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让孩子当医生更多是一种行业抱怨

 指间飞歌 2015-06-23

不让孩子当医生更多是一种行业抱怨

其他行业也是如此,在网上我们听到了越来越多来自各行业的抱怨。这种行业的抱怨,很多都是正当的行业诉求和职业权利。

近来一则新闻又把医生的生存状态提上了舆论议程,有外媒称,在中国,医学系近年遭遇寒流。频频发生的医患纠纷及其相关恶性事件让越来越多学子对报考医学系望而却步。衡阳一所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的何医生表示,许多像他这样的医生都不愿让自己的子女再学医。一位成都医生在微博中感叹道:高考结束,万一没考好,就报医学院吧。估计20年后,这个行业还行。

高考刚过,正是考生填报志愿的时候,估计这篇报道会影响不少考生,让不少本想报医学专业的孩子犹豫起来。其实,考生们大可不必受这种文章影响,如果轻易受到这种情绪的影响,那可能什么专业都报不了了。到网上看看,哪个行业和专业没有这种抱怨本行业“水深火热”的矫情文章。

记得去年这时候,江苏省理科第一名想报北大新闻专业,但据这位状元称“这两天,所有采访我的记者都不建议考新闻,所以我在考虑要不要读金融”。这条新闻引发了网友的跟风,争相戏仿的“千万别报体”很快蹿红网络:千万别报考古,因为逗比的世界没人懂;千万别报学前教育,因为操着卖白粉的心,赚着卖白菜的钱;千万别报环境工程,因为实习基地在垃圾处理场。考生如果缺乏主见,就根本没专业可报了。去年北京高考学生填报志愿现场,就发生过类似一幕。一女生问前来采访的记者学新闻学怎么样,记者马上摇头说:“这个职业看似自由,但是压力太大,工作不定时,建议入行要慎重。”女生志愿里同时还填报了教师专业,负责报考志愿的老师看到了也忍不住说,“当老师不容易,再好好想想。”女生一头雾水:“听你们说完,我的志愿都没法填了。”

这篇报道说,医生不愿让自己的子女再学医——能够理解这种抱怨背后一些医生的生存状态,但这不过是表达行业情绪的一种方式。每个行业都有这样的情绪,当记者的不愿让自己的子女再从事媒体,当警察的不想让孩子再当警察,当教师的不愿让自己的孩子再做教师。这些行业真有这么不堪吗?就拿学医来说,一边是医生群体的抱怨,让人感觉好像医生这个行业后继无人了。可一边却是这样的信息,什么“2015考研十大热门专业,医学稳居第二”,“2015年最热门的十大行业”中“医药行业”名列第三,“2015高考志愿十大热门专业”推荐中就有“临床医学”。

每个行业都充斥着这种“不让子女再从事这个行业”的负面情绪,可以理解,作为媒体人我也有,但一个健康的社会,应该让这种行业情绪有正常的、制度化的表达渠道,以行业的集体身份去博弈,争取行业应有的权利和利益,而不是以这种方式传染和发泄。传统媒体时代,医生常被媒体不专业的报道妖魔化和污名化,被贴上很多负面的标签——如今自媒体时代,很多医生学会了在自媒体上表达行业的诉求,在医患冲突事件中传播医生的声音与立场。虽然这种自媒体表达能够打破媒体的话语霸权,让医生获得了一定的话语权,但并没有带来有效的医患沟通和改善医生的生存困境。网络和自媒体只不过是让医生获得了一个发泄情绪的途径。

其他行业也是如此,在网上我们听到了越来越多来自各行业的抱怨。这种行业的抱怨,很多都是正当的行业诉求和职业权利,比如医生免于被医闹骚扰的权利,记者正常报道的权利,教师的正当权利——这些权利诉求本应能通过行业协会、同业公会等制度途径去表达,以人大议案的方式推动立法,从而改变艰难的行业生态。可这条路往往走不通,只能在网上抱怨——可网上抱怨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只能滋生新的问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