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完美”的肖像

 三合堂小伙计 2015-06-20


不“完美”的肖像,

Quinn Jacobson和他的湿版摄影

摄影/奎恩·雅克布森(? Quinn Jacobson) 采访/阅琳


“作为一个艺术家,我用摄影来探索我记忆中所遇到的人们。使用一种古老的、被人遗忘的摄影技艺——湿版火棉胶摄影术。这些照片由玻璃和金属板构成,制作过程既困难又有点危险,每个图像都是纯手工完成的,想要熟练掌握这项技艺则需要耗费一生。”



奎恩·雅克布森(Quinn Jacobson),美国

艺术家、摄影师、教育家

个人网站:www.studioQ.com



1964年,奎恩·雅克布森出生于美国。从小摄影是就是他生活的一部分,他的父母都是狂热的摄影师。35mm胶片、宝丽来胶片、8mm电影胶片,这些在他的家中随处可见。对于他的家庭而言,摄影是非常重要的。1982年,他在美国军队中服役时开始了个人的摄影生涯,雅克布森在美国陆军当了三年步兵,然后又在军队中做了三年的战地摄影师。

1993年,雅克布森获得了位于美国犹他州奥格登市的韦伯州立大学(Weber State University)摄影、视觉艺术及交流综合研究学士学位(B.I.S.)。2007年,他获得了位于美国佛蒙特州普兰斐尔德的高达尔德学院(Goddard College)的摄影艺术硕士学位(M.F.A.)。

十多年来,雅克布森致力于历史上著名的摄影术。他已经在这期间将湿版火棉胶摄影术(Wet Plate Collodion,1851年诞生)用在了三个重要的拍摄项目中。他也同样在使用达盖尔摄影术(Daguerreotypy,1839年诞生)和卡罗式摄影术(Calotypy,1839诞生)。

他使用湿版摄影术拍摄的第一组正式作品名为“麦迪逊大街众生相”(Portraits From Madison Avenue)。该组作品在2003年至2006年完成,主要展现的是社会边缘中的“异类”或人和地点。雅克布森将之称为他的理念:记忆、身份和差异的三元素。

2006年,雅克布森搬到了德国维恩海姆,并开始了一个新的计划。开始时,这个计划叫做“水晶之夜:碎玻璃之夜”(Kristallnacht: The Night of Broken Glass),而后改为“挣扎的过去”(Vergangenheitsbew?ltigung)。这组作品是对有关那场屠杀浩劫的个人见解。图片也反映了作为一个犹太人在德国体面生活的经历和情感。作品包括德国人、外国人的肖像,风景图片以及与那段历史(被毁灭的犹太教等)有关的重要地点。作品的主题是地点、记忆、身份和差异。雅克布森视之为“麦迪逊大街众生相”的扩展,但范围却更广阔。


'Wet plate is the perfect syntax for my work. I use it as a metaphor as it relates to abandonment. The process was abandoned and forgotten, just as most marginalized people are by the mainstream. I also embrace it for its imperfections; echoing our human imperfections.'

“对于我的作品而言,湿版是最完美的语法。

我将它作为放弃的隐喻,这个被遗弃和遗忘的摄影工艺,就像大多数被主流边缘化的人们。

我也接纳它的瑕疵;这恰恰呼应了我们人类的不完美。”



两组作品均在法国巴黎爱丽丝中心摄影作品画廊的一场重要展览中展出。展览名为“玻璃的记忆”(Glass Memories)。此外,他还有一组重要的湿版作品,名为“美国西部肖像画”( The American West Portraits)。该作品完成于科罗拉多州丹佛市。这是雅克布森在国外生活多年后对美国西部风土人情的解读。

他因在湿版火棉胶摄影术复兴中的作用在欧洲被人们所熟知。历经五年(2006年-2011年),雅克布森从东欧到西欧一直在为湿版火棉胶的教授和推广忙碌。从格拉斯哥到巴塞罗那,从巴黎到布达佩斯特,他将火棉胶摄影术教给了成百上千的人们。在艺术学校、私人工作室、文化中心和画廊,处处都留下了他的身影。值得一提的是,他还是著名女摄影师莎丽·曼(Sally Mann)的湿版摄影术老师。而现在,他教过的人正在教授更多的人。

2003年起,他在网上也创建了并管理着最大且最活跃的火棉胶论坛www.collodion.com。2014年11月,同路人摄影网(tlrclub.com) 和中国美术学院摄影系共同举办了《2014中国湿版摄影首届学术邀请展暨论坛》,雅克布森受邀参加了这次学术活动,并且和他的合作伙伴同路人摄影工作室为中国美术学院的艺术家开设了他在亚洲的第一次湿版摄影工作坊。这次访华不但发展并提升了亚洲湿版火棉胶的技艺,国际湿版协会亚洲分会(TCCA)的成立也成为促进亚洲摄影师和艺术家与世界其他地区艺术家交流的桥梁。目前他正在进行一个新的项目——“幽灵之舞:美洲原住民大屠杀遗址”(Ghost Dance: Native American Massacre Sites)。你可以登录该网站了解相关信息:www.studioQ.com。



湿版摄影术

1851年,英国伦敦的一位雕塑家弗雷德里克·斯科特·阿彻(Fredrick Scott Archer,1813年–1857年)发现将硝化棉溶于乙醚和酒精的火棉胶,再把碘化钾溶于火棉胶后马上涂布在干净的玻璃上,装入照相机曝光,经显影、定影后得到一张玻璃底片。火棉胶调制后须立刻使用,干了以后就不再感光,所以这种摄影方法称为“湿版法”。湿版法操作虽然麻烦,但成本低,仅为银版法的十二分之一,曝光比银版法快,影像清晰度也高,玻璃底片又可以大量印制照片。

该工艺兼具达盖尔法的精细和卡罗法的方便复制,这项技术在摄影行业中独领风骚三十余年(1850年-1880年)。在此期间,肖像摄影艺术迅猛发展。19世纪70年代,湿版火棉胶法受到了玻璃干版的竞争,并在1880年前后被工业生产的溴化银干片取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