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用《弟子规》训练判断力

 感恩清静心 2015-06-23

学经典的孩子,他学到的是智慧,不单单是知识和技能,他能够去辨别是非,能够去判断真伪。

 关于判断力的问题,当时还有很多孩子写日记来问我。比如有个小朋友就问:“老师,为什么有的人聪明,有的人笨呢?”

我也想问各位长辈、各位老师,如果我们的孩子这样问我们,我们怎样回答?我当时并没有去回答,因为我觉得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在教学的过程中遇到问题,我通常都拿出来全班讨论。当时讨论这个问题,出乎我的意料,这些孩子的回答让我很震撼。

那个时候我们学了三个月的《弟子规》,孩子们正是四年级。第一个孩子举手站起来,他就跟我讲:“老师,人没有聪明和笨的区别,只有用心和不用心。”第二个孩子站起来说:“老师,我也认为没有聪明和笨的人,只有认真和不认真。”我当时一听,真的是觉得很震撼,因为他们只有四年级。这让我感受到,学经典的孩子,他真的是在长智慧。他学到的是智慧,不单单是知识和技能,他能够去辨别是非,能够去判断真伪。

当时我们就跟孩子讲,人生所有的问题,一本《弟子规》就可以解答。当你出现问题的时候,请你用心读《弟子规》。我们这句话是不是讲得太过?这真的是我的一个体会,所有孩子的问题,《弟子规》都可以解答。

比如说聪明和笨的问题,我们拿出《弟子规》来看看,当中有没有讲到聪明的人和笨的人?没有。但是《弟子规》最后一句话告诉我们什么?“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告诉我们所有的人都可以成圣成贤。那怎样成圣成贤?《弟子规》全部内容,都是告诉我们如何成为一个圣贤人。从“父母呼,应勿缓”开始点点滴滴地做起,你就可以达到最后的结果。

孩子为什么会觉得有的人聪明、有的人笨?他问这个问题,是觉得有的同学会做事、会做题,而他自己常常不会做。所以他觉得这些会做的同学聪明,而自己比较笨。我就跟这些小朋友讲,聪明和笨只是暂时的,我们不应该只在结果上打转。所谓“迷者畏果”,就是一个人迷惑,很愚笨,他考虑的角度就是结果,总是在一个结果上烦恼、不安、愤怒、恐惧。而“觉者畏因”。“觉”就是我们讲觉悟的人,其实就是明白的人。那明白人干什么?找原因。把原因找出来,并且从原因上下手,就能够改变现在的结果。

当时我就跟这些小朋友讲,别人呈现出来的一个现象,好像很能干、很会做事,是结果。我现在暂时不会做也是个结果,但是这个结果只是暂时的,它是可以改变的,通过你的努力可以改变。而且《弟子规》告诉了你方法,“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见到别人有好的结果,我可以向他学习,即使现在离得很远,只要我肯做,我也能一步一步地达到他那样。

比如说他很会做题是结果,原因是什么?上课专心听讲,不耻下问,问同学,问老师。如果他很会做事是结果,比如说他很会管理班级是结果,原因在哪里?他很勇于承担,勇于锻炼。比如说扫地,他很会扫是结果,原因在哪里?他扫得多,做得多,他有那颗为同学服务的心,所以他的能力不断地在提升。

而我现在是暂时落后,可能连个手绢都不会洗,也是结果,原因在哪里?有的女生讲,除了洗脸和洗澡,她的手就没有碰过水,从来没有做过,那怎么会做?那不是你笨,关键看你有没有这颗心去学习。如果我们有学习的心境,每一刻都能提升我们的能力。所以人与人没有笨和聪明的区别,只有你用心和不用心、只有你肯做和不肯做的区别。

我们的孩子如果能够提起这样一份态度,他以后长大了,比如说到了公司,看到同事很能干,他不会羡慕,不会自卑,不会嫉妒,也不会去障碍别人,他只会回归到自己,我如何向他学习。这样的话,他的人生一定会越走越平坦。所以这才是真正幸福人生的教育。

但是还有一些思想观念,需要给孩子导正。比如说有一次一个孩子也写了日记,他写道:

今天我帮妈妈把衣服洗了。洗了以后,妈妈从外面干活回来,一看衣服已经被洗了,就问我是谁洗的?我没有承认是我洗的。因为我想当无名英雄。

大家听一听,他是不是无名英雄?我也肯定他,说他态度很好,帮妈妈洗衣服。但是我告诉他,要更多地去观照自己的内心。无名英雄是什么呀?无名英雄是心里没有好名的心,没有想得到表扬,而不是不承认叫无名英雄。我当时跟他讲,你心里想当无名英雄,就已经有名了。有名和无名不在外,所有的东西都在我们的自心。我们要时时引导孩子反观内心,反观我们自己,有没有真正希求自己道德学问提升的态度。没有被任何名利污染,就是一颗真诚的心。

我帮妈妈洗衣服那是应该的,妈妈问我,我可以讲出来,但我不是为了得到母亲的赞叹,这样才是真正的无名英雄。而不是我故意不讲,心里还在想,老师可以表扬我,那洗衣服就是出于名利心,而不是孝心。

在这些细微的地方,孩子的问题就会呈现出来。如果我们有这种判断力,就能够时时去观照孩子做事的动力,并且及时给孩子导正。一个孩子做一件事情的动力,只有两个方面。第一个就是孝心,出于本分、出于仁义礼智的这种态度去做一件事情,觉得这是应该做的。除了这样的心境,就是另外一种心境,名利心、交换的心,做这件事情是图交换、要回报的。

我们也常常反观自己做事情的动力是什么。我是以名利的交换来做一件事,还是完全无求的、完全无私的,觉得这就是我的本分来做?当我们不断地去反思的时候,孩子们也就越来越回归到提升心境、提升真实的学问当中来。

——摘自肖陈颖老师《爱心伴孩子成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