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音乐百科】福建南音:中国音乐历史里的“活化石”

 pipa書屋 2015-06-23

【音乐百科】福建南音:中国音乐历史里的“活化石”

分享到 |
日期:2009-12-18  来源:福建南音网  编辑:崔老师  浏览次数:

导语:    福建南音是曲艺的一种,又称“南曲”,“南乐”、“南管”、“弦管”, 它起源于唐,形成于宋,主要流行于泉州市、闽南晋江、龙溪和厦门市,在台湾及南洋群岛华侨居住的地方也很盛行。它是中国历史上保存下来的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被称为音乐文化的“活化石”。在唐代,琵琶普遍用拨子弹奏,并且是横抱姿势,福建南音至今仍保持这一遗制;南音中所用的“拍板”及其演奏方式也与敦煌壁画中的伎乐图如出一辙。 南音琵琶     据文献记载:唐僖宗光启元年(885),王潮、王审知兄弟率军入闽,他们带去了唐代的“

    福建南音是曲艺的一种,又称“南曲”,“南乐”、“南管”、“弦管”, 它起源于唐,形成于宋,主要流行于泉州市、闽南晋江、龙溪和厦门市,在台湾及南洋群岛华侨居住的地方也很盛行。它是中国历史上保存下来的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被称为音乐文化的“活化石”。在唐代,琵琶普遍用拨子弹奏,并且是横抱姿势,福建南音至今仍保持这一遗制;南音中所用的“拍板”及其演奏方式也与敦煌壁画中的伎乐图如出一辙。

南音琵琶

    据文献记载:唐僖宗光启元年(885),王潮、王审知兄弟率军入闽,他们带去了唐代的“大曲”在民间传播。大曲与当地民间音乐的相互影响和融会贯通,从而产生了别具一格的“南曲”。
    南曲的主奏乐器琵琶的演奏姿势是斜抱着弹奏。所用筒箫严格规定为一尺八寸。这两件乐器的演奏姿势与形制与唐旧制相符。
    南曲的曲牌名称有不少与唐代大曲、法曲的曲牌名称相同。如《摩诃兜勒》《子夜歌》、《清平乐》、《梁州曲》、《婆罗门》等。宋代“南戏”五大名剧:《荆钗记》、《白兔记》、《拜月记》、《杀狗记》和《琵琶记》在南曲中也一直在演唱。
    南曲在民间流传,有赖于社团组织的传播和传承。清代以来在泉州、厦门和晋江、南安、惠安、安溪等地都有社团成立,并有专业的教师传艺。建国以来,成立了不少南音研究社、南音研究会。还建立了专业的南曲音乐团。
    南曲音乐包括“指、谱、曲”三类:  “指”是有词有谱和注明琵琶指法的大曲。    “谱”是无词而有琵琶指法的器乐演奏谱。原有十三大套,后增至十六大套;南曲十六大套“谱”,以“四”(四时景)、“梅”(梅花操)、“走”(八骏马)、“归”(百鸟归巢)四套最为著名。“曲”即散曲(亦称草曲),在南曲音乐中占有很大比重,有不下千余首。南曲使用的工尺谐与众不同,是一种独特的谱式,以“X(尺字的俗写)、工、六、土、-”。这五字依次代表“宫、商、角、徵、羽”。采用固定唱名法。
    南曲的乐队组合有固定的形式,分“上四管”和“下四管”两种。上四管又分“洞管”和“品管”两种不同组合:  洞管——洞箫、二弦、琵琶、三弦、拍板五种。  品管——品箫(即笛)、二弦、琵琶、三弦、拍板五种。
下四管乐器有南嗳(中音唢呐)、琵琶、三弦、二弦、响盏、狗叫、铎(木鱼)、四宝、声声(铜铃)、扁鼓,共十种,故又称“十音”。在惠安一带有用云锣、铜钟、小钗和笙等。上四管属丝竹乐队、下四管属吹打乐队。
泉州南音的演唱形制有严格的规定。演唱时的位置固定为:演唱者执拍板居中;其左边,上方为洞箫,下方为二弦;右边,上方为琵琶,下方为三弦。  演唱程序固定是“指头谱尾”:开头一定要合奏一套或一折“指”,最后一定要奏谱“煞尾”;中间演唱也要按“支头”顺序来进行。要“起曲头”,就是每个支头要有带头唱的人,他唱的曲属于哪个支头,其他人就要跟着唱这个支头的曲。若转换支头,则须唱“过支曲”作为转折的过渡连接。上一个唱完,下一个接过拍板接着唱,伴奏乐器基本不会间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