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史上10大书法家排行榜

 颐心文苑 2015-06-22



      


中 国 史 上 10 大 书 法 家 排 行 榜


来源/人比九月黄花的收藏

原       创 / 不       详

复制·编辑 / 塞上齐翁



       今天为大家整编《中国10大书法家排行榜》, 综合其历史评价、学术体系、影响力、作品量及前景评估,参考百度文库和360doc文库,予以整编发布。但是在整编时,第2名和第3名着实令人纠结,且留 给诸位和后人评议吧!本排行榜单仅供娱乐参考,不必较真。因为我们都相信,还有很多诸位心爱的书法家并未入选,他是你笔下的,你心中的NO.1。

       下面,我们隆重为大家发布《中国史上10大书法家排行榜》:



       NO.10 “颜骨赵姿董其昌

       董 其昌(1555—1636),明代书画家。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汉族,松江华亭(今上海闵行区马桥)人,曾居松江。万历十七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 官至南京礼部尚书,卒后谥文敏。擅画山水,师法董源、巨然、黄公望、倪瓒,笔致清秀中和,恬静疏旷;用墨明洁隽朗,温敦淡荡;青绿设色古朴典雅。以佛家禅 宗喻画,倡“南北宗”论,为“华亭画派”杰出代表。其画及画论对明末清初画坛影响甚大。书法出入晋唐,自成一格,能诗文。存世作品有《岩居图》《秋兴八景 图》《昼锦堂图》等。著有《画禅室随笔》《容台文集》等,刻有《戏鸿堂帖》。他的书法兼有“颜骨赵姿”之美。

       公 元1589年,(万历十七年)三十四岁的董其昌举进士,开始了他此后几十年的仕途生涯。与睢阳(今河南睢县)袁可立同科,后来成为挚友,在蓬莱阁上留下了 著名的《观海市诗》碑刻。他当过编修、讲官,后来官至南京礼部尚书,太子太保等职。他对政治异常敏感,一有风波,他就坚决辞官归乡。工书法,对后世书法影 响很大。其书画创作讲求追摹古人,在笔墨的运用上追求先熟后生的效果,拙中带秀,体现出文人创作中平淡天真的个性。董其昌才溢文敏,通禅理、精鉴藏、工诗 文、擅书法、精绘画。他执艺坛牛耳数十年,是晚明杰出的书法家。董其昌的绘画追求平淡天真的格调,讲究笔致墨韵。

       董 其昌的书法成就很高,董的书法以行草书造诣最高,他对自己的楷书,特别是小楷也相当自负。董其昌虽处于赵孟頫、文征明书法盛行的时代,但他的书法并没有一 味受这两位书法大师的左右。他的书法综合了晋、唐、宋、元各家的书风,自成一体,其书风飘逸空灵,风华自足。笔画园劲秀逸,平淡古朴。用笔精到,始终保持 正锋,少有偃笔、拙滞之笔;在章法上,字与字、行与行之间,分行布局,疏朗匀称,力追古法。用墨也非常讲究,枯湿浓淡,尽得其妙。

       作 为中国书法史上颇有影响的书法家之一,董其昌的书法风格与书学理论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明末书评家何三畏称董其昌的书法:“天真烂漫,结构森然,往往有书不尽笔,笔不尽意者,龙蛇云物,飞动腕指间,此书家最上乘也。”在赵孟頫妩媚圆熟的“松 雪体”称雄书坛数百年后,董其昌以其生秀淡雅的风格,独辟蹊径,自立一宗,亦领一时风骚,以致“片楮单牍,人争宝之”,“名闻外国”,为中外文化交流增添 了光辉。


       NO.9 元人冠冕:赵孟頫

赵 孟頫(1254-1322年),字子昂,号松雪,松雪道人,生于吴兴(今浙江湖州)。他的父亲赵与告(又名赵与訔),曾任宋朝的户部侍郎兼知临安府浙西安 抚使。南宋灭亡后,归故乡闲居。元朝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行台侍御史程钜夫“奉诏搜访遗逸于江南”。元世祖赞赏其才貌,两年后任从四品的集贤直学 士。至1292出任济南路总管府事。在济南路总管任上,1295年因世祖去世,成宗需修《世祖实录》,赵孟頫乃被召回京城。可是元廷内部矛盾重重,为此, 有自知之明的赵孟頫便借病乞归。大德三年(1299),赵被任命为集贤直学土行江浙等处儒学提举。至大三年(1310),赵的命运发生了变化。皇太子爱育 黎拔力八达对他发生了兴趣。延祐三年(1316),官居一品,名满天下。


          赵 孟頫传世书迹较多,代表作有《千字文》、《洛神赋》、《汲黯传》、《胆巴碑》、《归去来兮辞》、《兰亭十三跋》、《赤壁赋》、《道德经》、《仇锷墓碑铭》 等。著有《尚书注》、《松雪斋文集》12卷等。孟頫所著,有《尚书注》,有《琴原》、《乐原》,得律吕不传之妙。诗文清邃奇逸,读之使人有飘飘出尘之想。 篆、籀、分、隶、真、行、草书,无不冠绝古今,遂以书名天下。天竺有僧,数万里来求其书归,国中宝之。其画山水、木石、花竹、人马,尤精致。前史官杨载称 孟頫之才颇为书画所掩,知其书画者,不知其文章,知其文章者,不知其经济之学。人以为知言云。 子雍、奕,并以书画知名

       赵 孟頫与夫人管道升同为中峰明本和尚(1263-1323)弟子。精通音乐,善鉴定古器物,其诗清邃奇逸,书画尤为擅名,篆籀分隶楷草书俱佳,以楷书、行书 造诣最深、影响最广。赵孟頫是元代初期很有影响的书法家赞誉很高。据明人宋濂讲,赵氏书法早岁学“妙悟八法,留神古雅”的思陵(即宋高宗赵构)书,中年学 “钟繇及羲献诸家”,晚年师法李北海。王世懋称:“文敏书多从二王(羲之、献之)中来,其体势紧密,则得之右军;姿态朗逸,则得之大令;至书碑则酷仿李北 海《岳麓》、《娑罗》体。”此外,他还临抚过元魏的定鼎碑及唐虞世南、褚遂良等人;于篆书,他学石鼓文、诅楚文;隶书学梁鹄、钟繇;行草书学羲献,能在继 承传统上下苦功夫。诚如文嘉所说:“魏公于古人书法之佳者,无不仿学”。虞集称他:“楷法深得《洛神赋》,而揽其标。行书诣《圣教序》,而入其室。至于草 书,饱《十七帖》而度其形。”他是集晋、唐书法之大成的很有成就的书法家。同时代的书家对他十分推崇,后世有人将其列入楷书四大家:“颜、柳、欧、赵”。 明代书画家董其昌认为他的书法直接晋人。

       同时,赵孟頫在中国书法艺术史上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和深远的影响力。他在书法上的贡献,不仅在他的书法作品,还在于他的书论。他有不少关于书法的精到见解。他认为:“学书有二,一曰笔法,二曰字形。笔法弗精,虽善犹恶;字形弗妙,虽熟犹生。学书能解此,始可以语书也。”“学书在玩味古人法帖,悉知其用笔之意,乃为有益。”在临写古人法帖上,他指出了颇有意义的事实:“昔人得古刻数行,专心而学之,便可名世。况兰亭是右军得意书,学之不已,何患不过人耶。”这些都可以给我们重要的启示。



       NO.8书法“宋四家”之首:米芾

       米 芾(1051-1107),北宋书法家、画家。祖籍山西太原,迁居湖北襄阳,后曾定居润州(今江苏镇江)。天资高迈、人物萧散,好洁成癖。被服效唐人,多 蓄奇石。书画自成一家。能画枯木竹石,时出新意,又能画山水,创为水墨云山墨戏,烟云掩映,平淡天真。善诗,工书法,精鉴别。擅篆、隶、楷、行、草等书 体,长于临摹古人书法,达到乱真程度。宋四家之一。曾任校书郎、书画博士、礼部员外郎。因个性怪异,举止颠狂,遇石称“兄”,膜拜不已,因而人称“米 颠”。宋徽宗诏为书画学博士。又称“米襄阳”、“米南宫”。

       米 芾的书法在宋四家中,虽排名位列苏东坡和黄庭坚之后,蔡襄之前。然如果不论苏东坡一代文宗的地位和黄庭坚作为江西诗派的领袖的影响,但就书法一门艺术而 言,米芾传统功力最为深厚,尤其是行书,实出二者之右。明代董其昌《画禅室随笔》谓:“吾尝评米字,以为宋朝第一,毕竟出于东坡之上。即米颠书自率更得 之,晚年一变,有冰寒于水之奇。”明里自谦而实点到精要之处,“刷字”,体现他用笔迅疾而劲健,尽兴尽势尽力。他的书法作品,大至诗帖,小至尺牍、题跋都 具有痛快淋漓,欹纵变幻,雄健清新的特点。从现存的近六十幅米芾的手迹来看,“刷”这一个字正将米字的神采活脱脱地表现出来,无怪乎苏东坡说:“米书超逸 入神。”又说“海岳平生篆、隶、真、行、草书,风樯阵马。

       其 实,米芾也是能诗文擅书画的才子。书画自成一家,创立了米点山水。集书画家、鉴定家、收藏家于一身。他是“宋四书家”(苏、米、黄、蔡)之一,又首屈一 指。其书体潇散奔放,又严于法度。《宋史·文苑传》说:“芾特妙于翰墨,沈著飞,得王献之笔意。”为人不似唐人狂放,险而不怪,奇正相生。


       米 芾平生于书法用功最深,成就最大。米芾自称自己的作品是“集古字”,对古代大师的用笔、章法及气韵都有深刻的领悟,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米芾学书在传统 上下了很大功夫。米芾未卷入政治漩涡,生活相对安定,后当上书画博士,饱览内府藏书,熟谙千载故事,古人得失,如数家珍。他少时苦学颜、柳、欧、褚等唐 楷,打下了厚实的基本功。苏轼被贬黄州时,他去拜访求教,东坡劝他学晋。元丰五年(1082)开始,米芾潜心魏晋,以晋人书风为指归,寻访了不少晋人法 帖,连其书斋也取名为“宝晋斋”。今传王献之墨迹《中秋帖》,据说就是他的临本,形神精妙至极。米芾一生转益多师,在晚年所书《自叙》中也这样说道:“余 初学,先学写壁,颜七八岁也。字至大一幅,写简不成,见柳而慕其紧结,乃学柳《金刚经》。久之,知其出于欧,乃学欧。久之,如印板排算,乃慕褚而学最久, 又摩段季转折肥美,八面皆全。久之,觉段全泽展《兰亭》,遂并看法帖,入晋魏平淡,弃钟方而师师宜宫,《刘宽碑》是也。篆便爱《咀楚》、《石鼓文》。又悟 竹简以竹聿行漆,而鼎铭妙古老焉。”

       米 芾以书法名世,他的成就完全来自后天的苦练。米芾每天临池不辍,史料记载:“一日不书,便觉思涩,想古人未尝半刻废书也。”、“智永砚成臼,乃能到右军 (王羲之),若穿透始到钟(繇)、索(靖)也,可永勉之。”他儿子米友仁[3] 说他甚至大年初一也不忘写字。(据孙祖白《米芾米友仁》)。米芾作书十分认真,自己说:“佘写《海岱诗》,三四次写,间有一两字好,信书亦一难事”(明范 明泰《米襄阳外记》)。

       米 芾对书法的分布、结构、用笔,有着他独到的体会。要求“稳不俗、险不怪、老不枯、润不肥”,大概姜夔所记的“无垂不缩,无往不收”也是此意。即要求在变化 中达到统一,把裹与藏、肥与瘦、疏与密、简与繁等对立因素融合起来,也就是“骨筋、皮肉、脂泽、风神俱全,犹如一佳士也”。章法上,重视整体气韵,兼顾细 节的完美,成竹在胸,书写过程中随遇而变,独出机巧。


       NO.7书坛新境:黄庭坚

       黄 庭坚 (公元1045年-公元1105年),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又称豫章黄先生,汉族,洪州分宁(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人。北宋诗人、词人、书 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而且,他跟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黄为其中一宗)之称。宋治平四年(公元1067年)进士。历官叶 县尉、北京国子监教授、校书郎、著作佐郎、秘书丞、涪州别驾、黔州安置等。诗歌方面,他与苏轼并称为“苏黄”;书法方面,他则与苏轼、米芾、蔡襄并称为 “宋代四大家”;词作方面,虽曾与秦观并称“秦黄”,但黄氏的词作成就却远逊于秦氏。


       黄 庭坚书法,上溯晋唐、学习前人经典书法时,对其影响最大的,莫过于苏轼,甚至可以说黄庭坚的手札小行书在很大程度上是学苏轼的。黄庭坚作为游于苏门的四学 士之一,不能不受苏轼书风的影响。在黄氏书论中,评东坡书颇多,且多为推崇备至者。苏东坡不仅是黄庭坚文学上的老师和提携者,而且也是其书法的学榜样。在 山谷题跋中,即反映出黄庭坚从苏轼处学习书法的一些消息,如“予与东坡俱学颜平原。然予手拙,终不近业”,又如“东坡此帖,甚似虞世南公主墓铭草。余尝评 东坡善书乃其天性。往尝于东坡见手泽二囊,中有似柳公权、褚遂良者数纸,绝胜平时所作徐浩体字。又尝为余临一卷鲁公帖,凡二十纸,皆得六七,殆非学所能 到”。黄庭坚与苏轼相差八岁。二人交谊师友之间。从黄庭坚流传至今的行帮手札墨迹看,其撇捺开张、字形扁阔、字势向右上扬等,都明显表现出苏轼书法的特 征,甚至有些夸张强调,唯嫌生涩,未有苏书圃熟也。而黄庭坚以禅悟书当与苏轼互为影响。如苏轼《祷雨帖》,笔意极似山谷,特别是其末尾数字,从容娴雅,行 笔松缓,几若山谷代笔。

       黄 庭坚草书的成熟还得益于其书外功的参悟。除其上述“于燹道舟中,观长年荡桨,群丁拔棹,乃觉少进,喜之所得,辄得用笔”外,他还有一段自道可说明因缘: “余寓居开元寺夕怡思堂.坐见江山。每于此中作草,似得江山之助。然颠长史、狂僧皆倚而通神入妙。余不饮酒,忽五十年,虽欲善其事,而器不利,行笔处,时 时蹇蹶,计遂不得复如醉时书也。”张旭、怀素作草皆以醉酒进入非理性忘我迷狂状态,纵笼挥洒,往往变幻莫测、出神入化。黄庭坚不饮酒,其作草全在心悟,以 意使笔。然其参禅妙悟,虽多理性使笔,也能大开大合,聚散收放,进入挥洒之境。而其用笔,相形之下更显从容娴雅,虽纵横跌宕,亦能行处皆留,留处皆行。山 谷所作《诸上座帖》等佛家经语诸草书帖,乃真得其妙理者。也正由此,黄庭坚开创出了中国草书的又一新境。



       NO.6 文艺全才:苏轼

       苏 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宋代重要的文学家,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 四川省眉山市)人。嘉祐进士。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 辛”。 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苏 轼擅长写行书、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宋四家”。他曾经遍学晋、唐、五代的各位名家之长,再将王僧虔、徐浩、李邕、颜真卿、杨凝式等名家的创 作风格融会贯通后自成一家。他曾自称:“我书造意本无法”、“自出新意,不践古人”。黄庭坚称他:“早年用笔精到,不及老大渐近自然。”这说明苏轼一生屡 经坎坷,致使他的书法风格跌宕。存世作品有《赤壁赋》、《黄州寒食诗》和《祭黄几道文》,以及《中山松醪赋》《洞庭春色赋》《人来得书帖》《答谢民师论文 帖》《赤壁赋》《江上帖》《黄州寒食诗帖》《李白仙诗帖》《次韵秦太虚诗帖》《渡海帖》《祭黄几道文卷》《梅花诗帖》《新岁展庆帖》《宝月帖》《令子帖》 《东武帖》《北游帖》《致南圭使君帖》《次辩才韵诗》《一夜帖》

       苏 轼书法的美妙,离不开他人无法企及的“字外功夫”。苏轼在文、诗、词三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造诣,堪称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而且苏轼的创造性活动不局限 于文学,他在书法、绘画等领域内的成就都很突出,对医药、烹饪、水利等技艺也有所贡献。苏轼典型地体现着宋代的文化精神。从文学史的范围来说,苏轼的意义 主要有两点:首先,苏轼的人生态度成为后代文人景仰的范式:进退自如,宠辱不惊。由于苏轼把封建社会中士人的两种处世态度用同一种价值尺度予以整合,所以 他能处变不惊,无往而不可。当然,这种范式更适用于士人遭受坎坷之时,它可以通向既坚持操守又全生养性的人生境界,这正是宋以后的历代士人所希望做到的。 其次,苏轼的审美态度为后人提供了富有启迪意义的审美范式,他以宽广的审美眼光去拥抱大千世界,所以凡物皆有可观,到处都能发现美的的存在。这种范式在题 材内容和表现手法两方面为后人开辟了新的世界。所以,苏轼受到后代文人的普遍热爱,实为历史的必然。


       NO.5 “天下第一草书”:怀素

       怀 素(725-785),字藏真,僧名怀素,俗姓钱,汉族,永州零陵(湖南零陵)人,唐代著名书法家。幼年好佛,出家为僧。他是书法史上领一代风骚的草书 家,他的草书称为“狂草”,用笔圆劲有力,使转如环,奔放流畅,一气呵成,与唐代另一草书家张旭齐名,人称“张颠素狂”或“颠张醉素”。作品《自叙帖》被 誉为“天下第一草书”。

       古 往今来的诗人墨客,对怀素草书的成就,赞不绝口。唐大诗人李白就曾吟诗赞美怀素草书:“少年上人号怀素,草书天下称独步。墨池飞出北溟鱼,笔锋杀尽山中 兔……”(《草书歌行》)韩偓的《题怀素草书屏风》也称赞:“何处一屏风,分明怀素趴。虽多尘色染,尤见墨痕浓。怪石奔秋涧,寒藤挂古松。若教临水照,字 字恐成龙”。贯休的《观怀素草书歌》:“张颠颠后颠非颠,直至怀素之颠始是颠。师不谭经不说禅,筋力唯于草书妙。颠狂却恐是神仙,有神助兮神莫及,铁石画 兮墨须入。金尊竹叶数斗余,半饮半倾山衲湿。醉来把笔猛如虎,粉壁素屏不问主。……知师雄名在世间,明月清风有何极。”书法鉴赏家的评论就更多,几乎没有 一本书法史著没提到怀素。由于怀素草书精妙绝伦,独树一帜,所以历来为收藏家所珍重。仅宋朝御府所收藏的怀素草书就多达101件。只可惜宋御府收藏的怀素 草书大都已毁于兵灾。

       在 长安怀素声誉青云直上,歌颂他草书的诗篇有37篇之多。他的草书有《自叙帖》、《苦笋帖》、《食鱼帖》、《圣母帖》、《论书帖》、《大草千文》、《小草千 字文》《四十二章经》、《千字文》、《藏真帖》、《律公贴》、《七帖》、《北亭草笔》等等。其中《律公帖》极为瘦削,骨力强健,谨严沉着。而《自叙帖》其 书由于与书《食鱼帖》时心情不同,风韵荡漾。真是各尽其妙。米芾《海岳书评》:“怀素如壮士拨剑,神采动人,而回旋进退,莫不中节。”唐代诗人多有赞颂, 如李白有《草书歌行》,曼冀有《怀素上人草书歌》。

       《自 叙帖》是怀素代表作,纸本,纵28.3厘米,横755厘米;126行,共698字。帖前有李东阳篆书引首“藏真自叙”四字。原迹如今在台湾故宫博物院。 《自叙帖》是怀素草书的代表作。最初的六行,据说是由此帖收藏者苏舜钦(宋)所补写,与第七行以下的相比,确有天壤之别,这在打开全卷俯瞰时,更加让人一 目了然。通篇为狂草,笔笔中锋,如锥划沙 怀素书法盘,纵横斜直无往不收;上下呼应如急风骤雨,可以想见当年操觚之时,心手相师,豪情勃发,一气贯之的情景。明代安岐谓此帖:“墨气纸色精彩动人, 其中纵横变化发于毫端,奥妙绝伦有不可形容之势。”就草书而言,在晋唐以来的传统之中,有以羲之父子为最具学究派特质的主流,而属于反传统者,当推怀素的 自叙帖式的“狂草”一路。据说颜真卿曾以张旭笔法授与怀素,所以或许可说是“张旭-颜真卿-怀素”是一脉相传的,从遗留下来的作品看来,颜真卿在楷书及行 书方面,已呈现出反传统的趋向。就草书言,怀素大概是从张旭的作品中,悟得了他独自的书法。

       在 草书艺术史上,怀素其人和他的《自叙帖》,从唐代中叶开始,一直为书法爱好者谈论了一千两百多年。怀素,十岁出家为僧,字藏真,俗姓钱,永州零陵(今湖南 零陵)人。少时在经禅之暇,就爱好书法,贫穷无纸墨,他为练字种了一万多棵芭蕉,用蕉叶代纸。由于住处触目都是蕉林,因此风趣地把住所称为“绿天庵”。又 用漆盘、漆板代纸,勤学精研,盘、板都写穿了,写坏了的笔头也很多,埋在一起,名为“笔冢”。怀素善以中锋笔纯任气势作大草,如“骤雨旋风,声势满堂”, 到“忽然绝叫三五声,满壁纵横千万字”的境界。虽然如是疾速,但怀素却能於通篇飞草之中,极少失误。与众多书家草法混乱缺漏相比,如圣母、食鱼、苦笋、藏 真、诸帖,保留晋法甚多,藏真帖且多有颜真卿作风。如小草千字文、圣母帖,与其狂肆作风,大异其趣,完全换过一番面目,也可说是他过人之处。


       NO.4 挺秀柳骨:柳公权

       柳 公权(778—865) 是唐代最后一位大书法家。字诚悬,生于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一个官宦之家。官至太子少师,故世称“柳少师”。其书法初学王羲之,后学颜真卿书,溶汇自己 新意,然后自成一家,自创独树一帜的“柳体”,成为历代书艺的楷模。他的字取匀衡瘦硬,追魏碑斩钉截铁势,点画爽利挺秀,骨力遒劲,结体严紧,故有“颜筋 柳骨”之称。柳公权的传世作品很多。传世碑刻有《玄秘塔碑》、《神策军碑》、《冯宿碑》等。其中《玄秘塔碑》、《神策军碑》最能代表其楷书风格。另有墨迹 《蒙诏帖》、《送梨帖跋》。

       唐 代文化瑰丽堂皇,书法艺术名家辈出。初唐有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盛唐有张旭、颜真卿、怀素诸人;晚唐有柳公权、沈传师诸大家。柳公权从颜 真卿处接过楷书的旗帜,自创“柳体”,登上又一峰巅。所写楷书,体势劲媚,骨力遒健。较之颜体,柳字则稍清瘦,故有“颜筋柳骨”之称,成为历代书艺的楷 模。也是唐朝最后一位大书法家。

       柳 公权酷爱书法艺术,但他不想以此作为自己全部的生活;建功立业的进取雄心,时时跃动在胸间。而随从皇帝的侍书,其地位仅与“工祝”一类相等。于是改为右司 郎中,累换司封、兵部二郎中,弘文馆学 士。唐文宗颇爱柳公权书法,又召为侍书,迁谏议大夫,后改中书舍人,充翰林书诏学士。开成三年又转工部侍郎,累迁学士承旨。武宗朝,罢内职,授右散骑常 侍。宰相崔珙用为集贤学士、判院事。宣宗时,左授大子詹事,改宾客,累迁金紫光禄大夫、上柱国、河东郡开国公。复为左常侍,国子祭酒,历工部尚书。懿宗 时,咸通初年,柳公权改为太子少傅,改少师;在咸通六年(八六五)卒,赠太子太师,时年八十八。

       柳 公权从小就受到良好的诗书教育,幼嗜学,十二岁能辞赋。书法初学王羲之并精研欧阳询、颜真卿笔法,然而自成一家。各朝皇帝都喜欢他的书法,爱他的诗 才,甚至他的谏议也乐意接受。柳氏的一生,除了少许时间在外任官,基本上都在京城,在宫中,在皇帝身边。其一生,一直在不断地为皇家、为大臣、为亲朋书 碑。从二十几岁时就开始为贵族写书,虽然这些书迹都已不存,但可以看到他二十多岁时的书艺已被那些权贵所青睐的。在五十岁以前的作品有《金刚经》、《洛神 赋十三行跋》等,从中可见其学钟繇、王羲之的书体,仿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的体态。五十岁以后的作品有:《李晟碑》、《大唐元观钟楼铭》及墨迹《送梨帖 跋》,可见其楷书概貌,但尚未大成。六十岁以后的十年中,柳书进入鼎盛时期,如丽日当空。这一时期作品有《冯宿碑》、《玄秘塔碑》和《神策军碑》等二十通 碑,而以《玄秘塔碑》和《神策军碑》为柳体的代表。他一变中唐肥腴之风,用笔骨力深注,爽利快健,以方为主,济之以圆,且在蹲锋与铺毫之间显示瘦硬劲挺之 线条,这便是“柳骨”。在笔画之间已有自家面目,横之长者瘦挺舒展,横之短者粗壮有力;竖画较之横画为粗,以为主笔,求其变化;其撇,长者轻,而短者重; 其捺必重,显示矫健力度;其钩、踢、挑必顿后回锋迅出。柳体在结字上,也似颜真卿书正面示人,左右较均衡,但纵长取势,且中密外疏。在整体书风上,柳体如 “辕门列兵,森然环卫”。柳体法度森严,面目又变颜体之肥,而为清劲挺拔,瘦硬通神,在晚唐以一种新的书体及其劲媚之美引起了人们对柳体的赞赏。

       作 为晚唐宫廷的重要一员,柳公权默默无闻,虽居高官却淡泊处世。他志耽书学,潜心书艺,以毕生的精力在书法艺术的殿堂竖立起一座与颜真卿比肩的丰碑, 为后世所景仰。他高耸的丰碑有着多重意义。一是楷书艺术到颜真卿、柳公权已大成,柳同颜一样以楷书嘉惠后学;二是柳与颜一样以人格和书艺相结合,成为后世 书家的楷模。确实,“柳体”与“颜体”已成学习书法之津筏;“心正笔正”之说,为书法伦理标准之一;“颜筋柳骨”已是书法审美的一种类型。柳体以创造一种 新的书体美,征服了当代,也赢得了后代,“一字百金,非虚语也”。


       NO.3 比肩二王:颜真卿


       颜 真卿(709—785)是唐代中期杰出的著名书法家。字清臣,京兆万年人,祖籍唐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官至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开国公, 世称“颜太师”、“颜鲁公”。颜真卿是继“二王”之后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书法家。其书初学褚遂良、张旭、初唐四家,后广收博取,一变古法,自成一种方严 正大,朴拙雄浑,大气磅礴的“颜体”,对后世影响巨大。与柳公权并称“颜柳”,有“颜筋柳骨”之誉。传世墨迹有楷书《自书告身》。碑刻有《多宝塔碑》、 《颜家庙碑》、《麻姑仙坛记》、《裴将军帖》等极具个性的书体。行草书有《祭侄文稿》、《争座位帖》等,其中《祭侄文稿》是在极其悲愤的心情下进入的最高 艺术境界,被称为“天下第二行书”。

       书 法艺术星空,第一颗最亮的是王羲之,第二颗最亮的是颜真卿。王以行书称绝,颜以楷法盖世。书学在唐代为鼎盛时期,凡及楷书,言必称虞、欧、褚、颜, 颜真卿即是其中最富革新精神的大家。其突出的书法成就不仅在书学史上矗立起一座巍峨的丰碑,他那高尚的人品也深为后人所景仰,颜真卿其人其书都是后人学习 的典范。

       颜 真卿为人笃厚耿直,一向以义烈闻名于官场,宦海浮沉,不以为意。天宝十四年(七五五)安禄山反,“河朔尽陷,独平原城守具备,使司兵参军 平驰奏”。正当唐玄宗伤心地喟叹:“河北二十四郡,无一忠臣邪?”恰逢颜真卿派人报告平原郡有备独完时,唐玄宗大喜,盛赞真卿忠诚。安史之乱平息后,颜因 抗贼有功,入京历任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开国公,故世又称“颜鲁公”。颜真卿的一生,一半是在朝廷的错综斗争中度过的。德宗建中元年(七八○),鲁 公已七十一岁。这位声名颇重的四朝元老,由于其正直,仍不为宰相杨炎、卢杞所容。适时淮西节度使李希烈有蓄谋反叛之意,卢杞便怂恿皇帝派真卿劝降,朝中公 卿闻言失色,而真卿毅然前往。真卿见到李希烈,严正宣旨。希烈养子等千余人拔刀威逼,要他投降,真卿面色不改。希烈软硬兼施,俱不得逞,遂派人将其吊死。 一代名臣、伟大的书法家颜真卿就这样屈死贼手,享年七十六岁。颜真卿死后,三军恸哭,皇帝废朝五日,赠司徒,谥“文忠”。

       颜 真卿从小就热爱书法艺术,初学褚遂良,后师从张旭得笔法,又汲取初唐四家特点,兼收篆隶和北魏笔意,完成了雄健、宽博的颜体楷书的创作。颜在书法上,不求 小处的巧妙,字形宽绰丰厚,拙笔中涵雄秀,笔饱墨酣,突破了初唐楷书的规范,暗合古法,陶铸万家,自创新意,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把唐楷推上顶峰。颜真卿 以悲壮的“忠义之节”,“明若日月而坚若金石”的人品,贴和壮美的时代风格,一寓于书,把雄豪壮伟的气势情绪纳入楷书规范,在规矩方圆中去寻求美、开拓美 和创造美。

       颜 真卿,这位书坛巨灵,千百年来,惟颜鲁公能比肩书圣王羲之,雄视阔步于书坛。唐代书坛以颜真卿为冠冕,他的书魂已形成了巨大的影响力,而又积淀成中华民族 书魂的重要部分。《新唐书·颜真卿传》赞曰:“虽千五百岁,其英烈言言,如严霜烈日,可畏而仰哉!”英烈的日月人生,便是浇灌其书艺奇葩的不竭源泉。


       NO.2 “承王启颜”:欧阳询

       欧 阳询(557—641) 是唐代初最具代表的著名书法家。字信本,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官至弘文馆学士,封渤海县男。其书初学二王,吸收汉魏晋以来隶法,别创新 意,笔力险劲瘦硬,意态精密俊逸,自成“欧体”,对后世影响深远。张怀《书断》称其书:“八体尽能,笔力劲险,篆体尤精,飞白冠绝,峻于古人。”欧阳询与 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并称为“初唐四家”。存世书迹尚多,墨迹有《梦奠帖》《卜商帖》《张翰帖》等,碑刻有《化度寺碑》《九成宫碑》《皇甫诞碑》 等。

       欧 阳询是我国历史上颇有影响的一位书法大家,他经历了南朝陈、隋、唐三代,主要活动在隋朝。隋统一中国后,不仅在政治上结束了南北对峙的局面,而且也 使包括书法在内的文学艺术等开始了南北融合。在南北合璧的大潮中,一代书家积极吸收以“二王”为代表的南派和以魏碑为代表的北派的南北两派特点,并力求书 法艺术有所发展。到了唐朝以后,楷书风格尽管不一,但皆法度严谨,结字端庄,有匀称、协调、和谐之美,“唐人尚法”正体现出这一时代的风貌。在初唐诸家 中,欧阳询是最具代表的著名书法家。

       据 史书记载,欧阳询“虽貌甚寝陋,而聪司绝伦,读书即数行俱下,博览经史,尤精三史。”早在隋代,他的书法就已很 有名,“尺牍所传,人以为法”,曾经做过太常博士。到了唐朝,官至银青光禄大夫、太子率更令、弘文馆学士,封渤海县男,人称“欧阳率更”。率更书学“二 王”(王羲之、王献之父子)及北齐刘珉等人,后自成一格,人称“欧体”,与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并称初唐四大书家

       欧 阳询的书法以“二王”为基础,继承北派魏碑传统。他能撷采百家,善学思变、刻意求新,故能将南朝风采、北派精粹熔为一炉,创出风貌独具的“欧体” 来。“欧体”的点画基本上以方笔为主,间用圆笔。落笔为藏锋,行笔雄健含蓄,收笔多回锋。点画讲究相互呼应、贯气相同的点画并列便讲求变化。“欧体”的结 构稳重,法度森严,于平正中见险劲。越是险劲的字,越是显得稳重。虽然欧书字形长短、大小、欹斜不一,点画气势开张,极尽变化,但仍然感觉极其沉稳。唐张 怀瓘《书断》云:“欧阳询真行之书出于大令,别成一体,森森焉若武库矛戟,风神严于智永,润色寡于虞世南。”

       欧 阳询的书法成就以楷书为最,笔力险劲,结构独异,后人称为“欧体”。其源出于汉隶,骨气劲峭,法度谨严,于平正中见险绝,于规矩中见飘逸,笔画穿 插,安排妥帖。其他书体,也无一不佳,唐张怀瓘《书断》中说: “询八体尽能,笔力险劲,篆体尤精,飞白冠绝,峻于古人,犹龙蛇战斗之象,云雾轻宠之势,风旋雷激,操举若神……其草书迭宕流通,视之二王,可为动色,然 惊其跳骏,不避危险,伤于清雅之致。”虞世南说他“不择纸笔,皆能如意”。欧阳询的楷书,用笔精到,笔画方润,结构爽健,意态精密,腴润有致,纤浓得中, 峻挺险峭,被历代学书者所重,多奉为范本,对后世影响很大。所写《九成宫碑》、《皇甫诞碑》、《化度寺碑》、《虞恭公碑》被称为“唐人楷书第一”,行书以 《梦奠帖》、《卜商帖》、《张翰帖》等为最著名。欧阳询的《九成宫碑》是记载唐太宗在九成宫避暑时发现泉水之事。此碑用笔方整,且能于方整中见险绝,字画 的安排紧凑、匀称,间架开阔稳健。明陈继儒曾评论说:“此帖如深山至人,瘦硬清寒,而神气充腴,能令王者屈膝,非他刻可方驾也。”明赵涵《石墨镌华》称此 碑为“正书第一”。《皇甫诞碑》为欧阳询早年所书。此碑用笔紧密内敛,刚劲不挠。点画重在提笔刻入,此为唐初未脱魏碑及隋碑的瘦劲书风所特有的笔法特点。

       欧阳询最大的贡献,是他对楷书结构的整理。他的楷书无论用笔,结体都有十分严肃的程式,最便于初学。后人所传“欧阳结体三十六法”,就是从他的楷书归纳出来的结字规律。欧阳询虽以楷书名,但是他的行书也很出色,其中以《梦奠帖》为最佳。此帖结体富于变化,集中代表了欧体劲险而姿妍的特色。墨色浅淡,结构严谨,修长挺拔,锋 芒劲厉,硬笔急书,转折自如,无一笔凝滞,气韵流畅,妩媚而刚劲。

       在我国书法史上,从“二王”到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再到张旭、怀素、颜真卿、柳公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欧阳询经过潜心钻研、刻苦临池,其楷法较之前人更为完备,起到了上承“二王”,下启褚、颜的关键作用。


       NO.1 千古书圣:王羲之

       王羲之,(303 —361)是东晋著名书法家、文学家。字逸少,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后徒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故世称 “王右军”。早期师从卫夫人,后博览名家法书,博采众长,精研体势。草书多取法张芝,楷书师法钟繇,一变汉魏朴质书风,创立了妍美流便的王体书风,被后代 尊为“书圣”。王羲之楷、行、草无所不能,所书《兰亭序》尤为脍灸人口,被称之为“天下行书第一”。传说唐太宗李世民对《兰亭序》等书法十分珍爱,死时将 其殉葬昭陵。传世唐代摹本有各家所临的《兰亭序》、《十七帖》、《姨母帖》、《快雪时晴帖》、《初月帖》等。

       书圣王羲之,以其冠绝古今的书法艺术,成为中国书法艺术星空中最耀眼的辰星。他的书法,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历代许多著名的书家几乎无不深受其遗泽。 

       小 时候,王羲之由于口讷,不善言辞,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七岁开始学书,拜师于著名女书法家卫夫人。十二岁时经父亲传授笔法论,“语以大 纲,即有所悟”。二十岁时,被当朝太尉郗鉴选为佳婿。王羲之因为少有美名,而立之年,被征西将军庚亮请为参军,累迁长史,很受信任。王羲之为政清廉,朝廷 公卿都喜爱他的才干,屡次征召为侍中、史部尚书等职,可王羲之的志向不在做官,他一次又一次推辞不就。当他不得已而任官时,他决不尸位素餐。在他任职期 间,曾对宰相谢安和参与朝政的殷浩提出过重要而又切实的政见。他还对饥民开仓赈济,经常上疏,要求减免赋役,在他的力争下,终于取得了一些积极效果。王羲 之五十三岁时,因耻于在骠骑将军王述部下供职,便借机称病告退官场。此后他清茶淡饮,脱尘去俗,幽处颐养,了此一生。三六一年,五十九岁的王羲之过早地谢 世了,但他的艺术成就却永彪史册。

       千 古名迹《兰亭序》号称为“天下第一行书”,在中国书法艺术史上具有特殊的价值。晋穆帝永和九年353年3月3日,王羲之和友人谢安、孙绰等四十余 人在会稽郡山阴的兰亭举行宴会。当时正值良辰佳节,面对山水美景,大家尽情欢娱,饮酒赋诗。最后由王羲之当场挥笔,为诗集作序,这就是文书俱绝的《兰亭 序》。《兰亭序》上承蔡邕笔论之旨,集篆、隶、章草之法,线条如行云流水。在字体结构上极尽变化,有的像楷书,有的如草体,平稳中寓险峻,婀娜多姿。字有 重者,皆构别体,全文有二十余个“之”字,都变转悉异,无一相同。明董其昌评曰:“古人论书,以章法为一大事。右军《兰亭序》章法为古今第一,其字皆映带 而生,或大或小,随手所如,皆入法则,所以为神品也。”千百年来,《兰亭序》倾倒了无数帝王将相和墨客骚人,历来被认为是我国书法艺术的珍品。传说唐太宗 李世民对此十分珍爱,推为王书第一,玩赏一生,死时将其殉葬昭陵,今人所见皆为《兰亭序》临摹本。行书是王羲之成功的主要书体,除了《兰亭序》外,还有 《快雪时晴帖》、《姨母帖》、《平安帖》、《何如帖》、《丧乱帖》、《奉橘帖》等。《快雪时晴帖》列为“三希”之首,此帖用笔圆转流利,风格妍媚,书法精 美,久负盛誉。《姨母帖》勾摹精妙,有“天下真迹一等”之誉,其书法风格端庄凝重,笔锋圆浑遒劲。《初月帖》行笔自然洒脱,气势连贯。《奉橘帖》妍美遒 丽,神采宛然。在众多的行书字帖中,反映出王羲之两种不同的风格:一曰古质,一曰流便。《姨母帖》为第一类,是王羲之早期的作品,其结字和用笔都存在较浓 厚的隶书笔意。《平安帖》、《何如帖》、《奉橘帖》等为第二类,是王羲之晚年的作品,行笔流便,雍容酣畅,与《姨母帖》书风迥然不同,姿致之态跃然纸上。

       王 羲之行书名垂千古,草书亦直追张芝,为“草圣”后又一位伟大的草书家。王羲之草书的代表作有《初月帖》、《行穰帖》、《远宦帖》、《长风帖》、《十七帖》 等。其中《初月帖》是王羲之存留最好的书帖之一,此帖用笔中锋为主,结字大小不一,或长或短,或平正或欹斜,皆随字形和性情而定,行字不求垂直匀 称,行距不求密疏划一,体现出一种错落跌宕、变幻莫测的风格。《十七帖》是王羲之草书的代表作,亦是王羲之传世著名的刻帖之一,因卷首有“十七日云”而得 名。其书法端庄凝重,顿挫有力,笔势婉柔圆润,以浑劲见长,转折收笔用方,一刚一柔,对比鲜明,妙趣无穷。宋朱熹曾说:“十七帖玩其笔意,从容衍裕,而气 象超然,不为法缚,不求法脱。真所谓一一从自己胸襟流出者。”昔日唐太宗好右军书,收集王书三千纸,以一丈二尺为一卷,此即其中一卷。此帖内容为信札,书 写随便,颇见天趣。笔力雄健,法度谨严,故历代多以其为学习草字的范本。

       王 羲之的书法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书苑,后人对其有极高的评价。庚肩吾将其与张芝、钟繇相比:“功夫不及张,天然过之;天然不及钟,功夫过之。”梁武帝萧 衍评其书曰:“王羲之书,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阁。”唐太宗李世民更是酷爱其书,赞道:“详察古今,研精篆素,书善书美,其惟王逸少乎!观其点曳 之工,裁成之妙,烟霏露结,壮若断而还连;凤翥龙蟠,势如斜而反直。玩之不觉为倦,览之莫识其端。心摹手追,此人而以,其余区区之类,何足论哉!”


       中国书史上推崇王羲之为“书圣”,他以毕生的精力在书法艺术的殿堂上竖立起一座“尽善尽美”的丰碑,永远为后世所景仰。




欢迎光临颐心文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