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白大卫 翻译:刘海龙 本文摘自立品图书《你不是孤单一人:个人成长与亲子关系指南》 情绪有时消失得很快,有时很久才能散去。但无论如何,情绪都会成为过去,不会留下任何负担。 只要把这一简单的原则运用到生活中,我们就能减少多年以来积累的情绪负担。请看下面的几个例子: 我六岁那年,爸爸妈妈离婚了。妈妈离开了我们家,搬到其他地方去住。我还记得她走的那天晚上,那是我最强烈的一次刻录。我当时只有六岁,还很需要妈妈的关注和照顾。那时,被遗弃的感受是如此的强烈,我不得不让自己陷入麻木的状态,让痛苦减轻一些。我什么都没做,只是呆呆地看着妈妈离开。悲伤、恐惧、难过……就像一阵阵波浪,一下子被冻住了,把自己保护起来,避开情绪造成的痛苦。我变得“坚强”,“独立”,但同时又非常压抑,非常自卑。我把悲伤藏在身体内某个角落,但它却在脸上显露出来。毕竟,脸是灵魂的镜子。之后,我压抑了自己的需求,变得“独立”。由于头脑中形成了固有的观念,依赖别人的时候,我总认为他们有一天会抛弃我。我假装“独立”,和周围的人保持情绪上的距离,但我内在的某一部分还是觉得非常孤独。妈妈走了之后,我和爸爸住在一起,但我还是禁不住想念妈妈,希望她能够在我身边,给我温暖。我背着悲伤的负担,背了很多年,直到我第一次见到自己的心灵导师。他们对我无条件地接纳,让我悲伤的情绪找到了出口。他们教会了我如何在安全的、充满关爱的的空间中处理情绪。我哭啊哭,不断呼唤妈妈,把心里的话都说了出来,我一边大吼大叫,一边摔枕头,以此发泄内在小孩的不满。经过多年的疗愈之后,我还是能回忆起妈妈离开时的样子,虽然它曾对我造成很大的创伤,但我内心却变得开放而平和。 如果你记得自己经历的刻录,但心里却毫无感觉,那就说明你的情绪还处在被压抑的状态。首先,你需要找到这些情绪。要记住,无法感受的,也无法疗愈。这么多年,你一直把情绪埋藏起来,所以要花些时间才能找到它们;要找到这些情绪,就像是让花儿绽放一样,需要时间和爱。我开办内在小孩课程,其目的之一就是帮助学员打开,然后进行疗愈。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处理情绪的工作会变得更容易。课程的设计理念,就是让学员在安全、自然的环境下练习。你需要把本书介绍的各个原则化为自身的体验,让自己真正从中受益。参加课程,就是一种体验的过程。 胡春小的时候,他爸爸妈妈经常在家里吵架,有几次还大打出手。胡春看到这一幕,心里十分害怕,于是,他把自己恐惧情绪的“波浪”冰冻起来。后来,每次看到有人打架,他都会觉得心里非常不舒服。外界的事件触发了他积压的情绪。 海兰小的时候,曾被自己姨父骚扰。当时,姨父把她抱在腿上,不怀好意地摸她。海兰被吓坏了,觉得一片困惑,同时又觉得很恶心、很内疚。她那时还小,无法保护自己,只能把当时的感受“冻”起来。这件事成了她深藏在心底的秘密,直到今天也没人知晓。后来,她谈恋爱的时候,不愿和男方有任何亲密的举动。结婚之后,一旦丈夫提出那方面的要求,她的身体就会变得紧张,整个过程也十分煎熬。 蓉蓉的妈妈经常狠狠地批评她。不管她做什么,妈妈好像都不满意。她只能把悲伤和愤怒所形成的的“波浪”冻起来。蓉蓉成年之后,如果丈夫或同事对她稍加批评,她虽然看似不动声色,但心里早已十分悲伤和愤怒。 我们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不断重复的情绪反应来自童年的刻录。我们只有让冻住的情绪波浪消解,才能避免重复过去的模式,从情绪的“监狱”中逃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