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华夏遗珍_青铜器29_ 大克鼎

 百眼通 2015-06-20

http://gt2./adminGT/uploadMake/20110111145410344.jpg

  西周。青铜器。陕西省扶风县法门镇任村青铜器窖藏出土。现藏上海博物馆。  

http://gt2./adminGT/uploadMake/20110111145617279.jpg

  大克鼎是西周晚期周孝王时期著名的青铜器,其最为著名的是内壁上长达28行290字的铭文。  

http://gt2./adminGT/uploadMake/20110111145701231.jpg

  大克鼎出土于1890年,与之同时出土的还有另外七件小型克鼎,被称为“小克鼎”,另外还有二件盨、六件钟、一件镈,这些均属于周孝王时期的大臣“克”的家族。  

http://gt2./adminGT/uploadMake/20110111145718436.jpg

  大克鼎高93.1厘米,重201.5公斤,鼎口之上树立双耳,为抬鼎时横贯横木之用。鼎的三足沉稳坚实,为西周晚期常见的兽蹄形。另外鼎的口沿饰兽面纹,颈部有三组对称的饕餮纹,腹部还饰有流畅的波曲纹,显得古朴华美。  

http://gt2./adminGT/uploadMake/20110111145735130.jpg

  大克鼎铭文可分为三段。第一段是克对祖父师华父的颂扬与怀念,铭文说正是因为师华父的美德与功绩,英明的周天子才提拔克担任膳夫;第二段是周天子对克的册命辞,铭文说周天子不仅提拔克担任膳夫,还赏赐给克许多礼服、田地、男女奴隶、下层官吏和乐队;第三段说克接受了任命和赏赐,于是铸造大鼎以歌颂天子和祭祀祖父。大克鼎的内容详实具体,对于研究周代的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http://gt2./adminGT/uploadMake/20110111145828568.jpg

  大克鼎的铭文是典型的西周大篆书法,笔道首尾出锋,字体结构谨严精到,布局参差错落而富于动态美和韵律美。  

http://gt2./adminGT/uploadMake/20110111145848299.jpg

(上图:潘祖荫画像) 

  大克鼎出土之后曾先后转手多人,后来为清代名士潘祖荫所得,此后大克鼎一直珍藏在潘家。1951年,潘氏的后人将大克鼎与大盂鼎以及其他二百多件文物交给国家,此后大克鼎一直收藏在上海博物馆之内。 

http://gt2./adminGT/uploadMake/20110111145916256.jpg

(上图:毛公鼎) 

  大克鼎与毛公鼎、大盂鼎一起被誉为晚清“海内青铜器三宝”,其中毛公鼎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大盂鼎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