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博物游 | 别在市区淌水上班了,去青博看橹声桥影的上海水文化吧!

 真友书屋 2015-06-17

今日上海黄梅豪雨,寸步难行,马路成了河道,汽车成了破船。不过这真正的江南河道与千年古桥如今去哪儿看呢?一路君告诉我们,其实在上海青浦博物馆我们就能一饱眼福,甚至还可以亲自走上那些仍在现代日常生活中被保存使用着的千年古桥


文 | 一路 编辑 | Agnes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或许对于江南的记忆中,总是离不开那纵横交错的河道和小桥流水的景致。甚至到了如今这个更多以林立的高楼和水泥马路来诠释城市概念的时代,水依然维系着人们微妙的心理依赖和文化认同。浦江两岸,既是一座城市繁荣的支撑,也是依水而居的情结使然。


在上海的青浦区博物馆,就有一个以水文化为主题的常设展。与上海并不长的历史相比,青浦的故事则要开始得早得多。上世纪60年代崧泽遗址的发现,将这片土地上先民的岁月上推到了公元前约4000年,而其他的考古发现更是将这片区域早早就和太湖地区的马家浜文化(公元前约5000年)联系在一起。



青浦博物馆


青浦博物馆展厅内部


这种与泛太湖区的文化纽带,还以一种物化的方式被一脉相承下来,那就是上海的母亲河:苏州河。



公元前221年的上海地图,或者更严格地说应是会稽郡下属青浦地图


苏州河为吴淞江在上海段如今的名称。自文明肇始之时,吴淞江作为太湖下游入海的河流,一度是长江重要的入海渠道。而当时的上海板块还没有真正形成,位于曾经的海岸线边上的,正是如今青浦的地区。在两汉之后海上丝绸之路逐渐成长的过程中,这里不仅仅是各大上游水系的交汇处,也是一个优良的出海港。一座因水而崛起的新兴城市,逐渐发展成了一个富庶的外贸口岸,也让这里的围绕着水产生了一种独特的风土人情。



谁是吴淞治水第一人?


当然,要在水边住着舒服其实也不是那么简单的事。特别是吴淞江和上游湖系距离太近,水量不稳定,下下雨一发大水就会把沿河的庄稼冲毁。翻开吴淞江的水患账,可以看到从宋到清几乎每隔几年几十年就有一条淫雨大水的记录,而这还只是问题的一半,回灌的海水还会带来大量泥沙,让这条航道越来越窄,所以历朝历代也没少对其疏浚。在这份治水的名单上,我们看到了包括范仲淹、海瑞在内的许多名人,而这其中,有一个重要的人物就是元代的任仁发。


仁发兄是青浦本地人,可以说真正是傍着这条母亲河长大的。他在元代是一位著名的画家,深得元仁宗赏识,其画马的功力被认为能以与赵孟頫匹敌。


上博书画馆藏仁氏的《秋水凫鹥图》轴



任仁发的《二马图》复制品,原作现藏与北京故宫博物院


不过有一点他超出赵兄太多了,那就是——这个画家还会水利!估计从小靠着水有点先天优势,成就了这个达芬奇式的跨界奇才。虽然他一直半隐居在青浦,与官场保持着若即若离的距离,但是由于实在是能力出众,所以要么奉诏去给皇帝画画儿,要么奉诏去给皇帝治水儿。在吴淞江这个case上,他在如今上海普陀区的苏州河段主持修建了一座设计巧妙的水闸,在下游涨潮时关闭闸门阻止泥沙,落潮时打开闸门让上游水把河道的淤泥冲走。如今这座水闸的遗址也成了上海一个颇有特色的博物馆。



任版元代水闸模型(上海元代水闸遗址博物馆)


1952年,这位名人的墓在青浦重固镇被发现,这也是上海最重要的有纪年元墓之一。一方墓志静躺于其中,介绍着这位终老于青龙江的老青浦人的一生。



从青浦到青龙,因港而兴的唐宋名镇


进入唐宋之后,随着中国的海外贸易逐渐红火,在唐天宝年间就在如今的青浦东北设置了青龙镇,其名青龙,源于三国时传说东吴曾在此建造青龙战船。青龙镇从设立之后就成为了通商重镇,据说当年的税收收入可跻身全国前五,港口规模全国第七。其繁华一直延续了二百年之久。



当年青龙镇的复原模型


青龙镇有两处重要的地标,一处就是位于镇西的青龙塔。因为常年在海上飘泊,多有不测之风浪,所以青龙镇的佛教一直很兴盛。这座塔初建于唐,重修于宋,如今依然屹立在青浦白鹤乡青龙村,见证着这座城市的变迁。



宋代青龙寺(时称隆福寺)模型



如今的青龙塔


另一处则更为有名,那就是如今位于泖河太阳岛上的泖塔。这座唐塔是个古灯塔,指引着来往港口的船只。它也因此入选了国际航标协会的世界灯塔百强榜



泖塔



2002年发行的中国历史文物灯塔邮票之泖塔


博物馆中还用几件模型展示了当年市镇热闹的万国通商景象。政府设置的市舶务负责进出口的接洽和审核,大致类似如今的海关。



青龙镇于南宋绍兴元年(公元1131年)设立了市舶务


而与政府行政机关相对的,则是民营的金银钞引铺。他们为来往商贩提供票据提现、货币兑换和外币汇兑等金融服务,也算是开启了上海金融中心的先河。



北宋时期的民营金银钞引铺


直到明代,青浦繁荣依旧,但是随着上游河道逐渐淤积,以及上海海岸线不断外伸,其作为港口的地位也在不断下降,与此同时,黄浦江这条本来并不瞩目的河道开始变得越来越重要,贸易中心开始从吴淞江畔向黄浦江畔的上海老城区移动。



明代青浦城墙砖


但是长期的贸易已经让这块土地积累了大量的财富,也让这里的士绅阶级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建于民国年间的朱家角课植园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而来自各时代的高档货,也成为了这里富贵生活的写照。



元代各窑口的瓷器



明代瓷器



橹声桥影中的水乡


要说这个展厅中最吸引我的一个部分,那就是对于青浦古桥的介绍了。江南的水在广阔的空间中沟通着城市与城市,而桥则在局部连接着陆地与陆地。每一座桥在水波中倒影的不仅仅是一道优美的弧线,更是一份难舍的水乡情怀。




展馆中的古桥展示区


根据博物馆的介绍,上海目前市级文保单位级别的古桥一共有13座,均位于青浦区。其他级别的受保护古桥也有近三分之一位于这里。


如今青浦的朱家角和金泽古镇是最著名的两大桥乡,金泽更是难能可贵地保存了两座宋代古桥——普济桥和万安桥。两座桥皆为单拱结构,坡度平缓,弧度优美,为宋代石拱桥之典型。



普济桥(下)和万安桥(上)的模型


青浦留存的元代桥梁则都是梁架式,以石柱为墩,其中的代表就是金泽的迎祥桥。



迎祥桥模型


明代的桥梁技术则进入了一个新的蓬勃发展期,桥梁采用多拱,同时桥面也开始考究地雕饰起来。朱家角的泰安桥和放生桥都是明代的遗物。它们也是如今朱家角水乡的标志。



放生桥模型



放生桥实景



夕阳时在放生桥上驻足眺望



泰安桥实景



泰安桥栏杆上的石雕


清代的桥梁则在艺术追求上更近了一步,大多精雕细凿。大型桥一如朱家角九峰桥高大挺拔,小型桥一如曲水园的喜雨桥玲珑优雅。



九峰桥模型



喜雨桥实景




喜雨桥上的装饰


而从建筑结构和材料来看,古桥梁又可分为砖木石梁桥、木拱桥和石拱桥三种。


梁桥是最早的桥梁形式,结构简单,建造方便。砖木混合的梁桥是在石桥墩上搁置木板,再于其上搁置石板,以石材的坚实配合木料的延展性,达到平衡受力的目的。



砖木石梁桥


木拱桥兴与宋代,用长条圆木编织而成,全桥不需立柱支撑,犹如长虹卧波,故又名虹桥



木拱桥


石拱桥是一种更晚期的造物,不但更耐受,而且也为大量的装饰提供了可能。如今石拱桥已经成为了水乡最好的拍档。



石拱桥


说完了桥我们再来顺带看看舟楫。在如今的水乡,往来的船只依然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最常见的船又可分为渔船、农船、货船、渡船、客船和经营文化用品的文化船几类。



捕小鱼的撒网渔船



捕渔船中的战斗机——鸬鹚捕鱼船



罱泥船



贩书的书船



圈篷货船


而无论是一个来自这片水乡的观众还是一位想要了解这里的文化的访客,还有一个有趣的一角不容错过。在展厅一侧有一排听筒,拿起一个就可以听到用青浦方言录下的民间谚语,让我们能够从另一个的角度去文化。如今青浦的青浦田山歌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员,成为了古镇真正的代言,也让水乡的文化形象变得更加丰满。


跟随着导览牌一圈逛下来,确实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与那些构建在丰富馆藏文物的大馆相比,青浦博物馆的藏品或许说不上有多珍奇。但是这个围绕水文化的全方位展却带给了我们另一方面的思考。有一些文化,深植于某一片特殊的土壤,却又不囿于此,它们不仅仅是依托于一件件文物传递的历史,而更是一种融入历史、生活、建筑与语言的全方位体验。或许对于一个如青浦博物馆这样的地方级别场馆而言,这样既具有地方特色又具有深度和广度的文化之旅才是其最好的契合。


关于作者

一路,物理学出身,绝非宅男,喜欢随着博物古建的踪迹到处旅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