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林缸饲养动物最烦心的是动物排泄物对有限空间底床的破坏--- 什么条件的底床才能正常分解动物排泄物? 自然条件下微生物分解,也就是你讲的腐烂.分解的这部分物质可看做一种天然肥料.这样,生长所需要的有机物和无机物重回大地,参与新一轮的生命和能量循环,而人工环境首要解决的问题就在于如何培养微生物分解体系。 对底床的选择: 1、选择多孔结构、透气好,有利于底床微生物的繁殖、植物的有机代谢旺盛; 2、选择重量轻、含有众多强活性物质(比如有机酸),能缓慢释放,可以满足各类植物的营养需要; 3、能提供建缸初期底床微生物所需营养。 而雨林缸植物的三碳循环产生的细菌和微生物是底床最佳的守护者,所以旺盛生长的植物是基础条件。 雨林缸底床微生物的食物分解速度快慢的决定因素是什么? 在温度条件适宜的热带雨林缸纤维素分解菌分解纤维的速度是异常快的,2005年通过样地调查法比较了西双版纳两种类型热带雨林(季节沟谷雨林和石灰山季雨林)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季节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显示:两林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均呈现雨季高于干季,其中石灰山季雨林具有明显的季节差异,并在干、雨季都显著高于季节沟谷雨林。相关分析表明:两林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的变化与土壤温湿度、相同月凋落量变化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但与提前两个月的凋落量波动有正相关关系。说明雨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的波动周期比凋落量滞后,其季节变化受森林凋落量节律的影响。石灰山季雨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较季节沟谷雨林高的主要原因可能与其具有较高的土壤有机碳、氮和pH值,以及主要树种凋落物的C/N比较低有关。 雨林分枯落叶层、腐解层和表土层(0—20cm深)三个层次的微生物数量均以细菌最多,次为真菌,后为放线菌。比较三个层次,各微生物类群在各月份都是枯落叶层和腐解层数量较多。同一微生物类群在三个层次的数量均有明显而相似的季节变化;不同类群变化规律不尽相同,但基本只有一个高峰。细菌的高峰值在4月份,真菌约滞后一个月在5月份,放线菌则在8月份才出现高峰。各层次的细菌数和真菌数与月凋落物量和月平均气温各有显著的线性正相关(p<0.01或0.05),而放线菌则仅与月平均气温显著相关。 系统的成分越单纯,营养结构越简单,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小,抵抗力稳定性就越低;反之,系统各个营养的生物种类越繁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大,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 本文转自:微雨林社区http://www.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