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大·分享】“励志”鼓动的背后

 渐近故乡时 2015-06-17


有一天,学校请了一个全国著名的“励志”成功学专家到校演讲,会后,有个老师问我:“听了没有?”我摇了摇头,说:“没有,我不相信成功学。”他疑惑地看着我,不相信这话是我说的,就像我一夜间年轻了许多,或是苍老了不少,他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励志”鼓动人士抓住人们渴望成功的普遍心理,用美丽的幻景,浆糊一个漂亮的精神纸屋。听众在励志的感召中,心灵几乎被掏空,思维几乎被僵化,像一棵可怜的禾苗,等待上演“拔苗助长”的现代荒诞剧。在这个漂亮的精神纸屋里,人们沉醉着,向往着,心潮澎湃,热血沸腾,但是一天、两天,几天过后,像是海水涨潮,慢慢地退却,一切又恢复旧日的平静,山还是那个山,水还是那个水。但是,那些成功学的“励志”人士,不仅博得了无数的掌声,还赚得金银满斗,却不知踪影了,其实,他们还在另外一个不知名的地方,又一次演绎着曾经的故事。
“励志”鼓动人士宣扬的“成功”,或是攀登事业的山峰,或是登临财富的塔尖,或是攀越人生的辉煌。他们网织一个炫目的远景诱惑人们,却不能给人们提供切实有效的途径。在他们看来,只要有理想,有目标,有毅力,就能上九天揽月、下五湖捉鳖,成功就在不不远处招手。至于如何确立理想,如何树立目标,如何培养毅力,如何寻得方法,那是听众的事,他们不管,也管不了。这就像一个施舍者给一个极度饥饿的人画了一个香饼说:“这是不可多得的美餐。”

在“励志”鼓动人士的眼里,成功就是梦想,就是人生的全部,就是幸福的源泉;反之,如果不成功,就是一个失败者,一个不幸者,快乐就此无缘。这是人生观的一个误区。成功不一定幸福,不成功也不一定不幸福。美国积极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对“幸福”有独到的研究,原来他认为幸福的要素是三个:积极情绪、投入和意义,后来,他又增加了两个要素:成就、人际关系。那么,为什么要把“成就”纳入幸福的范畴呢?他是如此解释的:把成就人生加进来,表明了积极心理学的任务是描述人们追求幸福的实际方法,而非规定这些方法;添加这个元素绝不等于是推荐成就人生,或是建议你放弃自己追求幸福的路径而去追求成就。


成功是人生奋斗的一个目标,但不是积极人生的全部,过于强调成功会给人生涂上一层功利主义的色彩,甚至会让人掉

入只有成功才是幸福的泥淖中,难以自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