括《四书》)为230多种。《论语》读本更是汗牛,1916年日本林泰辅《论语年谱》录注本3000余种,不可亦无需逐读,故稍事梳理。
今人学《论语》,只求入门者,参杨伯峻《论语译注》即可;若感有憾,再参钱穆《论语新解》足矣。
或有生疑,必欲深修,古有四大集注本可参:魏何晏《论语集解》;梁皇侃《论语义疏》;南宋朱熹《论语集注》;程树德《论语集释》。
何晏《集解》系最早之经典本,入《十三经注疏》,后儒多有依归,邢昺《注疏》乃何注邢疏,有皇疏古奥教训,而尤为通俗,今人读之几无障碍,其师心自用亦当留心。
若嫌不足,再参皇侃《论语义疏》。因北宋定邢疏为官本,至南宋失传,再至清乾隆方知日本自隋有传本,且历代羼杂抄窜而版本甚多。王亶望请鲍廷博校后刊行,舛误因袭;中华书局再引进,于2013年再刊,读者当以后为宗。皇疏文句稍嫌聱牙,却较邢疏客观。
若烦诘诎,则可读刘宝楠《论语正义》。是著弥补邢疏不足,亦有阐发,可供研究参阅。
若求博闻,可参程树德《论语集释》。清代盛行考据,《正义》光搜古今研究成果,而分10类:考异、音读、考证、集解、古注、集注、别解、余论、发明、按语,且注明出处,虽浩瀚“百余万言”,亦便于寻检,故倍受青睐。虽“必以为直接孔孟心传道统”,是其长,或有过泥之嫌。孔子“所以为至圣”,“圣人之言绝无流弊,观于今日欧洲之国会民主政治,此二章(“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真如日月经天、江河行地,洵万古不易之至言也,何所用其回护耶!自欧化东渐,不特疑圣,且有诬圣以为名高者矣。”其天命之年逢鸦片战争,其身后六十年是新文化运动,读者不可忘却。
若图省事,可直接读朱熹《论语集注》,是书之通俗易懂,行文流畅,可与《论语》媲美,但万万勿被其理学潜移默化,其灌输功夫可谓了得,未入门者尤需朝乾夕惕。研读古人集说之书,其引说常有精到之处。例如,同为理学,程子之见往往高明于朱子。
或想精知夫子本义,又想兼闻诸家精评,拿捏崇孔贬儒两派之见,还不愿多翻书,则推荐《劝世忠言—我说论语》。若仅限于中学生之教与学,《论语讲案》足矣。
◎历代《论语》注家征引一览
著作者(出生年为序) |
相应著书全名 |
征引简称 |
朱熹引 |
备注 |
【汉唐】 |
司马迁(前145—?)字子长 |
《史记》孔子世家、仲尼弟子列传、鲁世家、等 |
孔安国(约前156-约前74)字子国 |
《论语训解》 |
《孔注》 |
* 孔曰 |
孔鲋 字甲(前264—前208)等孔子后裔 《孔丛子》 |
|
|
作者待考 |
孔伋(前483-前402)王肃(195—256)孔衍(268-320)
孔安国、孔僖(19代孙)孔季彦(20代孙)孔猛(22代孙) |
《孔子家语》 |
始作待考 |
扬雄(前53-18)字子云 |
《法言》 |
|
*扬雄 |
|
包咸(前7-65)字子良 |
《论语包氏章句》 |
《包注》 |
包曰 |
周氏(年代不详) |
《章句》 |
|
*周氏 |
待考 |
马融(79—166)字季长 |
《论语注》 |
《马注》 |
*马氏 |
|
郑玄(127-200)字康成 |
《论语注》 |
《郑注》 |
郑曰 |
服虔(东汉)字子慎 初名重 又名祇 后更名虔 |
|
* |
|
何晏(?-249年)字平叔 |
《论语集解》郑冲等 |
《集解》 |
*何氏 |
|
孙绰(314—371)字兴公 |
《论语集解》 |
|
|
|
张凭 字长宗 东晋简文帝(320―372)吏部郎 《论语注》 |
|
|
|
颜延之(384—456年)字延年 |
《论语说》 |
|
|
|
栾肇 晋代 任兖州别驾 |
《论语驳》 |
|
|
|
江熙 晋代 |
《论语集解》 |
|
|
|
皇侃(488-545)一作皇偘 |
《论语[集解]义疏》 |
《皇疏》 |
* |
|
《皇疏》南宋失传,再从日本引进,中华书局2013年版 |
《义疏》 |
|
|
陆元朗(550-630)字德明 以字行 |
《论语集解》《经典释文》 |
*陆氏 |
|
韩愈(768~824)字退之 世称韩昌黎 |
《论语笔解》 |
《笔解》 |
|
|
赵匡 字伯循 仕于唐大历(766—779) |
《春秋阐微纂类义疏》 |
* |
|
【宋】 |
邢昺(932-1010)字叔明 《论语注疏》即论语正义 |
《注疏》 |
*邢氏 |
|
周敦颐(1017-1073)原名敦实 字茂叔号濂溪 《通书》《周元公集》 |
|
|
刘敞(1019—1068字原父 原甫 |
《论语小传》 |
|
*刘侍读 |
|
张载(1020-1077)字子厚 |
《论语说》 |
|
*张子 |
|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 号临川 |
《论语解》 |
|
*王氏 |
|
程颢(1032-1085)字伯淳 明道先生 |
《论语精义》 |
|
*程子 |
|
程颐(1033-1107)字正叔 世称伊川 |
《论语说》 |
|
|
苏轼(1037-1101)字子瞻 号东坡居士 |
《论语解》 |
|
*苏氏 |
|
侯仲良,父侯可(1008-1079)字师圣 |
《论语说》 |
|
*侯氏 |
|
范祖禹(1041-1098)字淳甫 |
《论语说》 |
|
*范氏 |
|
杨时(1044-1130)字中立 号龟山 |
《论语解》 |
|
*杨氏 |
|
吕大临(1044-1091)字与叔 |
《论语解》 |
|
*吕氏 |
|
刘安世(1048-1125)字器之 号元城 |
《论语解》 |
|
|
山梁雌雉 |
谢良佐(1050-1103)字显道 |
《论语说》 |
|
*谢氏 |
|
陈祥道(1053-1093)字用之 祐之 |
《论语全解》 |
《全解》 |
|
|
游酢(1053-1123)字定夫 |
《论语孟子杂解》 |
《杂解》 |
*游氏 |
|
|
|
|
|
|
晁说之(1059-1129)字以道 一字伯以 |
《论语讲义》 |
《讲义》 |
* |
|
尹焞(1071-1142年)字彦明 德充 |
《论语解》 |
|
*尹氏 |
|
曾几(1085-1166)字吉甫 号茶山居士 |
《论语义》 |
|
* |
|
洪兴祖(1090-1155年)字庆善 号练塘 |
《论语说》 |
|
*洪氏 |
|
李侗(1093-1163)字愿中 教授朱熹 |
《李延平先生文集》《延平答问》 |
#李氏 |
|
靳裁之,胡安国入太学,靳裁为其师 |
|
|
* |
|
胡安国(1074-1138)字康候 又名胡迪 号青山 武夷先生 世称胡文定公 |
《论语学》 |
|
#胡氏 |
|
胡寅(1098-1156)字明仲 致堂先生 胡安国长子《论语详说》 |
《详说》 |
#胡氏 |
|
刘勉之(1091-1149)字致中 白水先生,朱熹始师 |
|
#刘聘君 |
宰我问仁 |
吴棫(1100-1154)字才老 《论语孟子杂解》《论语十说》《论语考异》 |
*吴氏 |
|
黄祖舜(1100-1165)字继道 |
《论语解义》《论语讲义》 |
* |
|
罗泌(1131-1189)字长源 号归愚 |
《路史》 |
|
|
|
张栻(1133-1180),字敬夫 号南轩 |
《癸巳论语解》 |
|
*敬夫 |
|
朱熹(1130-1200) |
《论语集注》 |
《集注》 |
|
|
吕祖谦(1137-1181)字伯恭 东莱先生 |
《吕祖谦全集》 |
|
|
|
陆九渊(1139-1193)字子静 号象山 称存斋 《陆九渊集》 |
|
|
|
【金元明以来】 |
王若虚(1174-1243)字从之 号慵夫 称滹南 《误谬杂辨》 |
《杂辨》 |
|
|
钱时(1175-1244)字子是 号融堂 |
《融堂四书管见》 |
|
|
|
史绳祖(1192-1274)字庆长 |
《学斋占毕》 |
《占毕》 |
|
|
李郁=李钰?
李钰(1219-1307)字元晖 号鹤田 |
《杂著四集》 |
|
#李氏 |
人名不合 |
陈天祥(1230-1316)字吉甫 号缑山 |
《四书辨疑》 |
《辨疑》 |
|
|
金履祥(1232-1303)字吉父 号次农 |
《论语集注考证》 |
《集注考》 |
|
周孚先(明成化年)字修东 |
《论语解》 |
|
|
|
蔡节 南宋淳祐六年(1246)任朝散郎 |
《论语集说》 |
|
|
|
王守仁(1472-1529)字伯安 号阳明 |
《王阳明全集》 |
|
|
|
王艮(1483-1541)字汝止 号心斋 |
《王文贞公集》 |
|
|
|
陆采(1497-1537)字子元 号天池 |
《冶城客论》 |
|
|
|
刘元卿(1544-1609)字调甫 号旋宇 泸潇 《刘聘君全集》 |
|
|
|
孙逢奇(1584—1675)字启泰 号钟元 |
《论语近指》 |
《近指》 |
|
|
顾炎武(1613—1682)本名绛 字忠清 |
《日知录》 |
|
|
|
王夫之(1619—1692)字而农 号姜斋 |
《论语稗疏》 |
《稗疏》 |
|
|
毛奇龄(1623—1716)字大可 号秋晴 |
《论语稽求篇》 |
《稽求》 |
|
|
李颙(1627—1705)字中孚 二曲先生 |
《反身录》 |
|
|
|
李光地(1642-1718)字晋卿 号厚庵 |
《论语箚记》 |
|
|
|
江声(1721-1799)字鲸涛 叔云 号艮庭 《论语俟质》 |
《俟质》 |
|
可不录 |
刘台拱(1751—1805)字端临 江岭 子阶 《论语骈枝》 |
|
|
|
焦循(1763-1820)字理堂 |
《论语补疏》 |
《补疏》 |
|
|
刘逢禄(1776-1829)字申受 申甫 号思误居士 《论语述何》 |
|
|
|
王引之(1766—1834)字伯申 号曼卿 王念孙长子 《经义述闻》 述闻 |
|
|
刘开(1784-1824)字明东方来号孟涂 |
《论语补注》 |
《补注》 |
|
|
黄式三(1789-1862)字薇香 号儆居 |
《论语后案》 |
《后案》 |
|
|
刘宝楠(1791-1855)字楚桢 号念楼 |
《论语正义》 |
《正义》 |
刘氏 |
|
王闿运(1833—1916)字壬秋 号湘绮 |
《论语训》 |
|
|
|
朱右曾 1838年进士 翰林院庶常编修 《逸周书集训校释》 |
|
|
|
俞樾(1821-1907)字荫甫 号曲园居士 |
《古书疑义举例》 |
|
|
|
宦懋庸(1842-1892)字伯铭 号莘斋 |
《论语稽》 |
|
|
|
康有为(1858-1927)原名祖诒 字广厦号长素 明夷 更生 |
《论语注》 |
|
|
郑皓(1863-1947)字义卿 潮阳三学士 |
《论语集注述要》 |
《集注述》 |
|
程树德(1877-1944)字郁庭 |
《论语集释》 |
《集释》 |
程氏 |
|
杨树达(1885-1956)字遇夫号积微 |
《论语疏证》 |
《疏证》 |
|
|
钱穆(1895-1990)字宾四笔名公沙 |
《论语新解》 |
《新解》 |
|
|
杨伯峻(1909-1992)原名杨德崇 |
《论语译注》 |
《译注》 |
|
|
南怀瑾(1918-2012)别名南常泰 |
《论语别裁》 |
《别裁》 |
|
|
【当代】 |
李泽厚(1930-) |
《论语今读》 |
《今读》 |
|
|
徐志刚(1932-) |
《论语通译》 |
教育部指定书目 |
|
|
|
|
|
|
欧阳昱北 |
《论语讲案》 |
|
|
|
朱熹注《论语》历《集解》《要义》《口义》《精义》《集义》,而成《论语集注》。据统计,引35家说,标示用*,难厘则标#。 |
|
|
|
|
|
|
|
注:此表与《论语讲案》共用,或个别未征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