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尴尬的父亲与更尴尬的父亲节

 天地人和w 2015-06-18

网上流传着一个段子:儿女跟母亲在一起时,一会儿是“妈,我饿了”,一会儿是“妈。我渴了”,一会儿是“妈,我什么东西哪儿去了?”而跟父亲,只有一句话:“爸,我妈呢?”

这则规律的适用范围,下至刚从幼儿园放学的女儿,上至大学毕业参加工作不久的儿子。

去年有一档电视节目火爆荧屏,每周五晚大有万人空巷的架势,也创造了一时间坊间就教育问题的热切关注。那就是《爸爸去哪儿》。一位朋友问我为什么没有“妈妈去哪儿”?我说:“妈妈哪也不去。妈妈天天跟孩子在一起。”这个回答也许太过绝对,但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缺席是“后农耕时代”的普遍问题。

想来,这也是每个小孩儿早上醒来后的第一个问题:“妈,爸爸去哪儿了?”

父亲在家庭中另一个尴尬的隐忧是:地位与日俱减。乔布斯传记里讲到自己的童年,他不肯承认“被抛弃”“被领养”一事对自己有何影响,但毫不否认当他意识到“自己比父母聪明”时的震撼和不安,这也养成了他孤立的性格——脱离了父母,也脱离了世界。跟乔布斯一样,小时候,父亲像山,仿佛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他会修电器、他会打家具、他会骑摩托、他会带给我欢声笑语。

岁月的无情,就在于有一天我们终会意识到:父亲也不是无所不能的。除了会修电器、打家具、骑摩托之外,有更多他不会的技能、不熟悉的事物。我们长大,到了叛逆期;他们衰老,到了“除了爱,什么本事也不如我们”的时期。

如果有一份父亲的使用说明书,他的最佳保质期一定不会超过三十年。

当我们三十而立,父亲在不知不觉中已经五十有余。人生经验按照岁数来看,是我们的两倍;但实际上,也许从四十开始,他便已经被时代甩下,早早停止了生长,随着社会作用的衰退,身体也开始衰退。大大小小病患,因为半生操劳,老来遭到报复,沾染一身。依靠着年轻时向前冲的惯性,苦苦顺延至耳顺和知天命的年纪。

母亲不同。不论我们五岁、十岁、还是五十岁,只要母亲在世,她的角色都从未改变,自始至终是“温暖”的代名词。如果说,跟母亲谈情,说声“爱你”,是家常便饭一般稀松平常;那么跟父亲说爱,便是蜀道之难。

比父亲更尴尬的,是父亲节。据统计,父亲节前夕,淘宝网发布了一组很有意思的数据。数据显示,同为节日,父亲节却没有情人节那般喧嚣,没有母亲节那般温暖,更没有儿童节那般欢快,与关键词“爸爸”相关的宝贝仅32万件。爸爸的淘宝待遇仅为孩子的1/30,不足妈妈的1/8,情侣的1/20。

也许你会说,父亲们根本就不喜欢礼物,他们不需要这虚头巴脑的一套。这只能说明,你没有读懂父亲,或者只是在为自己的懒惰找一个可以推卸的借口。我的父亲爱喝酒,红白啤都喝,只是白酒啤酒伤身体,所以去年父亲节时,我特意从卡素定了2支个性红酒,印有他的照片和我的祝福。虽然他嘴上又像往常一样在说不要破费,但眼神是新奇的、嘴角是上扬的、语气是温柔的。我知道,这份礼物送到了他的心坎上。

请不要再让父亲和父亲节继续尴尬下去。他们已经等了太久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