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正:用“合唱”方式打响唐伯虎牌
施晓平
吴门画派艺术研究院院长林家治新书《走近唐伯虎》近日出版发行。这部近27万字的传记体作品,为人们还原了唐伯虎这个有血有肉、命运跌宕的“江南第一风流才子”形象。
今年3月,来自全国各地的60多位专家学者、业内人士齐聚我市唐寅园,提出应加强合作,让唐伯虎书画艺术“走出去”的建议。 2014年12月9日至今年3月8日,苏州博物馆推出“六如真如——吴门画派之唐寅特展”,先后展出唐寅书画、文集47件;苏州碑刻博物馆也相应推出了“桃花梦墨——唐寅之碑刻拓片特展”。 桃花坞里的唐寅故居,这两年也得到了修复;我市民间文艺家潘君明整理出版了《唐伯虎外传》传说故事集,作家老凡(朱军)创作了《传奇唐伯虎》一书;苏州工业园区易亚影视传媒有限公司已注册“伯虎秋香”商标,并将拍摄电视剧…… 然而,苏州唐伯虎文化资源利用还不充分,远还没有产生相应的效益。上世纪50年代起就关注和研究唐伯虎、80年代又亲历唐寅园建设的文史专家钱正对此认为,该是苏州合唱“唐伯虎”的时候了。 人物简介 钱正,1928年生,苏州光福人,就读吴江乡村师范等学校,1948年前往苏北解放区,进华中大学学习。1949年春参加渡江战役,后进入苏州公安系统工作,1959年参与筹建苏州博物馆,曾任苏州博物馆陈列部主任、苏州市市区文保所副所长、江苏省博物馆学会副会长,苏州历史学会副会长、苏州市政协文史委委员,1987年获国家首批文博系统副研究员职称。1991年离休。 学术研究涉及历史、考古、民俗、方志、民间文学、园林、地理、文物等方面,著有《历史的印记》等书籍、论文计百余万字。关注和研究唐伯虎50余年,曾撰写或参撰《祝枝山撰<唐子畏墓志并铭>探秘》《桃花庵、准提庵、唐寅故居考》等文章。 打“唐伯虎”牌苏州最合适 苏周刊:名人是城市重要的文化资源,苏州众多的历史名人中,您认为谁名气最大,最有影响力? 钱正:当然是唐伯虎。这不是我一个人的观点,而是社会各界的共识。 苏周刊:为什么这么说? 钱正:这里有三个原因。首先,唐伯虎是明朝著名书画家,也擅长写诗作文,与沈周、文徵明、仇英并称“吴门四家”(又称“明四家”),与祝允明、文徵明、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即民间所说“江南四大才子”),可谓“货真价实”。 其次,唐伯虎不光书画界、文学界知道,连老人孩子都晓得,名气之响,在土生土长的苏州人中恐怕找不出第二个。看到一份资料说,香港人对苏州印象的调查数据表明,70%的人知道苏州,30%的人知道拙政园,但99%的人都知道唐伯虎。知名度是衡量名人资源价值大小的重要标准,唐伯虎知名度这么高,名人资源也最大。 苏州是唐伯虎的故乡,至今保留着大量的有关唐伯虎的遗迹和故事,做他的文章最有资格、也最合适。唐伯虎有时写“晋昌唐寅”,“晋昌”只是他的祖籍而已。 苏周刊:有关唐伯虎的遗迹、故事,真的假的掺杂在一起,能挑主要的说说哪些故事是真的,哪些故事是假的吗? 钱正:唐伯虎的故事很多,出几本书都没问题。我想,真实故事主要是这些:他出生在苏州城内吴趋坊商人家庭,自幼聪明伶俐,29岁参加应天府乡试,得中第一名举人(解元)。30岁赴京会试,受考场舞弊案牵连,虽然查无实据,却被罚为小吏。此后他以卖画为生,迁居桃花坞。45岁时曾应宁王朱宸濠之请赴南昌,后察觉宁王图谋不轨,就装疯卖傻,脱身而归,54岁病逝。 唐伯虎一生只娶过三个妻子。第一个姓徐,在唐伯虎25岁时去世;第二个在科场案后与唐伯虎分手,连姓什么都没有记录;第三位叫沈九娘,跟唐伯虎生了个女儿,后来女儿嫁给了书法家王宠的儿子王子阳。 虚构的故事最主要的是“点秋香”。自明末冯梦龙的小说《唐解元一笑姻缘》问世以来,由于民间艺人和戏曲、评弹、影视片的渲染,唐伯虎点秋香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这也是他知名度如此之高的主要原因。这个故事说的是,唐伯虎看到华太师夫人的丫鬟秋香,一见倾心,为接近秋香, 唐伯虎卖身为奴,去华府当了伴读书童,最终抱得美人归。但真实情况是,华太师华察比唐伯虎小27岁,当他中进士时,唐伯虎已经去世3年,怎可能在华察做太师后卖身华府为奴呢? 苏周刊:有关唐伯虎的遗迹中,哪些是真的,哪些是假的? 钱正:真的遗迹如苏州的唐寅祠、唐寅墓等。福建仙游县九鲤湖的九仙祠,唐寅也留下过足迹。他27岁时曾来这里游览、祈梦,梦见神灵给他1万锭墨。当时唐伯虎认为舞文弄墨是迂腐的事,还认为这个梦不灵验。这件事被祝枝山记录在《梦墨亭记》里。 假的如虎丘景区的枕头石。导游们说,丢块小石子到枕头石上,掉下来的生女儿,不掉下来的生儿子。当年唐伯虎和祝枝山打赌,结果唐伯虎扔的石子没掉下来,生了儿子,祝枝山扔的掉了下来,生了女儿。实际上,唐伯虎只有女儿,祝枝山倒是生了儿子。 其他假的还有不少,大多是附会出来或虚构出来的,不但苏州有,其他地方也有。但同样为人们津津乐道。在介绍这些“遗迹”的时候,应该说清这是传说,这就没问题了。 唐寅遗迹历史上一度“很受伤” 苏周刊:您说打“唐伯虎”牌苏州最合适,那苏州有没有打呢? 钱正:这个要分时间段看。总的来说,解放前苏州的唐伯虎遗迹牌打得并不多,唐伯虎故居、墓地等长时间处于自生自灭状态,甚至一度“很受伤”。 苏周刊:能详细说说吗? 钱正:比如说唐伯虎墓。一开始是在桃花坞的,所以在那里留下了一个叫“唐寅坟”的地名。20多年后棺木迁葬横塘王家村祖坟,也就是今天的唐寅园那里。到明代崇祯十七年(1644年),这里已仅剩荒土一堆,任凭牛羊残踏。文人雷起剑、毛晋等人看见后于心不忍,就集资重修,还造了几间房子作为祠堂,以备祭祀之用。又经过157年,到清代嘉庆六年(1801年),长沙人唐仲冕担任吴县知县,发现唐伯虎墓十分荒凉,就以“族裔”的身份再次重修。这次规模比较大,竖墓碑,筑碑亭,还建了石牌坊,在墓周围封土植树。 后来,唐伯虎墓又经历风雨侵凌而再次陷于荒凉。 苏周刊:唐伯虎故居的情况呢? 钱正:根据多种材料,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唐伯虎出生在吴趋坊,并在那里长大,最迟明代弘治十七年(1504年)在桃花坞地区建了新居桃花庵,这里面积很大,有房子也有园子。唐伯虎去世后,桃花庵逐渐荒废。后来故居遗址一部分建起了准提庵(唐寅祠),另一部分在双荷花池一带,后改建为宝华庵,1982年以“唐寅故居遗址”的名义被列为市级文保单位。 苏周刊:唐伯虎遗迹为什么会出现荒废的情况? 钱正:历史人物的遗迹,古代要么由子孙守护,要么得到社会的重视,由官府或公众进行保护。 从子孙方面看,唐伯虎只生了一个女儿。后来弟弟唐申的儿子兆民过继给了他,但后代也不兴旺。根据重修墓葬的情况看,到明末唐家已经基本没什么后人了。 不过也有一种说法,说唐家的后人传了好几代,出典是唐仲冕的《重刊六如居士集序》。里面提到,根据《唐氏渡淮谱》,唐兆民生昌祚,昌祚生应祥,应祥生宜瑞,宜瑞生允锡、允钦、允铨,允锡生道济,但道济早卒,唐氏其余子孙也无法考证。根据这一说法,最迟到唐仲冕的时候,唐伯虎后代肯定已经衰微了。 直到今天,也没有确切可考的唐伯虎后代站出来。前些年江西铜梁县永嘉镇圣水村3社300多名唐姓族人自称是唐伯虎的后裔,但因为家谱是残缺的,不能下定论,即使他们真是唐伯虎的子孙,那祖上也早就迁居外地了。所以留在苏州的唐伯虎墓、故居得不到子孙保护,是十分自然的事。 另一方面,旧时对唐伯虎认识不足,许多正统文人瞧不起他,认为他是个玩世不恭的风流人物,所以除少数文人和唐仲冕这样的族裔外,也就很少有人关心其遗迹了。 苏周刊:这种情况到什么时候才得到扭转? 钱正:应该说是到新中国建立后。 比如唐寅墓,1956年被列为省级文保单位。1958年,苏州市文物保管委员会(简称市文管会)在谢孝思主任主持下,对该墓进行了一次整修。墓道向东,延伸31.4米。两边植树,入口处新筑石坊,额书“唐伯虎墓”,背书“名传万口”。 后来因“文化大革命”,唐伯虎墓被列入“四旧”范围,惨遭“横扫”,除黄土一堆外,一切都荡然无存。 改革开放后,文物保护走上正轨。30多年来,唐伯虎墓地得到重修,还扩建为唐寅园。这两年,桃花坞地区的唐寅祠、唐寅故居等也得到修复。 建唐寅园时移建了多座“豪宅” 苏周刊:您上世纪80年代参加了唐寅园的建设,当时是什么情况? 钱正:1986年是苏州建城2500周年。为庆祝这一时刻、保护古城内外文物,苏州抽调文化系统工作人员,建立“苏州市市区文物保护管理所”,简称市区文保所,由仓汉清、我、汤坤明任副所长(所长暂缺),我主管文物保护、修建设计、布置陈列等业务,于是肩负起了建设唐寅园的重任。 苏周刊:唐寅园工程分几期完成? 钱正:一共三期。 第一期就是修墓,时间是1985年5月-12月。这是市文管会主持的,基本按1958年重修的模样复原。比如墓冢封土,周围用块石砌成冰片纹壁,冢前按过去的照片重建石亭等。不同的是,由于东向墓道已被通向王家村的拖拉机大道截断,无法恢复原状,只能在墓向不变的原则下,将石坊改建于墓地南侧。还在墓区南面征用六亩土地,为第二期工程的开展留下空间。 第二期从1986年4月-9月,由市区文保所负责。原先设想仅仿照明末毛晋等人做法,造几间房子,设专职看守人员照料。但考虑到将来有许多人来瞻仰、旅游,与其建屋看守,不如增建纪念陈列室,丰富墓区内容,让文物的作用得到更好发挥。于是就按这个思路实施,到1986年10月22日开 放。 第三期工程原先不在计划中。开放剪彩仪式后,在谢孝思的提议下,时任副市长的黄铭杰觉得,利用知名度颇高的唐伯虎墓,建设一个有一定规模的文物景点,无论是对文物的保护,还是为城市的发展创造一个公共绿化空间,都是明智之举,于是决定将唐伯虎墓南侧直达苏福公路(今解放西路)的七亩土地全部征用下来。经征求意见,于1988年11月-1989年5月实施第三期工程,主要建设“唐寅园”大门、停车场、小卖部等建筑、绿化等,适应了旅游的需要。 苏周刊:第二期工程无疑是整个工程的重中之重,其间主要做了什么事? 钱正:主要是兴建了厅堂建筑群。 当时资金很紧张,造厅堂费用很大,怎么解决?仓汉清提出,能否移建一些待拆迁的房子。于是我们所和古城改造办公室联系,结果还真问到了不少“房源”,于是陆续移建过来。 苏周刊:这些厅堂建筑共有多少?分别是哪里移来的? 钱正:主要有五座,移建后按东、中、西三路布局。 中路第一进是门厅,叫“桃花仙馆”,是从因果巷消防大队移来的。之所以用“桃花仙馆”命名,出于唐伯虎曾为故居写了《桃花庵歌》,里面有“桃花仙人”的说法。 第二进“梦墨堂”,原是颜家巷机械职工大学的大厅。取名“梦墨堂”,是再现唐伯虎当年在桃花坞故居中构筑“梦墨亭”的原意。 第三进安放唐寅塑像的“六如堂”,原是接驾桥诸公兴弄群力废品收购站明代祝姓人家大厅,外界误传为祝枝三宅内的“祝厅”。唐伯虎和祝枝山是好朋友,将“祝厅”移建到唐伯虎墓园,也算佳话。取名“六如”,用的是唐伯虎的号。 东路只有一进,叫“闲来草堂”,原为西北街新苏丝织厂的大厅,宽敞宏大,用作茶室。 西路主厅“禅仙居”则是移建了大儒巷纺织机械厂内的大厅。 这些建筑都来自苏州明清时期豪门大宅,质量很高。当时各单位都因发展需要,急需拆除。我们将它们移建来此,既为国家节约了大量经费,又为各单位腾出了扩展空间,也保护了这些优质古建筑。 苏周刊:开放后效果如何? 钱正:当时唐寅园前面的苏福公路,是通往苏州城西的主要通道,上海人来苏州扫墓大多要经过这里。扫完墓后,他们往往到这里转转,所以那时候很热闹的,游客最多时,一天带走的卤汁豆腐干就达400公斤。 苏州唐伯虎文化资源利用还不充分 苏周刊:唐寅园的开发利用,可以说是苏州开发利用唐伯虎文化资源的“先驱”。现在唐寅园的情况怎样? 钱正:我退休后,对唐寅园的了解就不多了。只知道,后来唐寅园的游客逐渐减少。 这是因为,后来公路多了,扫墓不一定走苏福公路了;二是新的旅游去处不断冒出来;三是唐寅园自身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陈设单调、老化,宣传不够,另外是周边地基抬高,让这里成为低洼地,下大雨后很容易出现积水,给人们的参观带来了不便。 2008年,唐寅园引进合作方,投巨资对基础设施进行了为期半年的整修和布置,使其摆脱“水淹”之苦,又增加了导游人员、表演项目,游客量才逐渐恢复。 苏周刊:有关唐伯虎的其他文化资源,目前开发利用情况如何? 钱正:应该说也开发了一些。比如苏州博物馆去年12月起举办的“六如真如——吴门画派之唐寅特展”,推出了几十种文化衍生品,包括书画复制品、布艺产品等。 虎丘景区也通过讲述唐伯虎当年下剑池探访吴王墓的史实、在这里邂逅秋香等的传说,吸引游客参观;吴中区东山镇陆巷古村的王鏊故居,也打出唐伯虎曾来这里探望老师王鏊的牌子…… 但总体看,苏州唐伯虎文化资源利用还不充分,产生的效益还不大。 苏周刊:在您看来,与唐伯虎有关的文化资源中,最值得用起来的是什么? 钱正:除已经开放的唐寅园外,当然是唐寅故居和唐寅祠。那里地处古城区桃花坞,离苏州火车站、汽车北站、平门公交站点很近,交通便捷,知名度也高。北寺塔、泰伯庙等名胜,苏州昆剧院和美术馆等文化设施也近在咫尺,可以形成互相带动效应。 苏周刊:对于唐伯虎文化资源的利用,您有什么建议? 钱正:首先是能开放的要尽快开放起来。比如唐寅祠和唐寅故居,要加快陈列设计、布展,尽快对外迎客。 还要完善旅游配套设施,满足人们“吃、住、行、游、购、娱”的需求。比如可以恢复唐家酒店。这个酒店是唐伯虎父亲开设的,位置在皋桥堍、吴趋坊口,唐伯虎年轻时常在店里吟诗卖画,恢复出来的话很有意思。还可开设宾馆、艺术家工作室、增加“点秋香”评弹演出等。 还要整合资源,形成合力。苏州虽然唐伯虎文化资源众多,但分属不同条线和部门,像唐寅园归市文广新系统,唐寅祠和唐寅故居现在归姑苏区,虎丘属市园林系统,王鏊故居则属吴中区东山镇……我们知道,大合唱的声音比较响亮,苏州应该明确一个“总指挥”,指挥这些文化资源一起“合唱”,包括把各资源串联成线,唱响“苏州伯虎曲”。现在各方面条件成熟,是时候了。 唱响的同时,还要装个“话筒”,把声音进一步扩散出去。所以我建议,一方面要继续挖掘唐伯虎的文化资源、精神、艺术成就,另一方面要通过报刊电视、网站、微博、微信等新老媒体,各类书籍,书画交流等活动、动漫产品,向海内外宣传唐伯虎的创新精神、唐伯虎与苏州的关系,通过知名旅游网站推荐唐伯虎旅游线路,吸引更多人来苏州“触摸”这位才子。还要开发旅游衍生产品,诸如诗文集、卡通人像等,方便人们带回去,更好记住唐伯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