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心理治疗案例:在爱与恨之间

 中外比上 2015-06-16

心理治疗案例:在爱与恨之间

2015-06-12 hr 健康心理咨询


疾病分类: 强迫症

常见问题分类:其他

治疗方法分类:其他(心理动力学疗法)

治疗师: 李英芹,李明杰

姓名: 略 性别: 男 年龄: 20

教育程度: 中专 社会经济地位: 婚姻状况: 未婚



表现出的问题:

  患者20岁,女,中专二年级学生。有一妹(18岁)同年考入同一所学校,专业不同。自从与妹同时入学以来,日常生活几乎全部由其包揽,一日三餐亲自买给妹妹吃,无论妹妹是否愿意,必须当着其面吃下,即使已吃过也必须吃;妹妹时常出于无奈,借口支走姐姐后把剩余饭菜扔掉。患者有时因学习紧张无暇顾及妹妹时,便异常不安和恐惧,唯恐有危险,夜不能寐,次日早晨必去探望,方能安心。患者称妹妹太小,不懂事,身体不好,必由自己照顾才行,妹妹自上学一年多以来,独自上街两三次,哪怕有同伴,姐姐知后也不放心,责怪妹妹不懂事,不能体谅其苦心等。患者对自己所做的一切,自感非常疲倦,不愿做,但又迫使自己不得不做,不然则焦虑不安,无法正常生活。自我强迫与自我反强迫同时存在,异常痛苦,学习成绩日渐下降,主动到我校咨询室咨询。通过心理测验,根据CCMD-2诊断为强迫性神经症。


治疗目标:

  治疗时按照心理动力疗法的观点,神经症的基本问题是焦虑。所谓焦虑,是一种说不出原因的恐惧情绪状态。成年人的焦虑来自不同意识层面的理冲突,病人不知道焦虑的真正原因,是因为引起焦虑的生活事件在过去甚至在幼年期,早已被潜抑到无意识成为症结,其中与关键人物的分离引起的恐惧是原因之一,长大后遇到新的挫折,这些症结就成为神经症的根源。所以,本治疗的重点是引导病人回忆往事,或用一些心理测验做为辅助,帮助认识焦虑的早年根源,使无意识症结意识化,即可起到治疗效果。


治疗过程:

初诊:先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治疗关系,鼓励倾诉,取得信任,告诉患者这种病与过去创伤经历有关,找出症结,获得领悟即可治愈,增强病人信心,鼓励其回忆,不做道德评价,在充分轻松的气氛中探讨自己的烦恼,肯定求治勇气。这次会见用了两个小时,预约三天后复诊。

再诊:病人说初诊听医生讲解后,心理压力减轻许多,对治愈症状有了信心。并回忆起初中时,曾与一男友感情甚好,其母恐影响学业,提出要么放弃学业与男友继续交往;要么与男友断交继续完成学业。为此,患者曾拒绝吃饭,但迫于压力放弃了与男友交往。升入中专后思念男友,曾三次写信均无回音,便每周写一次信不寄出,如此近一年。后来思念淡化,心渐平静,但焦虑心情仍无所减。鼓励继续回忆。

三诊:一周后,谈自上学以来思母心切,每接母亲来信泪眼模糊,心里无法平静。回信时每次都泪痕于信上,经常睡眠不好,常梦见母亲病危,恶梦醒来时泪流满面。至此,患者焦虑之症结似已明显。


运用心理动力学疗法分析:

患者对母亲强行使其与男友分离,心存怨恨;理智又告诉自己母亲这样做是对自己的爱与责任。所以,“怨恨”之感被潜抑到无意识中。升入中专后对生活不适应及专业兴趣的缺乏,学业困难带来新挫折,唤起无意识中所存在的对母亲的“恨“;中母亲病危;又产生了强烈的违禁性罪感;看信时的眼泪。感到异常焦虑无以宣泄,便以置换机制迁怒于妹妹,以母亲强迫自己的方式,强迫妹妹行事,而这种强迫方式又为合情理的照顾妹妹所掩盖;这种方式又无法真正解脱焦虑,感到无所适从,疲惫不堪,“爱”与“恨”势均力敌,表现为强迫性冲动症状。

  四诊:二周后,患者对医生的解释表示理解并赞同,称“冲动几乎消失”,至此,理解了早年的“怨恨”情感和现时症状的关系,即获得领悟,表示内心很轻松。


医生进一步指导

  (1)母亲爱儿女不可置否,但爱有能力之分,母亲也会犯错,劝导患者谅解母亲。

  (2)妹已成年有自理能力,要尊重对方意愿,鼓励独立,不重覆母亲的旧辙。

  (3)专业兴趣可以培养,如仍无兴趣,亦需面对现实,在完成学业的前提出,利用业余时间拓展自己的知识,待时机成熟再重新选择。

半年后随访,患者生活恢复常。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