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真武大帝与静乐之缘

 198912春 2015-06-22

  

真武大帝神像

        一、真武大帝与武当山
        武当山又名太和山,位于华中腹地湖北省十堰市,方圆八百里,其主峰天柱峰海拔1612米,一柱擎天;周围环绕72峰,二十四涧,山灵水秀、壮丽雄伟。相传为真武大帝修道、成神、升天的圣地,有“非玄武不足以当之”之谓而得名武当山,倍受世人尊崇。自唐代以来得到历代封建皇帝重视,封号武当山,使其地位崇高,名声显赫,渐成皇家寺庙,以“四大名山皆拱揖,五方仙岳共朝宗”的“五岳之冠”彪炳于世,成为道教的主要场所。1961年以来,国务院将武当山一大批建筑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国家将武当山列为第一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983年武当山太和宫、紫霄宫被列为国家重点宗教活动场所,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武当山建筑群列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据武当山提供的有关资料转述《搜神记》记载,真武大帝为上古时西海静乐国王子?穴有资料也写成净乐国?雪,是王位继承人,但他不贪恋王位权势,决定出走学道,遂由静乐国走到武当山,其母善胜王后一路追赶,直追到武当山,劝其返国接受王位,但真武大帝坚决不受王位,执着学道,其母无奈返回。真武大帝在武当山学道修行42年,期间产生了许多教化人们坚强奋进、除暴安良、改恶从善、秉持操守的故事,终于修得正道,在武当山主峰天柱峰升天,被玉皇大帝封为“玄天上帝”,镇守北方。民间沿太子名玄武而称玄武大帝。在宋朝时,宋真宗赵恒尚道教,为避其祖赵玄朗之讳,将玄武大帝改为“真武大帝”,沿用至今。在我国的大多数道教寺庙里,都供奉有真武大帝神像,位次仅在玉帝之后。我省方山县有北武当山,是北方地区供奉真武大帝规模最大的寺庙群。
        二、真武大帝与静乐之缘

出生地之缘
  

        搜神记》及《真武本传神咒妙经》均说真武大帝原为西海静乐国王子。静乐国在哪里?芽史籍及民间传说均未说明确切位置。静乐国是不是现在的静乐呢?芽这种可能是有的。其一,古时的娄烦是一个民族,也是一个国家,在战国时被赵国所灭。娄烦与静乐本来是一个地域,一直是一个行政区,其历史建制在衍变中相互包容,只是到上世纪70年代初才分为静乐、娄烦两个县。从远古黄帝时期到娄烦国灭亡,期间有五千余年。在这五千余年的演变过程中,娄烦国曾名静乐国或都城在静乐也是有可能的。在这同一时期,中国的大环境就经历了三皇、五帝、夏、商、周等朝代,都城的变迁、国名的更迭是常事。仅周朝就有初期的一百多诸侯国最后成了“战国七雄”。大环境尚且如此,静乐与娄烦的国名、地名变换也是正常的?鸦其二,从地理位置看,在古代,人类活动的中心在北方,从北方的西部看,现今的山西在黄河以东,故称“河东”。但从东部看,山西在太行山以西,故称“山西”。太行山延伸到五台山以东,古娄烦国的地域在现今的宁武、岢岚、岚县、娄烦、静乐、古交这一带区域。其中静乐北宁武县有一湖泊名曰“马营海”,又叫天池,俗称海子,其旁边村名就叫海子背。从现在宁武县尚存的古栈道、悬棺、悬空村这些古迹判断,古时马营海的水位很高,面积也是很大的。古人往往以大山、大河、大湖等来称谓某地方的方位。真武大帝为黄帝时期人,黄帝的活动中心在今河北涿鹿一带,都城遗址现已在涿鹿发现。黄帝率部落由今陕西一带东迁时,曾经过现今山西汾河一带,这在涿鹿县黄帝博物馆的黄帝东迁路线图中有清楚标示,途经之处必然知道这一地方的这个大海子。从涿鹿看现今的宁武马营海和静乐,称作西海静乐国是顺理成章的。综上所述,可看出真武大帝出生地西海静乐国与今天之静乐的渊源。

天柱山之缘
  

        据武当山资料反映,真武大帝得道升天之处为武当山主峰天柱峰,而静乐城南也有一座山叫天柱山,这个巧合结合“西海静乐国”之说,是真武大帝与静乐有所关联的又一合理猜想。静乐国太子离开家园到外乡修炼,难免有思土怀乡之情,静乐天柱山风景秀丽,应该在太子心中留下美好的印象。当时武当山为荒蛮之地,恐怕还没什么山名、地名,玄武太子到此修行达42年之久,期间怀念故土,把当地的类似地方叫为同一名字也是有可能的。这种事古今已屡见不鲜。这个巧合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真武大帝与静乐的渊源关系。
        出土文物的“玄天庙”之缘
        近年静乐县在天柱山古庙遗址中出土一件文物为过去庙宇点纸敲击的磬,此物上铭刻“玄天庙”,而真武大帝被玉帝封为“玄天上帝”,在武当山的碑文中也多处将真武大帝称为玄天上帝。这说明,古时静乐的天柱山上早有供奉真武大帝的庙宇。这一点又可印证真武大帝与静乐的渊源关系。

太子寺之缘
 

        静乐县辛村附近有一座庙叫太子寺,传说因供奉阿育王佛,而阿育王曾是西域某国的太子,故名太子寺。这种可能是存疑的。因为当阿育王的形象传到中国大地时,他已不是太子而是王,当他成了王又成佛后,再拿他以太子称谓,只有原籍德高望众的长辈们或许在非公众场合还敢称他为太子以表亲切,在大厅广众之下称谓、展示他的太子名号,是不可能的,没有人会犯这种“大不敬”的低级错误。那么静乐这个地方,能称为太子并设庙供奉的只能是静乐本土的太子,或它方流落在此的太子。而它方流落到此的太子值得设庙供奉的既无史籍记载也无传记,那么,这个静乐本土的太子,没有别人了,只能是曾为西海静乐国的太子,后又得道成神值得供奉的玄武上帝。那么静乐太子寺为何供奉的是佛呢?这或许是因为传承真武大帝的道教流派主张儒、释、道“三教合一”,因而原初供奉静乐国的太子寺?穴或观?雪内,从某个时期起,为体现“三教合一”精神,也曾经同时供奉了释、儒二教。但中国历史上曾经多次发生兴道逐佛或兴佛逐道的事件。在这个过程中很有可能是太子寺的道、儒被逐,而独崇佛像,但寺名仍存。内容变了,地名仍在,这种事例屡见不鲜,例如今天的太原市大南门地名仍在,但大南门早已不存。其实在“文革”前,太子寺也有道士活动。再有,静乐太子寺历来崇拜蛇,民间多有寺周围蛇显灵的传说。而玄武上帝的形象也与龟蛇紧密相关。在中国的五行星象说中“玄武即为龟蛇”。在武当山的书籍资料中,有关于真武大帝显灵现身为龟蛇的记述,并且在真武大帝的神像中“以龟蛇置身下”。由此也可见真武大帝与太子庙的渊源关系。
        综上所说,“真武大帝就是静乐国王子”一说仅差“古娄烦国曾是静乐”这—直接证据,但从这诸多虽不直接但相互联系、佐证的外围证据,我们可以得出合理的猜想和判断,真武大帝有很大可能就出生在静乐这个地方。那么据史料记载,静乐县建制始于隋朝,怎么能在早先就称为静乐国呢?芽这里有一种推测,黄帝时期到隋朝这3000多年的历史演变中,静乐这个地名可能早就有了,只是在隋朝设县时沿用了旧地名。如同上世纪六十年代将娄烦从静乐分出设置娄烦县时,就采用了娄烦这个旧地名。
        关于“静乐”与“娄烦”可能是一个地域,从两个角度的两种称呼来看。娄烦是以民族称谓的。据史料讲述,娄烦是蚩尤人,是其率领的九夷部落的一部分。涿鹿县炎黄博物馆提供资料称,炎黄联军打败蚩尤联军,将蚩尤杀死后,其所率九夷有存活下来的,大都逃散往河北、山东、山西、河南等地,黄帝抓到的俘虏当中就有“娄烦”士兵,被“牺牲”祭天。蚩尤后人的一支即为今分布在我国西南诸省的苗族。古娄烦国的娄烦民族可能就是在这一时期由东部逃亡迁涉到这一带山区的。因此,娄烦国是以民族和人群角度称谓的,如古时秦国、郑国、齐国、杞国的国名与其族群称谓秦人、郑人、齐人、杞人对应一样。而静乐是以地域特色称谓的。静乐是汾河上游河谷地势开阔的一个小盆地,周围山坡较为舒缓,气候较宁武、岢岚等较为暖和,早在新、旧石器时代就有人类生存。人们把这—块适宜人类生存的地方冠以“静乐”的称谓,再以地域名代国名称谓,这也是古今常有之事。
        三、真武大帝的修行得到的“道”教化人们些什么
        世上供奉的神佛,是人们理想、信念的形象化。真武大帝未有著述、名言留世,但通过武当山提供的传说,世人借托真武大帝的老师玉清圣祖紫元真君对他的点化,表达了人间崇拜和宏扬的真武大帝得道成仙的“道”包涵的思想文化内容。
        一是厌恶社会不公,厌恶以权势享受富贵、奢华的社会现象,追求除暴安良,社会公平。这一点从玄武太子拒绝继承王位而出走求道,升天后又接受玉帝任命、镇守北方的作为可看出。据《真武本传神咒妙经》记载,真武是“远古黄帝时净乐国太子”。综合各种史料,黄帝与炎帝为同一时期人,分别是两个部落联盟的首领。经过阪泉?穴今河北省北部太行山与燕山交汇处涿鹿县?雪两次大战,先是两个部落联合打败蚩尤部落,之后又经炎黄大战,黄帝部落打败了炎帝部落,使炎黄两个部落融合为今华夏民族,后人皆为炎黄子孙。这个时期正是由原始社会向奴隶制社会过渡时期,此时,有权有势以及在社会上占据优势地位的人,霸占氏族成员的劳动成果,将战争俘获的俘虏作为奴隶役使。原来共同劳动、共同占有、共同消费的平等社会被打破了,取而代之的是争利、剥削、掠夺和奴役。部落首领变成了国王,原先部落首领是护卫家园和共同劳动的组织者,逐渐转化为奴役人民、掠夺财富的统治者。在这种背景下,作为静乐国太子的玄武,不愿看到并接受这种不公、不平的现实,拒绝继承王位,出走寻求大“道”。他苦行修道42年,悟到了真谛大道。当玉帝封他为玄武上帝、镇守北方时,他“收尽人间妖魔”,为人间消灾灭罪,命黑虎履行除暴安良职责。这种先是拒绝接受制造社会不公的权位,后又接受玉帝任命,用权位除暴安良的表现,可说明真武大帝出走修行的原因和他的追求,了解他修到的“道”的实质内容。
        二是坚持原则、是非分明、宽厚仁慈、秉持操守的为人处事风格。真武大帝,即当时的玄武太子在武当山修行时曾发生过这样一件事,一天他突然听到一名女子惊恐的叫声,原来是一只黑色猛虎在追赶她,此时,玄武太子拔剑怒喝一声,黑虎伏法,救下了女子。随后,玄武太子并未杀死黑虎,而是教化它再不可伤害人,以后巡山除暴安良。得救女子此时向玄武太子大献殷勤,并有轻佻之举,玄武太子又怒斥此女子轻薄,使女子羞愧难当,跳崖自尽。玄武太子顿觉此事处置过当,害了女子的性命,遂决定以命相抵,也纵身跳下了悬崖。这些都是他的老师玉清圣祖紫元真君在点化他。这个故事的几个环节,反映了人们借真武大帝形象期盼的能人、强者的为人处事之道?押第一、除暴安良;第二、宽容仁厚,教化改恶从善?鸦第三、坚持原则、从严律己,对自己的过失后果,勇敢负责。
        三是坚韧不拔,持之以恒的敬业精神。玄武太子在武当山修行学道过程中,因长期无果一度出现放弃修行的想法,正要下山返乡时,见一妇人在磨一根铁棒,问其缘由,老妇人回答,要磨成一支绣花针。玄武太子诧异,这么粗的铁棒怎能磨成一支绣花针呢?芽老妇人回答“磨一点,少一点,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说罢踏上云头。原来是玄武太子的老师玉清圣祖紫元真君在点化他,玄武太子顿时醒悟。这也是他修来的“道”的主要内容之一。
        透过种种玄妙、神秘的传说,我们可以看出,人们崇拜、宣扬真武大帝,就是向往崇拜、宣扬这些思想文化。这些思想文化,为中华民族的兴旺、和谐,鼓励人们敬业、奉献、承担社会责任提供了巨大的精神食粮,是中华民族传统的宝贵思想文化财富,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仍有其积极意义。
        (作者为静乐人,现为山西省环保厅干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