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宗喀巴——格鲁派创始人

 禹杰 2015-06-17

宗喀巴(1357-1419年),法名是罗桑札巴,意为“善慧”。生于青海湟中,藏语称湟中一带为“宗喀”,藏民对名人、学者十分尊敬,对高级活佛不能直呼其名,往往以其出生地缀以“仓”或“巴”,故称他为“宗喀巴”。他是格鲁派即黄教的创始人,藏传佛教说他是文殊菩萨转世

宗喀巴——格鲁派创始人 - 大笨 - bxbw1229

 

宗喀巴,生漆脱胎彩绘

宗喀巴三岁时,父亲带他到夏琼寺见到了噶玛噶举派黑帽系第四世活佛若白多杰,活佛给宗喀巴授了近事戒(即在家受持五戒之男居士)。过喀巴七岁时,被家人送到夏琼寺,接受该寺高僧端智仁钦的“胜乐”、“喜金刚”、“大轮”、“顶位”等灌顶,后又受沙弥戒,取法名罗桑札巴。宗喀巴在此学习了九年佛法,为进一步深造,十六岁的宗喀巴前往后藏学法。他遍访高僧大师,对佛教的重要理论和各教派的教法都反复钻研,获得了很高成就。从三十四岁起,宗喀巴开始讲经。

此时,他改戴黄色桃形僧帽,表示继承并严格遵守印度大师释迦室利所传一切有部的戒律师的决心。因此他之后所创立的教派称“格鲁派”。“格鲁”的意思就是“善现”。当时藏传佛教各教派戒律废弛,僧人追逐世俗权势财富,在群众中信誉低落。宗喀巴看到这些现象后,深为痛心,决心进行宗教改革。他以噶当派教义为基础,创建行次第,先显后密,显密并重,僧人要“敬重戒律”,“提倡苦行”,不娶妻,禁饮酒,严格寺院组织和管理制度。他所创立的这一派又称“新噶当派”,因心甘丹寺为主寺,又称“甘丹派”,此派僧众戴黄帽,穿黄衣,故又俗称“黄教”。

宗喀巴著作很多,最重要的是《菩提道次第广论》和《密宗道次第文论》,分别论述了显宗和密宗的修道次第,对后世有着深远影响。宗喀巴及其弟子修建了著名的拉萨三大寺即甘丹、哲蚌和色拉寺,三大寺与另外三大寺成为后来格鲁派六大丛林(另三座为日喀则的扎什伦布寺、青海的塔尔寺和甘肃的拉卜楞寺)。三大寺对藏族地区的政治、宗教都有重大影响。

宗喀巴有八位成就最大的弟子,其中包括第一世班禅克珠杰、第一世达赖喇嘛格敦朱巴。在宗喀巴师徒的努力下,格鲁派影响遍及西藏、青海、四川、云南及蒙古族地区。黄教从明朝初年就一直受到历代中央政权的大力支持,位居藏传佛教各派之首,影响至今不衰。

因宗喀马被藏传佛教视为文殊菩萨化身,故其塑像中“左经右剑”的特征与文殊的标志一样。他的典型像是头戴黄色桃形状顶帽,双手结法轮印,双手生有两茎莲花,花开在左右肩膀上,右边莲花上有一包经卷,左边莲花上有一宝剑。宗喀巴像在喇嘛庙里很多,几乎庙庙都有。

宗喀巴与大弟子贾曹杰(继宗喀巴之后为甘丹寺第二代法台即寺院首席主持人)、克珠杰(第一世班禅)合称为“师徒三尊”)。宗喀巴师徒三尊像也常被信徒们供奉。

宗喀巴——格鲁派创始人 - 大笨 - bxbw1229

宗喀巴师徒三尊像

金首尊者,即金头仙人,又称作劫比罗仙,迦毗梨仙、紧闭罗仙、迦夷罗仙、迦比罗仙,全称迦毗罗大仙,意译为黄头仙、龟种仙、金头仙、赤色仙等。他本是印度的外道之一,后来弃恶从善,皈依佛教。

宗喀巴——格鲁派创始人 - 大笨 - bxbw1229

 

      所谓外道,就是佛教之外的修行者,《三论玄义》卷上的解释是:穷尽天地的至妙道理,达到内心清净无垢,就是佛教正道路;脱离佛教理法,做无益的幻想就是外道。金头仙人原是脱离正道的修行者,他主张“执有”,将易朽的物质当成追求的目标,所创立的派别被称为“数论部”。
      金头仙人自以为法力高深,常常口吐狂言,不把佛教放在眼里。有一次,他听说某处正在举行盛大法会,特意带领弟子前去辩论。然而一经论辩,他的观点立刻相形见绌,结局自然是大败而归。
      通过这次辩论,金头仙人终于认识到自己所持理论的局限性,从此他皈依正法,经过勤奋修持,终于获得正果。

宗喀巴——格鲁派创始人 - 大笨 - bxbw1229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