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摘捡VS推敲

 谢楚军 2015-06-18

我的中学语文老师言身寸(化名)当年在课堂里给我们讲“推敲”的典故。

唐代诗人贾岛,写了一句诗的初稿,但不知是用“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好,还是用“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好,头脑整天被“推”和“敲”搅得晕晕沉沉的,连走路都一边做“推”的动作,一边做“敲”的动作。由于没有仔细看路,有一天在路上和一匹马撞了个正着,骑马的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可谓专家遇到权威。当得知贾岛的困惑后,韩愈建议用“僧敲月下门”,认为更有意境,于是这首诗就以“僧敲月下门”流传下来。后人用“推敲”表示说话,写文章斟酌用词。

言身寸老师或许不知道,他本人有一个典故完全可以和“推敲”典故媲美,姑且就叫“捡摘”典故。只是因为言老师不是名人,而且也没有碰到名人,所以他的典故只在我们老家小范围流传。

且说言老师当年被定为右派,从教书岗位上发配到老家劳动,生产队长担心言老师是书生干不了重体力活,就吩咐言老师到地里捡豆子,这是很轻的体力活。

捡豆子当然是老家方言。要收获豆子就先在地里把豆荚摘下来放在篮子里,然后背回去放在阳光下暴晒,豆荚晒干后自动炸开,豆子和豆荚分离,除去炸开了的豆荚片,就得到了豆子。所谓的方言捡豆子,仅仅是指在地里摘豆荚。

言老师背着篮子出发了,几个小时后回来,累得汗流浃背,篮子却是空空的,说在地里找了一个上午实在捡不到豆子。生产队长很奇怪,陪着言老师到地里看个究竟,结果发现豆苗上挂满了豆荚。队长当然批评言老师故意偷懒,并且当场摘了几个豆荚丢在篮子里然后责令言老师摘满一篮后才能回去。

言老师感到很委屈,说:“如果你早晨吩咐的时候说是摘豆子的话,我早就完成摘一篮的任务了,可是你说的是捡豆子,弄得我趴在地里找了一个上午,就算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吧,怎么说我故意偷懒呢?”

后来落实政策,言老师又回到了教书岗位,他的摘豆子和捡豆子的典故在老家流传了开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