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媒体的视觉化转型

 云在青天ysz 2015-06-19

      历史进入20世纪下半叶以来,整个社会向视觉文化的转型正日益引起人们的注意,很多学者都关注到这一社会现象,米切尔则提出了“图像的转向”这一称谓,明确地用“转向”一词来概括当今社会的文化变迁。视觉文化转型已引起学者们的注意,但视觉文化转型是怎样一种文化现象却缺乏清晰的概括。我们的理解是传播媒体的发展引起了社会向视觉文化的转型,也就是说,所谓的“视觉文化转型”是大众传媒由印刷文化向视觉文化的转型,并由此导致了整个文化领域的相应的变化。丹尼尔·贝尔在《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一书中声称:“当代文化正在变成一种视觉文化,而不是一种印刷文化,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显然,这里他所宣称的“视觉文化”是与印刷文化相对而言的,是大众传媒的视觉化转型导致了整个社会“视觉文化”的出现。

  麦克卢汉在他的著作中将媒体的发展概括为口传媒体、印刷媒体、电子媒体等几个阶段,我们不难发现媒体的发展对社会文化发展的影响,并由此导出“视觉文化转型”这一概念。如果我们从媒体发展对文化转型的影响这一角度对媒体的发展阶段作一更加精细的划分,则媒体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口传媒体"文字媒体"印刷媒体"影视媒体"网络媒体”等几个阶段,“视觉文化转型”则是影视媒体出现之后,社会文化由语言文字为主导的文化形态向电子影像为主导的文化形态的转变。自从世界第一座电视台在英国试播,电子影像开始取代印刷文字成为主要的大众传播符号,由此世界进入了一个以视觉文化为主导的时代。

  整个社会向视觉文化的转型意味着一系列的文化嬗变。首先,随着视觉文化转型的出现,社会进入了一个空前的大众文化时代。在口传媒体阶段,文化传播是以口口相传的形式传播的,很难超越时空的限制,跨时空的文化传播较为困难,这种无形的口口相传的传播形式也不是一个可以直接控制的系统。在文字媒体阶段,文化是通过书面文字来实现传播与交流的,超越时空限制的文化传播开始成为可能,自文字发明以后,文化传播就进入了一个超越时空限制的文化阶段。在中国,尽管几种文字媒体在某个时期可能共存,但文字媒体的发展大致经历了“甲骨、石刻、青铜、金鼎、简牍、帛、纸”这样一个历程。这一时期,文化以抄本的形式得到传播,但文化传播仍然不是一种大规模的活动,文化不易普及,也容易被垄断。公元八世纪印刷术发明,中国大约在隋唐时期发明了雕版印刷,其后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德国人古登堡发明了印刷机,随后出现了印刷书籍、报纸、杂志等大众传播工具,由此,人类步入了印刷传媒时代并进而步入机械复制的大众传播时代,大规模的社会传播成为可能。但这一时期的文化传播仍然需要借助语言文字来实现,没有接受过教育的人被排除在文化传播的活动之外。在影视媒体阶段,则进入了一个空前的大众传播时代,它通过电子影像来传播信息,没有受过教育、不识字的社会群体也进入了文化传播的圈子,在这个意义上,电子影像媒体可以说是“新时代的福音书”。尽管对电子影像媒体的指责充斥着我们的媒体,但电子影像媒体在传播效能上有着传统媒体无法比拟之处,它们二者的差别可以从下表中得到明示:

  文字/电子影像

  抽象符号/具像符号

  间接/直接

  线性/多维

  静态/动态

  易受时空限制/少受时空限制

  较慢/快捷

  不难看出,文字媒体是一种抽象的、间接的、线性的、静态的、易受时空限制、传播速度较慢的符号媒体;与之相较,电子影像媒体则是一种具像的、直接的、多维的、动态的、较少受时空限制、传播速度较快的符号媒体。传统媒体在表现图像,····特别是动态图像方面有着很大的局限,而电子影像则通过活动画面来表现现实,唯有它才能表现出一种人类文化的“第二现实”,这在传统媒体中是很难实现的;并且,它在传播方式上可以较少地受到时空限制,传播效率提高了。正如麦克卢汉的实验所表明的,相对于文字媒体,电子影像媒体有着相当大的优越性,它迅速取代文字媒体的主导地位,成为一种无可比拟的大众传播媒介。随着视觉文化转型的实现,整个社会迅速地步入了一个空前的大众传媒时代,在空间维度上,整个人类进入了一个被麦克卢汉称为是“地球村”的时代,人类在文化上逐渐走向了一个有着某种共同体特征的“村落”;在时间维度上,整个社会文化则开始迈向一种“速度文化”或“快餐文化”,人类在迅捷地传输或受纳文化信息的同时,逐步走向了“速度消费”,并在不同的层面上影响社会文化的方方面面。

  视觉文化转型的第二种结果则是“虚拟现实”进入人们的生活空间。在电子影像媒体出现之前,人类文化对外在世界的把握是主要通过语言文字符号中介来实现的,而影视媒体出现之后,它通过电子技术制造了各种“仿像”,,并通过“仿像”构造了一种“虚拟现实”,这种“虚拟现实”是人类制造的“第二现实”,在社会的文化层面上来说,“虚拟现实”成了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在这一阶段,人类生活多了很多虚拟的形象,与人们相伴的是各种虚拟伴侣,麦当娜被称为是“电视机匣子中的女人”,是因为生活中真实的麦当娜变得无足轻重,而作为电子影像的麦当娜则成了人们的生活伴侣,它作为一种更为直接的存在,影响着人们的喜怒哀乐,影响着人们生活的诸多方面。

  视觉文化转型的第三种结果,则是社会文化进入了一个感官消费与形象消费时代。文字媒体是一种抽象符号媒体,它必须通过语言文字的中介来间接地诉诸人的感官。电子影像符号则综合了视听两个方面,它通过具像符号,更为直接地诉诸人们的感官,相对于印刷文字媒体而言,它提供的是一种更为直接的感官消费。在这个意义上,语言文化被称作是理性文化,视觉文化被称为是欲望文化,这种说法是有一定道理的。应该说,这种感官消费实际上是通过电子拟像来实现的,也就是说,电子影像媒体通过大众传播制造了大量的“仿像”,因而社会对“形象”的消费达到从未有过的高度,形象消费开始较大程度地进入人们的消费行为。这样,视觉文化的转型实际上意味着人类生活向诉诸人类感官的形象消费时代的转型。

  随着社会文化向视觉文化的转型,文化权力开始走向多样化。文化权力是一种利用自身的文化资本来影响他人意志的权力。在文字媒体和印刷媒体阶段,文化的传播必须通过文字中介来进行,而接受教育和从事文字工作的人往往限于一定的群体,这就必然出现“文人”这样一个阶层,如欧洲中世纪的教士和中国古代的士阶层。尽管受教育和从事文字工作的群体正在扩大,但“文人”往往以“文字精英”的身份垄断了文字工作的权利,随着印刷传媒和大众传播工具的出现,“文人”通过文字传播来影响大众意志的文化权力达到了顶峰。

  到了电子影像媒体阶段,通过电子影像的文化传播不必借助文字这一符号中介,通过高度虚拟化的“仿像”,公众可以直接加入到文化传播的行列中来,“文人”作为“文字解释者”的社会角色不再是必不可少的了,“文字精英”的文化空间开始遭到分割,娱乐明星等文化人物开始与“文人”一起共同执掌文化资本,文化资本开始被分解并开始走向零碎化。与文字文本的边缘化几乎同时进行,“文人”的社会角色亦开始走向边缘化,“文人”的文化中心地位开始遭到动摇,整个社会的文化权力结构开始出现“去中心化”的趋势。尽管新的文化权力分割后的文化结构正在形成,但出现在大众文化空间的,则是一些相对较新的面孔。

  在以电子影像为传播媒介的视觉文化时代,电子影像媒体正在成为新的“权力媒体”。由于电子影像媒体可以通过大规模的社会传播来影响公众意志,因而正如德布雷所声称,媒体正日益成为一种权力,并且这一电子影像媒体的文化权力有可能转变为施加给公众集体的“媒体暴力”。与“镜头就是意识形态”相类似,媒体也成为一种意识形态,并有可能将它的意志强加给公众。媒体刻意要向公众表现一个“人咬狗的世界”,以至于媒体将人类真实的生活世界“妖魔化”了,这一不真实的虚拟世界有可能造成对公众的欺骗和不利暗示,充斥于电视媒体的色情、暴力镜头对公众的不利影响,早已为社会学家们所关注。而且,媒体的文化权力有可能被利用,金钱、权力等因素都有可能利用媒体来达到其目的,并有可能达到暴力的程度。

  对视觉文化转型的诘难主要表现为这样一些观点:认为视觉文化突越了传统媒体的理性界限,认为它所表现的视觉图像不是诉诸人的理性而是诉诸人的感官欲望,因而它代表了一种欲望文化和本我文化。事实上,电子影像媒体通过动态图像来表现人类现实的优越性不应成为视觉文化遭到诟病的理由,首先我们需要思索的是传统媒体所相随相伴的理性主义文化是否具有其合法性基础,在此基础上我们才能够真正判别新型媒体与传统媒体在文化表现上的巨大差异。真正值得我们忧虑的不《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年第$!"是作为工具的视觉文化媒体的表现手段,而是媒体的权力以及与之相应的不平等关系,是媒体通过权力来行使、或媒体遭到利用来行使的“媒体暴力”。电子影像媒体的出现使整个社会的文化开始向视觉文化转型,大众传媒的发展变化给整个社会的文化变迁带来了深远的影响。随着电脑的发明,一种新型的传播媒体———网络媒体正悄然登场,国际互联网的发展速度正逐年以几何级数增长。互联网的发展不仅意味着社会传播开始以一种超文本的形式得到传播,并且,它代表着大众传播方式的一种全新变革。在视觉文化转型之后,网络媒体将给社会文化带来怎样的变化,人们正拭目以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