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城市下水道:看不见的王国?

 老庄. 2015-06-17

        从降落地面到汇入江河湖海,雨水的这一旅程并不轻松。

        进入六月,各个城市陆续迎来汛期。2012年7月北京特大暴雨曾带走79个生 命,三年过去,城市地下排水系统的建设小有成绩。在北京南二环左安门桥下,建成一个约3层楼高的地下空间,能一次性装进8026?的雨水。目前,全北京已 经有34个此类蓄水池,今年还要改造27座下凹式立交桥。

        来 到一个陌生的国度,如何分辨它是否发达?龙应台说:“最好来一场倾盆大雨,足足下它3个小时。如果你撑着伞溜达了一阵,发觉裤脚虽湿却不肮脏,交通虽慢却 不堵塞,街道虽滑却不积水,这大概就是个先进国家;如果发现积水盈足,店家的茶壶头梳漂到街心来,小孩在十字路口用锅子捞鱼,这大概就是个发展中国家。”

        钢筋水泥支撑起的城市外表光鲜,而看不到的地下排水系统更反映出城市是否坚挺。与中国相比,国外许多大城市的排水系统十分完善。

        城市排水系统的经典传奇

        现代考古发现,早在公元前4000年,古巴比伦(今伊拉克一带)就出现了排水管。在欧洲地区,公元前3200年的苏格兰,就有家用排水设施的雏形存在。但是,在这些古代文明中,要数古罗马的排水系统保存得最为完好。

        公元前6世纪左右,伊达拉里亚人用岩石建造出的引水渠道系统,不仅为居民提供饮用水,提升生活卫生质量,还创造出逃生通道,满足军事需要。

        而对庞贝古城遗址的研究,是了解古罗马城渠道引水系统极好的例子。从储水库开始,有三条输水渠将水引到城市中不同地方的水塔中,再输送到由铅铸造而成架设在6米高的砂结构水池中,水池往往建在十字路口,跟居民小区住户连接。

        庞贝古城的街道其实又是一条开放的渠道,可以把水池里的水、雨水、污水排掉。在公元79年维苏威火山爆发的时候,庞贝古城广场的排水功能也还在独自发挥作用。将暴雨造成的洪流从罗马城排出。

        罗马人常常以他们宏大的供水系统为豪,但最重要的或许是这些建筑让罗马人认识到利用水力学的原理建造排污系统和对污水的集中处理上,并且随着新城市的不断扩张,排污系统也在一年一年得到延伸。

        古罗马城大量的清洁饮用水、街道上的污水都要通过渠道处理,最后才排到第伯尔河。另外,古罗马人还精心设计了路面排水系统。在四通八达的公路上铺设了用于排水的路牙子和沟槽,引导路面的水流到石头砌成的露天排水沟里,稍微倾斜的路基就能把路面上的水排到沟渠里去。

        但伴随着古罗马帝国的消亡,是世界先进几近完美的下水道系统“文化”的没落。罗马灭国后陷入封建割据,没有了强有力大一统的稳定环境,水利工程难成体系。时 间久了,大量技术被人遗忘。但经历了2500多年的雨水和污水冲刷,排水沟渠仍为许多民族和王朝服务,在很少得到修缮的情况下,至今仍在使用。

        霍乱催生的下水道

        托马斯·阿奎那曾说过:“若没有地下水道,宫殿将堆满垃圾臭水。”但在中世纪欧洲,城市一般没有地下排水系统,污秽不堪,排水只能依靠在街边开挖的阴沟。在 英国广播公司介绍伦敦历史的“城市地图”节目中,曾用过中世纪伦敦的楼上住户向楼下的明渠泼尿的绘画。中世纪之后,欧洲才出现现代意义上的排水系统。

        有趣的是,英国和法国排水管道系统的建立,都与霍乱的肆虐有直接关系,也成为下水道系统落后带来的警示。

        1831年,欧洲的霍乱夺去约三万多人英国人的性命。人们认识到,拥挤、肮脏的街道是疾病的温床。为了改善地下水道,英国政府成立一个皇家委员会。1856年,巴瑟杰承担了设计伦敦新排水系统的任务,他计划将所有污水直接引到泰晤士河口,排入大海。

        根据该方案,伦敦的地下排水系统全长160公里,位于地下3米的深处,需挖掘350万吨土,但这个计划连续5次被否决。1858年夏天,伦敦市内的臭味达到 有史以来最严重的程度,伦敦市政当局在巨大的舆论压力下,不得不同意了巴瑟杰的城市排水系统改造方案。于是,纵横交错的地下排水管道在伦敦地下兴建起来, 把污水排往大海。

        同样在19世纪的欧洲,法国同英国一样面临霍乱的威胁。法国人毫不犹豫修建了规模宏大的下水道,成为欧洲的样板。直到今天,巴黎经常下雨,人们习惯出门带伞。但雨天漫步在巴黎街道上,也不用担心鞋子会湿。

        今天,仅巴黎的下水道总长就达2500公里,相当于巴黎到土耳其首都伊斯坦布尔的距离,约有400名工作人员维护管道的正常运行。同时,下水道里还住着 400万只老鼠,他们可以吃下自己体重两倍的垃圾,扮演着下水道“清道夫”的角色。下水道里专门负责寻找失物的“紧急小组”找回失物的概率高达80%。

        如今,在法国首都巴黎、奥地利首都维也纳、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英国首都伦敦等欧洲名城,都有下水道博物馆。

        英国曼彻斯特市的“科学与工业博物馆”利用世界上最早的客运火车站的地下室,展示了从罗马时代到当代的曼彻斯特排水系统。该博物馆的陈列以一场霍乱疫情引发的葬礼开始,其中展示的人物都真人大小,揭示了修建完备的下水设施的必要性。

        博物馆还展示了城市水循环的全过程:供水、厕所、下水管道、污水处理。在模拟的维多利亚时代下水道中,游客可以闻到尿的气味,听到老鼠乱窜的声音。

        科技融入地下管道

        进入20世纪,城市排水系统更多应用在防洪防灾。每年八月到十月份,美国大西洋沿岸风暴天气频发,带来大量降水。从20世纪50年代起,美国使用钻杆通沟机 养护下水道,后来又推广了高压水冲车。对检查井和收水井内堆积的污泥,发达国家主要用真空吸泥车和射流泵式吸泥车,加以吸取和排除,还推广了下水道电视检 查技术。

        计算机的出现更是增添了排水系统的科技元素。日本台风多发,东京地区的地下排水系统主要是为避免受到台风雨水灾害的侵袭而建。 1992年,日本开始兴建“首都圈外郭放水路”。它全程使用计算机控制,堪称世界最先进的排水系统。这条隧道将东京室内长达15700公里的城市下水道连 接起来。

        东京的雨水有两种渠道可以疏通。靠近河渠地域的雨水一般会通过各种建筑的排水管,以及路边的排水口直接流入雨水蓄积排放管道,最终通过大支流排入大海。其余地域的雨水,会随着每栋建筑的排水系统进入公共排雨管,再随下水道系统的净水排放管道流入公共水域。

        年年看海为哪般?

        东京的排水管道标准为五至十年一遇,而在我国,城市排水设施标准普遍偏低。武汉身处长江中下游,但地下排水系统的管网、箱涵等是按照一年一遇的标准修建。北 京的排水系统标准多为一到三年一遇,即每小时可排36毫米到45毫米的降雨量,仅有天安门广场和奥林匹克公共区的管线达到5年一遇,即满足每小时56毫米 的降雨量。

        新中国建设初期,我国城市排水多采用苏联的设计理念和思路,想尽办法省钱,只求满足现状。因此,当时建造的排水系统都是小直径管道,按0.5年甚至0.3年一遇的标准设计。

        中国身为发展中大国,大城市小城市都在不断向外扩张。人口过度集中、城市建设过快加重了环境承受的负担。北京市超80%的路面被混凝土、沥青等不透水材料覆 盖,城区雨水汇集速度加快,地面下渗能力大幅减弱,进排速度不成比例形成大面积滞涝。同时,施工挖掘的基坑、竖井等破容易破坏原有的排水系统,形成新的积 水点。

        北京市在每年汛前排查时都会发现许多排水口被包装废纸、烟头杂物等堵塞。汛期来后,垃圾杂物又会顺着雨流进入到管道,形成新的堵塞。

        除了设计标准的问题,许多城市的排水系统老化也导致了排水不畅。城市在没有遇到暴雨之前,基本上不会主动检查下水道是否老化、堵塞,因此,暴雨来临时都措手不及。

        一场大雨将城市化为沼泽之国的灾难,唯未雨绸缪可解。


(来源:《易百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