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诺千金的诚实守信故事---时事报告

 昵称459990 2015-06-22

◎亦?

  诚实就是忠诚正直,言行一致;守信就是遵守诺言,说到做到。我们常讲,诚信是立身之本,是齐家之要,是交友之基,是经商之道,是为政法宝。一句话,诚信是“百行之源”。

  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人讲,“民无信不立”,强调“言必信,行必果”。指出“与人以实,虽疏必密;与人以虚,虽戚必疏”;“口惠而实不至,怨灾及其身”;“政令信者强,政令不信者弱”。遍览中华历史,这样的贤人故事俯拾皆是:曾子杀彘守信体现的是父母为孩子树立起的诚信榜样,商鞅徙木立信表达的是国家对百姓言出必践的诚意,“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更是反映出了古代社会对季布诚信行为的高度肯定和赞扬。这些故事脍炙人口,流传千年。

  当然,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在迅速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使得人们信用意识淡薄、社会信任感下降。但诚实守信作为民族基因,作为主流价值,始终在传承、在不断发扬光大。

  湖北省恩施州建始县三里乡大沙河村村民万其珍,一家四代恪守一个承诺,坚持百年义渡。义渡是从万其珍爷爷那一辈开始的。1877年,爷爷万作柱为躲兵役,从江汉平原举家迁到大沙河村。大沙河村很多村民家住此岸,田在彼岸,每日要绕行很远到对岸劳作。有人自造木筏,但时常翻船落水。来自水乡的万家爷爷会划船,目睹此景,于是卖了猪,造了条小木船,专职摆渡,并许下诺言:不向村民收取一文钱。就这样,万家爷爷一辈子载着村民在河两岸摇摇摆摆,来来去去。临终前,他嘱咐两个儿子要对这个“承诺”负责。万其珍的父亲作为长子,接过篙竿,继续着老万家的义渡直至去世。之后,幺叔同样二话没说,又在大沙河边摆起了船,最后病死在渡口旁。1995年,万其珍接过了篙竿,和祖辈们一样,无论冰雪连天,还是夜半更深,只要有人喊“过河”,哪怕只渡一个人,也会起身摆渡。如今万其珍已70岁,最忙时一天还要撑船50个来回。万家并不富裕,曾经有人邀其“合伙”,说每人过河收1元钱,一个月就有近万元的收入。万其珍坚决不干:“我祖上说的话要算数!”现在万其珍老了,他的儿子万芳权和媳妇也经常来帮老人撑船,他们成为万家义渡的第四代船工。

  万其珍一家为了光绪年间祖上的一句承诺,坚守百年,书写了信义文章;重庆农民吴恒忠则不顾老羸之躯,坚持子债父还,同样成就了诚信传奇。

  吴恒忠,1946年生,是重庆市潼南县花岩镇龙怀村村民。2003年他的儿子因车祸去世,留下了一个4岁的孩子和19万元的债务。儿子走了,吴恒忠没有沉湎在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痛中,而是很快擦干眼泪,主动扛下儿子那19万元的债务。儿子下葬那天,他在儿子坟前哭着说:“你放心,你的债,我来还。”为了这个承诺,吴恒忠的生活彻底变了样。因为家里还有残疾的妻子和年幼的孙子,他无法外出打工,就只能种地,他将山上的撂荒地都开垦出来,一个人耕种了52亩地。只要有了一点积蓄,他就拿去还债。就这样,十几年来,吴恒忠靠自己勤劳的双手为儿子还债17万多元,将孙子送进了技校,而他自己平时却连肉都舍不得吃,一家人穿的衣服都是别人送的。现在,债即将还完,吴恒忠却因长期过度劳累落下一身的病,特别是腰椎间盘突出,让他一下地干活就痛得直不起腰,可他咬牙坚持,因为他答应过儿子,答应过债主。当地百姓由衷赞叹:“今生不欠来生账,子债父还道德高。诚信老爹吴恒忠,信义无价美名扬。”

  万其珍一家谨守祖诺,吴恒忠老人替子担责,他们身上都流淌着中华信义文化的血液。而河南省辉县市孟庄镇南李庄村党支部书记、河南孟电集团总经理范海涛,为了村民,主动设诺,自我践诺,更彰显了共产党人的责任担当。

  在范海涛的家乡辉县市,老百姓有一句顺口溜,“出门捂着脸,吃饭盖着碗,就这样一年还得吃下一块预制板。”形象道出了辉县当地的污染状况有多么严重。面对家乡生态环境恶化的现状,范海涛主动担当,动情地作出了“还辉县一片蓝天”的承诺。

  2003年,范海涛毅然关停了自家三条立窑水泥生产线,4000万元的投资,6000万元的年产值,顷刻间灰飞烟灭;2007年,范海涛又主动请缨,爆破掉自家企业装机容量为17.5万千瓦的全部8台小火电机组。一声巨响后,8个高耸的烟囱和巍然挺立的凉水塔轰然倒地,孟电人20年的心血、10亿多元的资产化为乌有。同时,爆破之后1060名电厂职工一下子没有了工作,顿失生活来源。面对此情此景,范海涛又在职工大会上作出了郑重承诺:“公司停产期间,每一名职工的所有工资、福利都将照常发放,决不让一名职工下岗!”为此,企业每月多拿出100多万元。目前,企业大力发展清洁能源,上马两台新型热电机组,不仅解决了工人的再就业,每年还节约燃煤42万吨,减排二氧化硫1.5万吨。

  为了家乡的碧水蓝天,范海涛一诺千金。用他的话说,“碧水蓝天、山川秀美,就是为了让老百姓过上个好日子”。20082月,范海涛当选南李庄村党支部书记时,又向大家承诺“用三年时间,让村民过上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为了实现这个承诺,范海涛把企业赚来的钱,留足了再生产的,给足了工人工资,其他的全部用来建设新的南李庄村。他从自家企业的利润中拿出2亿元资金,修路、改电、规划建设新村,不让村民拿一分钱,给全村351户每家建造一栋新式别墅。如今,一个崭新的现代南李庄社区出现在太行脚下。与此同时,南李庄村45岁以下的劳动力,全部安排到孟电上班,年龄较大的安排到村里做物业,大家人人有活干,村中无闲人,全村年人均纯收入突破1.5万元。范海涛对别人慷慨大方,对自己却极其节俭。自家办的火电厂,一年发电以亿度计,却不肯多开一盏灯;他用的手机,依旧是200元买来的诺基亚,老得绝对堪称古董。他的内心始终闪烁着诚信与善意的光亮。

  这样的人还有很多:湖北的信义兄弟孙东林,河北的诚信油条哥刘洪安,一句话一辈子的守墓人陈俊贵,48年孤独坚守“麻风村”的唐中和……他们用行动充分证明,“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他们一诺千金,诚信做事,诚实为人,捍卫的是这个时代的道德准则,践行的是人间正道,守护的正是中华民族代代传承的善良天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