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留守一族与发展至上

 山水书阁 2015-06-18


迄今为止,我还没有看到人们把农村留守现象与城市空巢现象合并观察。

农村留守儿童的话题近期再度被提起,但引起的思考未必上了轨道。

农村不只有留守儿童,还有留守妇女、留守老人。从发生的次序来说,先有留守妇女,然后才有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一个青壮男子外出打工,首先产生留守妇女,而儿童和老人因为“半边天”的照应还能暂时不在留守状态中。当妇女也出门挣钱时,儿童和老人才变成了彻底的留守者,有时是老幼相依,有时是老而无依,极少数情况下是儿童单独留守。

对儿童、妇女、老人说“留守”,而不说“留守男子”,隐含着一种判断,那就是男子强于妇女、儿童和老人。这是一种误见。这种误见既是因为男子确实被塑造和评价为强势者,也是因为男子外出是更为常见的事实,但也包含着忽略其可能成为问题人群的倾向。

在留守的说法中,还隐含着城市本位的视角。它表示城市是正常的居守之所,农村则是迟早放弃的地方。这是城市化进程中社会观察视角的隐秘转换,不同于“以农为本”的时代里视乡居为安宁之所。

很大程度上,城市化进程与现代化进程同一。人们前往城市是具有内驱力的,这里面纵有血泪,也大多蒙着“自愿”领受的表象,从而悲剧性就被减弱了。这就是为什么夫妻分离、亲人四散,一开始不是作为问题,而是作为迈向家庭幸福的起点而出现,打工寄钱回家充满了喜洋洋的气氛,而不是思念、孤寂的苦楚。

迄今为止,我还没有看到人们把农村留守现象与城市空巢现象合并观察。其实这两种现象是一样的,都是人们在现代化趋势下为追求更好生活而造成。远赴异乡发展或赚钱而让老人空巢,刚开始也不是作为问题,而是作为家庭的幸运。把这两种结合在一起,才能认识现代转型伴随着多么深刻的变化,对转型时代的人意味着何其巨大的冲击。

现代化表面看是追求摆脱贫困或美好生活,其实是没有尽头的“前进”。温饱有底线,美好则无止境。空巢和留守都有其不得已的理由,但人们基本生活无虞还要远走他乡,在优裕的处境下还要去国离乡。进城务工者与去国移民者动机如一,都是为了更好地发展、更好地生活。

无论在国家层面、社会层面、个人层面,现代化、更加现代化都已经成为头等大事,都不能接受“小富即安”、“小康即满”的状态,而且愿意为此而付出各种代价,亲情关系、天伦之乐便被认为是值得放弃的一种价值。

留守儿童出事会震惊国人,其实留守老人自杀和妇女进城卖淫也非个别现象,但几乎没有人震惊。不会有人说外出者需要归来,不会有人说应重建家庭关系。发展是至上的,外出是天然合理的;个人实现是不容讨论的,家庭缺失则是其次的。这便是当下社会的内在逻辑和价值排序。

我并不是要表达对现代化进程的不满,更深知现代化的大势将使正当转型的人们继续付出代价。我只是说,今日从农村留守儿童到城市空巢老人,更多的原因是发展主义的欲求不满,问题不是扶贫、心理帮助、社会关爱可以解决,虽然这些都很重要和必要。转型越急迫,则对亲情传统、平安是福的放弃越迅速,越会扑向更好的生活、更高的实现、更大的挑战,永无止境。这是发展主义的心理症候和社会症候,利弊相生,收获与代价共存。

每个社会的现代转型都曾有悲剧性的背面,除非中国真的走出一条融合自身特点的现代化道路,否则不仅减轻不了转型的痛苦,而且恐怕传统与现代相激,痛苦还会更大。这也从一个侧面表明,中国的现代化需要有新的逻辑,需要有新的发展社会学、发展心理学和发展伦理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