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谈《三国演义》中的曹操(上)

 rree360 2015-06-18

 曹操,后人评述《三国演义》三绝的奸绝。众所周知,在三国演义中他的形象和三国志中的大相庭径。因此,我就将历史上的曹操和三国书中的曹操就行比较解析了。就《三国演义》书中呈现出来的曹操来说,曹操是三国演义人物中最丰富、最复杂、也是最值得一书的。

  汝南许子将“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是三国演义中对曹操的开篇,也是定言。《三国演义》书中的曹操,从登场到谢幕,都有一“奸”贯穿始终。 “宁叫我负天下人,不叫天下人负我”。曹操的乱世之奸,曹操出场时,罗贯中先生就举了个小故事给曹操的“奸”下了注脚。“操幼时,好游猎,喜歌舞;有权谋,多机变。操有叔父,见操游荡无度,尝怒之,言于曹嵩。嵩责操。操忽心生一计:见叔父来,诈倒于地,作中风之状。叔父惊告嵩,嵩急视之,操故无恙。嵩曰:“叔言汝中风,今已愈乎?”操曰:“儿自来无此病。因失爱于叔父,故见罔耳。”嵩信其言。后叔父但言操过,嵩并不听。因此,操得恣意放荡。”以算计叔父来达到“恣意放荡”的目的,其人不可谓不奸。事实上,也正是这个故事,使读《三国》的人先入为主的对曹操有了不好的印象。和陈宫逃亡时候杀吕伯奢一家,曹操的经典名言“宁叫我负天下人,不叫天下人负我”。更是对其“奸”最好的阐述。

  如果说这些“奸”只是曹操个人性格特征写照,谈不上善恶的话。那么曹操许田打猎一回,纵马直出,遮于天子之前迎受群臣将校“万岁”之呼,就显出了不臣之奸。罗贯中先生借献帝之口说曹操:“后得曹操,以为社稷之臣。不意专国弄权,擅作威福。朕每见之,背若芒刺。今日在围场上,身迎呼贺,无礼已极!早晚必有异谋,吾夫妇不知死所也!”书上奸雄“操贼”板上定钉的一笔。随后献帝书衣带诏,曹操宫门口拦下董承,,抢解董承衣袋锦袍查看有无,更是昭然若显不臣之心。衣带诏事发,曹操叱武士擒董妃至。帝告曰:“董妃有五月身孕,望丞相见怜。”操曰:“若非天败,吾已被害。岂得复留此女,为吾后患!”伏后告曰:“贬于冷宫,待分娩了,杀之未迟。”操曰:“欲留此逆种,为母报仇乎?”对待帝妃斩尽杀绝不留后患,已成国贼之奸。

  其实,自二十三回回到第七十八回,从打猎挡帝架到病疑杀华佗。曹操国贼的奸雄气质就一直贯彻着始终。许多有关乎操的如诈许攸、梦中杀人等故事也为人说熟知。读三国,人们常常用放大镜来看曹操的奸,一谈曹操的奸例子不胜枚举,到此也就不再赘述了。

“愿借与操入相府刺杀之,虽死不恨!”曹操的乱世之雄。

 

  《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奸许多人注意,相较而言曹操的雄才就不是那么受人关注。许多人通过史实和小说的比较来为曹操平反。但是,在《三国》书中,对曹操的乱世雄才还是有所表现的。尤其通过对他人举动的对比更为直观。天下由于宦官专政而乱,朝中外戚之首何进议屠诛宦官,要引天下诸侯进京平乱。曹操当日对何进曰:“宦官之祸,古今皆有,但世主不当假之权宠,使至于此。若欲治罪,当除元恶,但付一狱吏足矣,何必纷纷召外兵乎?欲尽诛之,事必宣露。吾料其必败也。”一语可谓料定先机。如果何进能听曹操建议,就没有之后董卓乱京十八路讨董那么多事情。

  更为体现曹操雄才的是献刀那一回:“当晚王允设宴后堂,公卿皆至。酒行数巡,王允忽然掩面大哭。众官惊问曰:“司徒贵诞,何故发悲?”允曰:“今日并非贱降,因欲与众位一叙,恐董卓见疑,故托言耳。董卓欺主弄权,社稷旦夕难保。想高皇诛秦灭楚,奄有天下。谁想传至今日,乃丧于董卓之手:此吾所以哭也。”于是众官皆哭。坐中一人抚掌大笑曰:“满朝公卿,夜哭到明,明哭到夜,还能哭死董卓否?”允视之,乃骁骑校尉曹操也。允怒曰:“汝祖宗亦食禄汉朝,今不思报国而反笑耶?”操曰:“吾非笑别事,笑众位无一计杀董卓耳。操虽不才,愿即断董卓头,悬之都门,以谢天下。”允避席问曰:“孟德有何高见?”操曰:“近日操屈身以事卓者,实欲乘间图之耳。今卓颇信操,操因得时近卓。闻司徒有七宝刀一口,愿借与操入相府刺杀之,虽死不恨!”曹操本已经受到董卓信任,甚至达到可以随意如寝宫的地步。本可大富大贵,但在大义面前,相较于只会痛苦的百官,曹操将生死置之度外,献刀杀董,是有取死报国之心,谓之为“雄”不为过。在中牟县曹操对陈宫的一席话更是让人热血沸腾:操曰:“吾祖宗世食汉禄,若不思报国,与禽兽何异?吾屈身事卓者,欲乘间图之,为国除害耳。今事不成,乃天意也!”

  曹操对于辅佐皇帝,光复汉室,也是尽心尽力的。曹操回乡立刻举义兵组织十八路诸侯讨董。在董卓退兵,迁都长安只时,本是灭董的最好良机,但诸侯各怀异心,不愿追击。曹操来见袁绍曰:“今董贼西去,正可乘势追袭;本初按兵不动,何也?”绍曰:“诸兵疲困,进恐无益。”操曰:“董贼焚烧宫室,劫迁天子,海内震动,不知所归:此天亡之时也,一战而天下定矣。诸公何疑而不进?”众诸侯皆言不可轻动。操大怒曰:“竖子不足与谋!”遂自引兵万余,星夜来赶董卓。其间气概比之其他路诸侯高出不知凡几。曹操追董吃败仗回来,也因此对诸侯大发脾气。书中写到:次日,人报曹操追董卓,战于荥阳,大败而回。绍令人接至寨中,会众置酒,与操解闷。饮宴间,操叹曰:“吾始兴大义,为国除贼。诸公既仗义而来,操之初意,欲烦本初引河内之众,临孟津、酸枣;诸将固守成皋,据敖仓,塞轘辕、太谷,制其险要;公路率南阳之军,驻丹、析,入武关,以震三辅:皆深沟高垒,勿与战,益为疑兵,示天下形势,以顺诛逆,可立定也。今迟疑不进,大失天下之望。操窃耻之!”绍等无言可对。既而席散,操见绍等各怀异心,料不能成事,自引军投扬州去了。《三国演义》的主旨是拥刘反曹,但罗贯中还是给予曹操正面的描写和很高的评价。这种“雄才伟气”在对垒江东,横槊赋诗时更是达到最高潮。

  如果说三国中刘备的仁的是天下之大仁。那么曹操的爱才也是天下之大爱。他能为典韦、郭嘉、夏侯渊痛哭不止,也能为赴死陈宫远眺折节,既能容关羽过关斩将寻刘备,也准许徐庶蛰伏帐下不发言,陈琳缴文讨曹,惊出冷汗,曹操能用;祢衡击鼓骂操,赤身裸体,曹操不杀。对待国士曹操从来诚心。尾能占据中原沃土,他曹操的“爱才之雄”是主因。

  奸绝曹操,不掩其雄。他是三国人物中最复杂的,也是最丰满的。使人但闻皇叔之败而痛哭流涕,闻阿瞒之败则拍手称快,何其谬也。哪怕一本演义三国,曹操也不是“国贼”那么简单就可概述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