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今天,我们还敢批评学生吗?

 春天书屋 2015-06-21
 仅仅是因为一句批评,这些学生做出令人震惊的举动,那么——今天,我们还敢批评学生吗? 
    最近媒体报道,华东政法大学一名大四女生因上课迟到超过40分钟被老师批评,遂将一杯开水泼向老师,造成老师面部、颈部、肩部烫伤。
    这段时间,因为老师批评学生而引发的学生极端行为时常见诸各种媒体:江西一高三学生因为老师批评他上课玩手机,记恨在心,将老师在办公室杀害;湖北一初中生因为上课看小说,被班主任批评后转身便跳楼自杀……这只是见诸报端的特别极端的例子,而那些稍微听到一点点不顺耳的言语,就与教师发生口角、旷课、离校出走等情况则几乎每所学校都有过。今天的孩子怎么了,批评不得了吗? 
    而且,不光是孩子批评不得,很多时候,批评孩子,家长首先会不答应。曾经在某位教师的博客上看到,一位年轻的班主任因为一个学生无故旷课,就按事先定好的班规,罚他为班级扫地。家长听闻此讯,打电话给班主任,非但没有支持老师,反而破口大骂,还要亲自到学校理论一番,年轻的班主任非常伤心,一气之下,当堂宣布废除全部班规,全体学生爱怎样怎样。 
    今天的孩子为什么批评不得?个人感觉,这个问题的板子首先要打在很多家长身上。跟十年、二十年前不同,今天的许多家长根本不认同批评这种教育手段。独生子女往往是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从小捧出来的,不夸张地说,很多孩子在学龄前就根本没听过批评。 
    然而,一个孩子从懂事的那一天起,对他不良行为的纠正就应该是一件很常态的事。因为孩子懂事了,就意味着他告别了完全的自然人,走上了一个社会人的发展路途,要享受社会给个体的便利,也要尽一个社会人的义务,必须克服自己天性里的很多弱点,如自私、贪婪、自我中心等。这时候,批评这种教育手段是在所难免的。因此习惯接受批评,习惯承认错误,承担错误的后果,并勇于改正错误,这个过程是孩子成长的必修课。只有承受过批评的孩子,才能够理解他人存在,才能更清晰地认识到做事不能触犯的底线,才更会有对与错、是与非的观念。缺失了批评,缺失了外界客观的声音,一个孩子很难成长得好。 
    另一方面,今天的学校教育,批评也用得越来越少了,对于我们这个强调师道尊严的国度,这是好事,鼓励、赞美、赏识能激发孩子们的向善美之心,能使他们更积极地去学习和生活。但学校也要有一个原则,定出不能违反的底线,当学生触及底线时,批评就一定要随之而至。 
    西方的学校教育在赞美、赏识上比东方走得更远,但近些年来,他们也发现,廉价的赞美对孩子的成长无益,大部分空洞的表扬只会鼓励孩子成为“表扬的瘾君子”(阿尔菲·科恩《用奖赏惩罚》)。将来这些孩子走入社会,一定会遇到不如意的事,那时,再听到批评、尝到失败的滋味,他们往往会有更强烈的不适应感,过激的举动也会常常见诸报端。 
    “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这种教育观念在西方也被反思。这方面的代表就是我们都比较熟悉的罗恩·克拉克,他可能算是整个西半球最严厉的教师了吧,他给自己班上的孩子定出了55条班规,很多条都是不能违反的底线,他认为批评与表扬都是平等的教育手段,赏罚必须分明,只不过批评要更讲究艺术,在批评的背后,他还主张一定要有处罚手段。 
    这样看来,表扬也好,批评也好,都是一种正常的教育手段,它们的目的是要让孩子懂得客观存在的、正确的人生方向在哪里,让他们不走弯路。正如马卡连柯所说的那样:“凡是需要惩罚的地方,教师就没有权利不惩罚;在必须惩罚的情况下,惩罚不仅是一种权利,而且是一种义务。”“从专业伦理的角度看,无条件地回避惩戒权的使用,不仅不会更道德,相反倒可能是一种有违师德的教育渎职行为。” 
    几千年来,教师对学生行使批评权都是天经地义的。而2009年由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却有一条:“班主任在是常教育教学管理中,有采取适当方式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的权利。”重提这个千古常识,至少说明,今天的很教师批评孩子已经不那么理直气壮了。那么,作为今天的中国教师,我们接手了这样一批从来没听过批评的孩子该怎么办? 
    云南省维西县的余缇老师说,刚参加工作时,他理所应当地批评了一位犯了错的学生,招致该生的报复,那个孩子用石头砸余老师家,差点砸中他们一家三口。便现在余老师依然认为,该批评时一定要批评,但批评要讲艺术,要以事论事,还要讲究时间、场合,还要看学生的个性。这一切都要以不伤及这个学生的自尊为前提,而且老师一定要慎重,稍稍把握不好分寸,遭遇尴尬就在所难免。
    山东济宁的陈军老师认为,这些极端情况的出现是因为你根本不了解你的学生。如果你和学生建立了良好的信任关系,你自然会知道用何种方式去批评哪一位学生,而且他也乐于接受。
    湖北的一位老师则觉得遇到一些紧急的事,可以先放放,让时间把过于激烈的情绪淡化,再去批评,效果可能会更好。
    还有李艳红等数位教师表示,本文开篇的三个极端案例是犯了教育上的一个大忌:对那些自尊心过强的孩子,尽量不要当众批评他,有事下来说,因为当众批评这些孩子只能伤及他们的自尊心,招来孩子的抵触心理,并不利于错误的改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