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跨世纪·2013~2014中国书法十大双年度人物】胡抗美 ■《书法报》编辑部

 东方竹马 2015-06-16




  胡抗美 1952年出生于湖北襄阳,号鹿门山人、得天庐。现为中国书协副主席、草书专业委员会主任、青少年工作委员会主任,中国艺术研究院、四川大学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兼职教授,中国国家画院书法篆刻院副院长。


  

 当选理由 

  

  胡抗美的书法创作,在深入传统的基础上力求表现时代风貌和时代精神,并着力于作品的形式探索,着力于草书语汇与其他书体语汇的融会贯通。两年来,他先后在盐城、济宁、青州、徐州等地举办展览。2014年3月,胡抗美艺术馆在郑州开馆,并举办胡抗美师生作品展。这一系列的展览,反映了他对书法的思考和充沛的创作激情。他的理论研究,从当代书法发展的问题情境出发,深入探讨了“古代书论的美学基础”“书法的情感与形式”等重要理论命题,2014年,《中国书法章法研究》《书为形学——胡抗美教学文献》《胡抗美草书课徒稿》等理论著作先后出版。

  作为中国书协副主席,胡抗美在中国艺术研究院、四川大学、中国国家画院、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招收博士、硕士研究生,开设书法工作室,并应邀在英国、法国、韩国等国及全国各地举办书法讲座,积极培养书法人才,促进书法的普及与提高。

  胡抗美热心社会公益事业,资助困难大学生完成学业;踊跃在赈灾活动中捐赠资金和作品。2014年,为推动家乡湖北书法事业的发展,胡抗美设立“抗美书法奖”,出资对在全国重要书展中获奖的湖北作者予以奖励。



中国书法十大双年度人物访谈·胡抗美
  

本报记者 窦庆勃


  书法报:胡先生您好,您对书法艺术的认识与探索都建立在强烈的使命感与责任感之上,这令我们深深感佩。在您看来,中国书法如何才能更加健康地发展?

  胡抗美:中国书法的健康发展包括方方面面的因素,需要全社会一起来推动。我认为,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把握。

  第一,要全面、准确地理解和认识传统。传统是书法在数千年发展过程中积淀下来的经验总结,是这门艺术生命力的体现,它是书法发展的基础,书法没有传统就没有高度,所以,在任何时代,坚持对传统的深入研究与继承都是书法健康发展的前提。同时,我们应该认识到,传统是博大精深的,是不断发展的,我们不能用某个方面、某种类型和某个时期来概括传统,而是要放眼整个书法发展的历史,看到书法传统的丰富性与多样性。比如,在对待帖和碑的问题上,我们就不能因为个人的喜好而有所偏见。帖和碑作为书法发展过程中的两大类型,它们都是书法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既相互影响,又具有各自的不可替代性,它们共同造就了书法传统的广阔历史。同样,在对于二王的认识上,我们也应该全面、辩证地看问题。一方面,在二王之前,书法还有更古老的渊源,比如此前的篆隶和章草,二王书法的形成即建立在这些更为久远的书法资源之上,它们自然是书法的传统。另一方面,官方书法与民间书法,二王书法与非二王书法在历史上一直是并行发展的,它们是书法发展的不同方面,我们既要看到二王在书法史上的重要作用,也不能忽视二王之外的书法传统。另外,书法是在传统文化的土壤上生长起来的艺术,要把书法发展与传统文化结合起来理解,看到二者之间的内在关联。比如魏晋时期书法风貌中那种飘逸和自由的风神,是与魏晋玄学的盛行联系在一起的;到了盛唐时期,作品的笔墨表现与情感表现具有盛唐之气。所以,通过书法作品可以反观那个时代,通过时代文化也可以体悟书法作品特点,我们只有把二者对应起来考察,传统文化对于书法的重要性才能真正体现出来,而不是一句空谈。

  第二,书法要健康发展,人的问题很重要,一定要培养一支素质高的书法家队伍,特别是中青年书法家这样的中坚力量。书法技法层面的问题,中青年一代解决得比较好,比前一辈人有了长足的发展,这说明他们的起步比较扎实。但技法之后是感觉,书法家的艺术感觉决定着他们在艺术道路上的前进速度。一个年轻书家解决技法之后怎么往后走,怎么样走一个持续发展的路,怎么样走一个践行书法艺术性的路,而不是简单地炫技、跟风或重复,这是决定这支力量能否真正承担起书法传承与发展使命的关键。所以,要从艺术观念、艺术思想等方面引导他们深入地进入书法的艺术本体,从书法的艺术性出发,去研究它、发展它。同时,艺术的本质是无功利的,如果都想赚钱、想出名,都围着市场转,那么不仅个人的书法很难推进,整个书法的健康发展也是一纸空谈。所以,要通过各种渠道宣扬正确的艺术价值观,使急功近利的风气得到有效地抑制。还有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使这支队伍成为爱读书、爱钻研,对书法负有责任和担当的队伍。现在有些书法家只顾把字写好,实际上这是相当片面的,书法家的全面修养才是决定最终成败的关键。书法要想持续不断地进步,就需要不断地给自己充电,需要广泛地读书。我建议中青年书法家要多读读传统经典,也可以读读西方美学、艺术学方面的优秀经典。读书的范围要广泛一些,例如哲学、美学、诗词、艺术理论、心理学,等等,把这些功课做足了,才能够更理性、更深入、更全面、更与时俱进地认识书法,探索书法。

  第三,要为书法的发展培育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包括舆论的、观念的、制度的,等等。书法在今天已经独立成为一个纯粹的艺术门类,它的实用功能基本上消失殆尽,而以艺术创造为核心旨趣,这是书法生存环境发生的显著变化,也是书法所面临的时代契机。所以,要从根本观念上推进这一认识的深入,把人们对书法的追求聚焦到艺术性这个层面上来,聚焦到通过书法创作来表情达意这个层面上来。

  书法报:2014年9月,您在湖北设立了“抗美书法奖”,出资对湖北在全国重要书展中获奖的作者进行奖励,此举对家乡湖北书法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能介绍一下设立该奖的动因吗?

  胡抗美:动因很简单,就是想鼓励家乡的一些书法作者积极投身到书法事业中去,在书艺上有所突破和发展。湖北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楚文化在这片土地上源远流长,影响深远。在书法史上,湖北也出过很多名家,作为一个湖北人,我也热切地希望当今湖北书法能够走得更快、更高、更远。出于这样的考虑,我跟湖北省书协提出了这样一个意向,建议他们可以设立一个资助的奖项,来共同推动作者们积极地投入创作,不断提高创作水平。当时我跟他们提出来不要冠名,这个奖项的命名是后来他们起的,我倒觉得没有必要,因为,奖项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鼓励。对于一些年轻的作者来说,他们在书法学习和创作的过程中要买笔墨纸砚等工具材料,要参观展览和活动,投入和花费还是比较大的,有了这样一个奖项,对于获奖的作者就不仅仅是一种荣誉和精神上的号召,从物质上也能够帮助他们减轻一些负担,改善学习的条件,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书法创作中去。而作为一个家乡人,回报家乡,为家乡出力是一种自然的家乡情结,所以一直有这样的愿望,而且湖北省书协对此也非常重视,做了很多工作,把这个奖励的效应最大化了。他们经常组织有关展览展事的培训,组织人员到外面学习,在提高作者的创作水平上下了不少功夫,也非常富有成效,这也是使我很受感动的方面。

  书法报:您今年一月份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个人展览非常成功,产生了极大的轰动效应,社会上好评如潮。展览的主题是“进入狂草”,这个主题传达了一种过程性的特点,这体现了您怎样的深思?

  胡抗美:关于这次个展,虽然是产生了一些好的影响,得到了大家的一些好评,但是在创作理念和作品方面,也还存在很多不足,需要以后加以改善。大家对我这次个展的认可,也可能与我很少举办个展有关系,这是我从艺50多年来第一次举办个展,此前都是参加联展,而且参展的作品也基本上是草书,而我这次个展突破了书体和形式等诸多方面的限制,篆、隶、楷、行、草各种书体都有,而且每一幅作品都力求做到不重复、不雷同,因此,给大家的印象是全面的、立体的,总体比较丰富,这样就超出了大家此前对我的期待,产生了好的效果。所以我能够很冷静地看到这一点,把大家的好评当作一种鞭策,不断地调整和深入。

  “进入狂草”是我的老师沈鹏先生十几年前为我作品集所作序言的题目,体现了沈鹏老师对我的勉励和期许。对我而言,它就是一种对待书法的态度,就是把对书法的追求、对狂草的追求永远作为一个过程,而不是结果来看待,永远朝着狂草的道路跋涉。我认为这种“进入”是终生的,是一生都在为之奋斗的目标,任何时候都是在路上,在行进的过程当中,永不止步,永不满足,永远都在不断地否定自我,否定过去,永远都在探索,都在朝着新的目标,朝着未来不可知的目标继续往前走。当然,要否定自己的过去,就要舍弃一些习惯,不能把习惯跟风格画等号,我多年来也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我认为风格与个性是在不断创作,不断提高,不断对书法和自我进行再认识的过程中慢慢形成的,它不是一个固定的符号,不是一个静止不动的结果,而是永远包含着活跃的变化的因子。对于一个完整意义上的风格的界定,是在它不再发展的时候。所谓不再发展,我认为就是这个人的生命已经终止之后,让历史、让后来人去做出辨认和评价。所以这个过程很重要,要享受这个充满无尽挑战、无尽变化、无尽未知的过程,用心去编织这个过程。另外,把它定义为一个过程,还有另外一层意思。因为我们这一代人在初中之后经历过“文革”,学业荒废,在最适合学习的十年当中,恰恰失去的就是学习。这些造成了我们文化上的先天不足,这是一个客观现实,是几代人的问题,所以,对于我们而言,就更应该强调不断地学习,不断地进步,永远都在探求,永远都在补课。

  书法报:现在许多年轻人都在尝试巨幅狂草创作,您能给他们提供些具体的指导或经验吗?

  胡抗美:巨幅作品的创作是近三十年来的一种新动向,我也在学习过程中。巨幅作品创作无论是狂草,还是其他书体,我认为和小幅作品创作相比都有很大区别。这个区别对我们以往积累的创作经验具有颠覆性。我们在小幅作品创作时所使用的用笔、用墨、速度、力度等方法及对节奏的感觉,等等,到了丈二、丈六以及更大的幅面创作时,几乎都不管用了,必须运用新的办法来进行应对。

  那么巨幅狂草就更难了,狂草对速度及其变化的要求非常高。巨幅作品纸张相对于小幅作品纸张而言,厚度增加了,这首先对于用笔速度是一个挑战。在大纸、厚纸上面书写,速度快了,墨留不下来,速度慢了,那种节奏的东西又出不来,这是一对矛盾。或许在四尺、八尺纸上能够做到得心应手、行云流水,但在巨幅纸张上可能就完全变成了另外一种感受,你的体验完全变了,它促使你去拓展新的审美视野,迫使你重新认识既有的创作经验,并对技法做出相应的调整。在对速度和节奏的认识上,我在创作那件高4米、长37米的狂草《前后赤壁赋》第七、八稿的时候,就逐步豁然开朗起来。巨幅草书创作的节奏跟以往的小幅草书创作相比,它更加注重在相对的幅度内进行快慢的变化,因为它要求你停下来、慢下来,而在这个慢的过程中要体现出相对的快,也就是说节奏的节点变了,这样就产生了新的节奏,而这种节奏是和巨幅草书纸张材料以及用笔、用墨的变化相适应的。

  第二是整体协调的问题。巨幅草书的整体协调比一般尺幅在难度上要大很多,它不是在一张纸内解决整体性的问题,而要在多张纸的组合中解决通篇的协调。比如要写一件宽10米的作品,很显然没有那么大的纸,按一张纸2米宽计算,就需要写5张,然后将其放置在一块,形成一件完整的作品。这样一来,每一张都是一个部分、一个局部,都要与其他部分的书写进行衔接和呼应。假如每一张创作完成,都很精彩,很和谐,那么,5张放到一块的时候效果可能就完全超出你的预料。从局部与整体的关系看,每一张的跌宕起伏、虚实断续都很激动人心,而把5张放在一块之后,很可能显得生硬;每一张都很有张力,但放在一块就显得缺乏秩序感,效果上相互抵消;每一张都有各自的呼应和顾盼,而各自呼应、顾盼的局部组合成一个整体时,反而变得凌乱,行气、节奏、墨色都处在不和谐的氛围之中。所以,这个挑战相当大。我们在写第一张的时候,要为第二张甚至最后一张做出考虑,而在写第二张的时候要参考第一张来做出应对,并为后面的书写做出考虑,以此类推,直至结束。但是,由于纸张很大,实际上在参考的过程中视觉上的误差也比较大,在写第四张的时候就很难照顾到第一张。因此,相对更好的办法是先把纸张粘接起来,然后再进行书写,这样就能尽可能地解决整体性的问题。可以说,巨幅的狂草作品,第一重要的是章法。在这个整体框架下,精到、顾盼、变化才具有审美意义,否则不仅失去了原本的意义,而且可能起到负面的破坏作用,协调好整体与局部的关系,是巨幅草书创作的关键。

  第三是要解决书写与悬挂在视觉观感上的差异问题。因为纸张大,一般都把纸张铺在地上书写,在地上和在案子上书写,视觉效果其实是不一样的。在地上书写,是弯着腰,在俯视作品,这个俯视的角度和距离与在案子上书写有所不同,而将作品悬挂起来观看时从方式到距离又不同于书写时的情形,这种视觉观看上的差异可能在小幅作品中体现得不是太明显,但到了巨幅作品中却变成了一个突出的问题。因为作品最终是要悬挂起来进行观看的,所以,在书写的时候,不管是在地上还是在案上,都要把这个视觉效果差考虑进去,这样才能达到悬挂起来观看时比较理想的效果。具体怎么把握?这个主要就靠经验了,它需要多次的尝试和修正后,进行总结,当积累了足够多的经验之后,就能比较好地拿捏书写时的尺度,将视觉效果差控制在最小的幅度之内,以求得最好的视觉效果。

  书法报:作为一个成功的艺术家,您怎么看待从艺道路上的苦与乐、喧哗与孤独?

  胡抗美:我以为,作为一个艺术家,不管是多么成功、多么顺利,他肯定都是苦大于乐,我觉得这是由艺术的属性所决定的,艺术就是不断地尝试和探求,不断地否定和涅槃,所以苦是必然的。如果说酸甜苦辣,众多的味道,那么甜只是其中占很小部分的一种,而更多的是其他的滋味。

  任何一个有思想的艺术家,应该说都是孤独的。王羲之在创造新体的时候人们是不理解的,他现在是无限风光,可是在他创造新体的一千多年前,他是孤独的。而像徐渭这样的艺术家就更典型,表面上看是疯癫,实际上是痛彻肺腑的孤独。所以,体验孤独、认同孤独和享受孤独,是艺术人生最普遍的表现形式。

  今天也是一样,比如在一些对书法的认识问题上,不仅众口不一,而且一些立足于书法艺术本体的认识得不到应有的理解,这不能不说是让人觉得痛心的地方。因为“文革”使传统文化的延续形成了断层,造成了人们对书法传统的认识出现了一些偏差。例如,书法的形式与内容问题、书法的艺术性问题、书法的传统问题,这些看起来非常明确的问题,人们却对它们有着诸多的误解,这种误解之深,有时候甚至令人百口莫辩。虽然我们通过研究书法史,研究传统书论,分析经典作品,借鉴其他艺术门类的理念和理论,对书法、对这些相关问题会逐步有所认识,但是这种认识与当前书法的发展依然是不相适应的。所以,在提高对书法的认识,推进对传统的继承与发展的时候,我们会觉得有着一种难以言说的深深的痛。面对这样的情形怎么办?就要去理解和享受这里面的孤独。当一种本体的艺术理念被误解,那个清醒者就一定是孤独的,而这种孤独,需要用积极的态度去看待,用正确的态度去承受它、享受它。或者也可以叫做“孤芳自赏”,正所谓“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当不能够“兼济天下”的时候,这种“孤芳自赏”,这种自我约束和自我构建,也是非常必要的。所有这些都是需要承受的,这个承受的支点就是责任,对书法的责任,我觉得对一个有责任心的艺术家来讲,这种承受是值得的。

  书法报:您每天都很忙,不知您如何安排自己的学习和创作?如何平衡生活、工作和书法之间的矛盾?

  胡抗美:我多年以来一直坚持一些基本的作息习惯,比如早晨四、五点起来读书、写文章,如果哪一天没有做到,就会觉得有遗憾。我没有其他的爱好,一门心思就是读书写字。写字要沉得下心,耐得住寂寞,只要拿起毛笔,我一天能在书案旁站十几个小时。尽管如此,也经常感慨时间不够用,所以,我和大家一样,在和时间赛跑。

  对一个东西的热情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变成一种痴迷,这种痴迷从某种意义上讲,就具有一定的破坏性,确实会在一些方面和生活发生矛盾,但这种矛盾本身也是生活的内容,因为他的心都会往一个方向去聚集,这其实也是在享受取舍、享受矛盾。



在“进入狂草——胡抗美书法艺术展”现场接受凤凰卫视采访


为英国小学生讲授书法


出席弘道养正——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书法展“大手拉小手 共写中国梦”主题活动


胡抗美 草书条幅 规格244cm×62cm

明月当然故里明,汉江行,万里鹿门清。物华天宝地通灵,居枢纽,历代必重兵。 东汉草庐名岘山,碑坠泪,帝皇惊。蓬莱石上叹书生,空回首,夜月复亏盈。



草书斗方

蜀相阶前柏,龙蛇捧閟宫。阴成外江畔,老向惠陵东。大树思冯异,甘棠忆召公。叶凋湘燕雨,桂折(枝拆)海鹏风。玉垒经纶远,金刀历数终。谁将出师表,一为问昭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