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相机的记忆--闲云若海

 老北京的记忆 2015-06-22

老相机的记忆

聊起老相机,有说不完的悠悠情思。

一,原始的针孔机
我第一次玩相机,是一架比现在任何相机都要古老得多的玩具——针孔相机。

老相机的记忆

中学时代,在科普书上看到针孔相机的原理和图解,立刻就动手制作一架,用硬纸壳糊一个圆筒,一头堵死,在上面用针扎个小洞,相对的另一头糊上半透明的粉连纸(等于现在的硫酸纸),然后再糊一个更粗一点儿的圆筒,从半透窗这头把原来那个圆筒套上,然后拿到室外阳光下,用针孔那头对着景物,把眼睛对着这头,别让外面的光线漏进去,粉连纸上就会映出对面景物的倒影,而且是彩色的!
尽管有点儿模糊,尽管无法洗出照片来,但儿时的我们已经快乐得要发疯了。
别看它简单之极,但它确是所有相机的始祖。

二,吓人的德国机
玩真正的相机,那是在六十年代上大学时,我们物理系有光学实验课,包括摄影课。照相原理对我们来说并不复杂,一学就懂。但到真正照的时候就两码事了,系里的教学用机是著名德国蔡氏机,世界顶级洋货,双镜头反光机,用120胶卷。一听相机价值几千块,吓得战战竞竞,把我卖了也不值这么多钱呀!上面一大堆扳钮,旋钮,洋文,一看就晕。

老相机的记忆

每人只许照两张,生平第一次捏相机,起点就这么高,不由心慌手抖冒汗,稀里糊涂拍了两张。
洗出来一看,哎呀这德国货的解像力真厉害,把学做和尚念经双手合十模样的同学拍得清清楚楚,脸上每一皱纹,每一疙瘩,甚至每一毛孔都毫发毕现,也搭着这小子是个老病号,不锻炼,光睡懒觉,全是泡泡肉,又是顶光,楞把二十多岁的小伙子拍成个老头儿。就连新大操场上每一块方砖都颗粒斑驳,老了许多。

三,炉子里的幸福机
德国机子虽然高级,但究竟是学校财产,玩一节课就上交,来不及细琢磨,要能自己家里有一架该多好,但那时商店里很难买到老百姓用得起的相机。
已经工作了的哥哥,从同事手中借了一架幸福牌相机,这相机简单到不能再简单,比我那针孔相机也复杂不到哪儿去。一个黑盒子,一头是个固定镜头,不能调焦,只能照中远景,另一头就是120型号的胶卷,手动轴转动胶卷,从后面红窗中,通过胶卷背后背纸上的数字,看看现在是第几张了。


老相机的记忆

这机子只有五块钱,听说是“处理的”,人家也没当事,哥哥告诉我们,就在一个废炉子里撂着,人家随手掏出来说,拿去玩吧。这么便宜,我们玩起来也就轻松了许多,想仔细研究,又太简单。只有一个速度,一个光圈,一个距离,什么都没法儿调,就是个最低档次的傻瓜机,只能在室外好天气下照相。
照完了自己冲卷自己洗照片,特有意思,120胶卷一卷只照12张,底片大,洗出来照片也大,看得清楚。你看这就是当年用这机子照的,黑白分明到截然,镜头真不怎么样。就这已经让我们欣喜若狂了,你看这张还凑合吧。

老相机的记忆
西公园湖心亭石桥

四,有点儿模样的华山机
尽管朋友大度地说:“拿去玩吧!”但总借别人的相机终归不自在,于是哥哥决定自己买。恰好碰上“处理的”华山相机,16块钱,使用135胶卷,一卷能照36张,虽然画幅小,但数量多,玩起来就更轻松,有点儿像现在数码相机那感觉,你就撒开了欢儿地照吧。

老相机的记忆


这机子比那幸福牌看起来就精致了许多,速度、光圈都能调,还有自拍功能。而且还带说明书和合格证,通过说明书学习摄影技巧,弥补了当年学习摄影时实践不足的缺陷。

老相机的记忆
学生时代——在新大红湖工地上


五,专业的海鸥4B
1968年分配到南疆,在县文化馆搞美术摄影工作,这一下终于用上了当时最高级的国产相机海鸥机,4B型是一种120双镜头反光机,跟当年大学里用的德国机的性能完全一样,其实就是仿造,质量很好,属于当时的国产专业相机,就是相对于135机体积大些。

老相机的记忆

反光机有个好处,取景画面很大,看得很清楚,而且不用再靠目测估计来调焦,可以通过取景画面可以直接调焦,人物变清楚了,焦也就调好了,准确而直观。
再也不用在相机背后的红窗户看数字,一转就是一张,多方便。
成像质量也很好,当然还是比不上德国蔡氏机和进口胶卷那么高的清晰度,用了多年,从来没有达到当年第一次学照相时,能把年轻学生拍成老头儿那么神奇。
唯一不足就是相机得挂在胸前,从上往下看取景框。如果离人比较近时,镜头往往显得有点儿低,拍出来就像墨索里尼似的,昂首挺胸,翘着变形的大下巴,有点儿“过于伟大”。当然,用来表现工农兵高大形象倒蛮合适。

老相机的记忆
南疆皮山文化馆时代

六,最高档次的海鸥DF
我们王馆长是个摄影专家,只用一个4B总显得不那么专业,就想买个135DF机,六七百块,不是个小数目。叫我起草个报告,打到革委会。理由不好编,就说这个DF机胶卷长,拍得多,节省胶卷经费,适合于新闻摄影抢镜头。小胶卷更适合于放大(其实是胡扯,蒙骗不懂摄影的官员)。机身小巧,便于携带。

老相机的记忆

别看领导没多少文化,其实不好蒙,说:有一个机子就不错了,反正都是照相,没必要重复建设。胶卷虽然节省了,但机子太贵,划不来。机身小巧管什么用?革命工作还能怕累?建议:暂不购置。
只好接二连三泡蘑菇,一年多才办下来。
这是个单反机,在当年国产机中就算顶了天。

老相机的记忆
去北京参观美展,用海鸥DF拍照美术作品,回来放大在县上搞了个小型美展,算是对不懂摄影的领导有个交代。原照很清晰,扫描的不大清晰。

七,半自动的长城机
鸟枪换炮之后,我们野心越来越大。有一年发现一种“自动相机”,北京厂出的长城相机,也是135机。以发条为动力,自动卷片,只要按下快门照一张之后,随着手抬起来,跟着就是“刷——”的一声,下一张已经自动卷到位,等待拍摄。遇到好镜头要抢时,只管一下接一下的按快门就是。

老相机的记忆

这就好比我们以前的相机都是“三八大盖”,必须拉一下枪栓,下一发子弹才能上膛。而现在的长城机则等于“半自动枪”,只要打一枪,下一发子弹便借助火药力量自动上了膛,扣一下板机就是一枪。
我和馆长激动得又添了一把“半自动”,没想到北京厂技术不过关,自动相机动不动就卡壳,找修相机的修了多次后,师傅终于说:没法修了。我们这两个摄影迷算交了学费。

八,多功能的海鸥机
我在文化馆搞摄影专业,也不能冷落了兄弟。去上海出差时,发现旧货店里有一种奇怪的海鸥机,既能拍120卷,也能拍135卷,120不但能拍常规12张,还能拍更大的8张片,和更小的16张片,只要在装卷之前往机身里分别放进去不同的遮幅框子就行。而且功能齐全,光圈、速度全能调,也能自拍。可以这么说,那个时代照相机的基本功能它全有。

老相机的记忆
交大高材生的哥哥,新疆刀具权威,那时还是右派

更重要的是,它非常便宜,才40块钱!而且还是海鸥名牌,质量绝对可靠。这种机子在国产相机的历史中都查不出来,可见其稀有。
我从上海回来,把这机子给兄弟二人,他们也都很喜欢,两人各掏20元凑钱买了下来,比家里仅有的华山机强多了。

九,自己的第一架——凤凰205
1983年,调离南疆,来到乌鲁木齐,专业对口搞科研。业余想玩玩摄影就没办法,只好自己买一架,海鸥DF太贵,海鸥4B太大,精心选择,挑了个凤凰205,各项功能都非常齐全,价格又便宜,才一百多块。

老相机的记忆

自己又重新置办曝光箱,冲洗设备,买各式相纸,而且还从北京王府井买了一架便宜的放大机。从专业摄影工作者沦落为业余玩家发烧友。

那个时代已经有彩卷卖了,所以有彩色照片可资回忆。

老相机的记忆

十,最后的辉煌——海鸥DF
那时儿子已去北京发展,搞动漫广告,买了一架当时最专业的机子海鸥DF,还没玩多长时间,数码时代来临,他天天在电脑上作图,机械相机只好淘汰,淘汰给谁呢?只好给业余玩家的老爹我。
而我那时候也想赶上时代,玩数码机,于是这最后的辉煌海鸥DF,只好置之高阁,连一张都没照过,就封存起来了。
一个时代结束了,又一个时代开始了。

闲云若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