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白骨为证、废墟为碑——南京大屠杀纪念馆

 陆安桥1871 2015-06-19

        纪念馆展馆的整体设计形状为“和平之舟”,像是一座拔地而起的船头造型。从侧面看,又像一把被折断的军刀;从空中看,又是一个化剑为犁的立面。展馆一期是齐康院长设计,新展馆的建筑设计则由华南理工大学何镜堂院士主持,外观大气肃穆,设计布局寓意深刻。纪念馆前半部分寓意为“白骨为证、废墟为碑”,后半部分体现了“人类家园、走向和平”。整个建筑设计构思可以用“死亡、和平”四个字来概括。
        鉴于纪念馆周边地区现状建设情况和承载事件的重要性,何镜堂院士领衔的团队又担任纪念馆周边地区的城市设计方案。本次城市设计提出三个层面规划定位:世界层面——世界文化遗产;国家层面——国家公祭场所;南京层面——城市振兴高地。围绕12月13日国家公祭日,以国家意志高于一切为目标,对地区的功能、交通、建筑高度和风貌进行圈层管控。在纪念馆周边地区划定了核心区、功能扩展区、协调区三个功能圈层统筹场地上各种利益构成,核心区包括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以及胜利广场,以纪念南京大屠杀事件以及相关事件为主,同时包括国家公祭功能;功能拓展区以绿化为主题,以对现有功能的梳理和中远期更新改造为主导,以纪念功能为统一价值目标,打造集相关主题资料馆、档案馆、以及文化、教育功能为方向的功能拓展区域,通过有机植入的方式,营造具有纪念、教育、文化意义的高品质区域。协调区为外围组团,按照区域特色和活力的布局理念,与现有功能相结合考虑打造集行政服务、商业服务、休闲娱乐服务以及居住等功能于一体的功能组团。划分外、中、内三个交通圈层梳理区内陆面和地下的交通和仪式动线;以视觉感知,多点视线分析为基础,设定多级控高区,形成由连续建筑界面围合的景观特色意图区;以功能圈层为基础,对整个地区的街区、街道和建筑三个层次的风貌进行引导。城市设计重点对纪念馆所在街区的功能、建筑和景观进行详细引导和多设计方案探讨,并组织完整的地区旅游体系,为规划实施提供行动计划。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