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6 种习惯,一辈子留不住钱

 yagi1 2015-06-17

6 种习惯一辈子留不住钱

「为什么钱包里又没钱了」「不是才刚领过钱吗?」

你是不是也常常发现钱包不自觉地空空如也,却想不起来钱都花都到哪里去?资产管理专家大江英树从行为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人的花钱习惯与心理盲点,提出几种留不住钱的用钱习惯,看看你中了几个?

1. 店员问你需不需要集点卡的时候,都会说「好」

产品打9折和给予10%积点反馈,前者的现金折扣是10%,但是后者就不同了。买1万元的东西,给你1000元的积点,你还得消费折抵,等于买了11000才有1000元的优惠,折扣是1000/11000=9%。况且,积点还会让人有要累积更多,舍不得用掉的心理机制,最后积点变成重点,就不自觉愈花愈多。

2. 决定投资方式的时候,总是选听过的

有次大江在投资论坛遇到一名读者表他想要开始理财,决定从买外币开始。大江问他为什么选外汇?他说因为他觉得股票很难,但是出国旅游的时候都换过外币,已经有过经验。

大江说,这种想法就是行为经济学所称的捷思(heuristic),依据自己的经验,把「容易想出例子」的情况,以为是「比较了解」,对外汇这种投资方式产生安心感。把「听过」当成「了解」,在投资上万万不可。

3. 只要看到「免费退货」,就很容易把东西买回家

行为经济学上有一种心理机制称为禀赋效应,指的是人对自己拥有的物品会给予较高的评价,所以拿到手的东西会比较不愿意放弃。因此,业者提供免费退货的服务,先吸引消费者下单。东西拿到手之后,消费者就会高估商品的价值,就算没那么喜欢,多半也会决定把东西留下,实际上的退货率很低。

4. 对「特卖」「打折」等字眼没有抵抗力

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百货专柜打折的时候,还会有一区以原价出售的新品区?可是打折的时候根本没有人要买原价的商品。其实,这是因为人很容易受到参考数字的影响,行为经济学上称为定锚效应。

消费者在买衣服的时候忍不住会去比较原价是多少钱,因而有「好划算」、「不买可惜」的心态。原价的新品区,就是在高价区下锚,让顾客觉得打完折好便宜的手法。

5. 结帐时常常顺手买下柜台上摆的口香糖和小零食

刚刚在逛超市的时候,商品的价格可是会比较到个位数才善罢甘休,为什么在柜台边很容易顺手买东西呢?因为你结帐时的参考点是结帐金额,相较之下觉得买个几十元的东西也没差多少。

利用这个心理机制蚕食你的钱包的,像婚礼包套或是装潢,一开始先收了几万元,后面的加值服务,每次几千元,你也会觉得比起几万元来,几千元事小,很容易就点头加价。

6. 经常用「犒赏自己」当理由

假设你拿到一笔五百万的退休金,会不会想说我工作这么辛苦,先拿一百万去环游世界?但表示,你退休后的准备金马上少了20%。换个方式,如果你自己辛辛苦苦赚来的放在银行里的五百万,恐怕就不会花得这么豪气。

从行为经济学来说,这是把不同来源的钱放在不同的心理账户。实际上钱就是钱,退休金和薪水的价值一样,用钱的方式也不应该有所不同。假如想要环游世界,就脚踏实地慢慢存钱去玩,不要在心里开一个犒赏自己的账户,这样很容易省小条花大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