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典宇宙整体观:从《道德经》说起

 怀太虚绝相超宗 2015-06-19

古典宇宙整体观:从《道德经》说起

中国古典整体观可以分为三部分:宇宙整体观、人体整体观和天人整体观。它涉及到了道论、气论、阴阳理论、五行理论和八卦理论等中国古典文化的基础理论,内容博大,下面根据本人学习过的内容摘要介绍其中的基本观点。先说宇宙整体观。

.何谓宇宙?先秦杂家著作《尸子》说:“上下四方曰宇,古往今来曰宙。”宇宙是指时间和空间及其所包涵的万事万物。东汉天文学家张衡在其著作《灵宪》中进一步指出时间和空间是无限的:“宇之表无极,宙之端无穷。”这就是中国古人对宇宙的看法。

 

.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宇宙的物质包括无形物质和有形物质两大类,《易·系辞》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这里所说的“道”泛指无形物质,“器”则泛指有形物质。

 

.物质是有不同层次的。古人把宇宙细分为五个物质层次,即道家经典《道德经》中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与之相对应的是儒家《易·系辞》中的“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下面是五个物质层次的概要:


1.
“道”:就物质层次的划分而言,“道”即“易”,后世儒家又称之为“无极”。对“道”的论述,当以《道德经》最为经典。“道”是一种什么样的物质呢?老子说:“道之为物,唯恍唯惚,惚兮恍兮,其中有像,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这就是“道”的状态。老子还描述了“道”的体和用:“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这是“道”的体。“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可以为天下母”,“道生一”,“道者万物之注”等,则是“道”之用。由此可知,“道”宇宙的根本,是一种不生不灭的物质,在时间上无始无终,在空间上无涯无际,遍布整个宇宙,可以衍化出“一”这种物质层次,进而化生宇宙万物,并贯穿于宇宙各物质层次。与之对应的理论是道论。

 

2.“一”:“一”指元气,又名太极。什么是太极?唐朝经学家孔颖达在《周易正义》中说:“太极谓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汉朝道家经典著作《太平经》对元气的体用作了说明,认为元气的体象是“恍惚自然”,其功用是生养万物:“夫物,始于元气”,“元气乃包裹天地八方,莫不受其气而生。”由此可知,天地、万物都是由元气生成的,元气是发生某一具体事物的根本动力。这里说的元气是指宇宙的一种物质层次,与人的元气不是一回事。它对应的理论是气论。

 

3.“二”:“二”即两仪,指阴阳二气,它由元气衍化而来。阴阳二气与一般所说的阴阳概念不等同,阴阳概念是指有形之物的两种相对属性,阴阳二气则是无形的物质。太极是如何生出阴阳二气呢?宋朝大儒周敦颐在《太极图说》中写道:“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这是一种说法,还有一种说法是太极一演变就生出两种气来,属阳的气其性“动而流行”,属阴的气其性“静而凝聚”。两者互为依存,互相转化。动和静是两种性质不同的运动形式,当阴阳二气的运动达到一定限度时,便产生“三”这个物质层次。

 

4.“三”:“三”指什么?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因此“三”是指阴阳二气以及由阴阳二气混合而成的和气。另外《易?系辞》说“两仪生四象”,这“三”和四象如何对应呢?四象是指太阴、太阳、少阴和少阳,从“气”的立场来看,太阴是阴气、太阳是阳气,而少阴和少阳则是阴阳二气的和合,是和气。由此可见,“三”仍然是属于无形的物质,它是从“形而上”向“形而下”过渡的一个物质层次。

 

5.“万物”:是指有形的物质。这个层次的物质来源于“三”即四象的运动结果。《黄帝内经?素问》写道:“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在此基础上,产生新的运动,即“动静相召,上下相临,阴阳交错,而变由生也。”进而,“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矣。”当“万物”这个物质层次形成后,就产生了由万物自行繁衍的过程,《易?系辞》写道:“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媾精,万物化生。”这就是我们熟悉的有形世界。从“三”到“万物”,有五行理论与之相对应。

.各层次的物质既可以独立存在,又可以互相转化、彼此渗透。古人认为宇宙物质的运动方式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有无相生,另一类是万物变化。

1.
有无相生是指无形之“道”(前四种层次的物质)与有形之“器”之间的变化,包括“无”生“有”的生化过程和“有”归“无”的返还过程。

(1).无中生有。《道德经》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庄子》则指出“有生于无”的过程:“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杂乎芒笏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

(2).有化归无。宋朝大儒张载在《正蒙乾称》中说:“太虚不能无气,气不能不聚而为万物,万物不能不散而为太虚。”又说:“阴阳之气,散则万殊,人莫知其一也,合则混然,人不见其殊也,形聚为物,物溃反元。”

2.
万物变化是指有形物体的变化,其中又分为两种,一种是万物之间的转化,另一种是万物自身的变化。

(1). 万物之间的转化。古人认为万物在生长衰亡的过程中彼此影响,互相转化。如《易?系辞》所说:“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是故刚柔相摩,八卦相荡,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日月运行,一寒一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知大始,坤作成物。”与之相应的理论是八卦理论。

(2). 万物自身的变化。《黄帝内经?素问》写道:“歧伯曰:成败倚伏生乎动,动而不已则变作矣。帝曰:有期乎?歧伯曰:不生不化,静之期也。帝曰:不生化乎?歧伯曰: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出入升降无器不有。故器者,生化之宇。器散则分之,生化息矣。故无不出入,无不升降,化有小大,期有近远。”它指出了事物内部运动与外部静止的辩证关系,外部相对静止的期限,取决于事物质内部的变化过程,即大化期长,小化期短。(老平 2009-7-24)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