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延生谈周易与中医【易学入门】

 老刘tdrhg 2015-06-23

  看看我国历史上各朝代、各时期的中医书,你就会发现:几乎每部书都在讲“阴阳”“五行”“四诊”八纲”。通过人身上存在的十二条主要经络就把一个人给统一起来了。不管是男人、女人;老的、少的;汉人、各民族人;中国人、外国人等,都按这些由易理发展来的中医哲学原则(按类比、旁通、归纳等)进行诊治。这比现代西方把人分成数万个课题的医学研究方式,找出其共同、统一性整体规律要容易得多。

  因此,要学好中医,首先你得先是个哲学家(因为哲学是带有普遍性指导意义的科学。人体科学及医学又是涉足广泛领域的边缘科学)。在这些哲学原则不变的前提下,人、经络、穴位、药物,药性、种药、采药、制药、诊断、治疗等,都按这些原则类比、分类、归纳。只要在不违背这些原则的前提下,可以随意发挥怎么用都可以对人体疾病进行诊治。也就是说,要学好中医,首先不只是以学其具体针对性技术为目的,而是以学习其思想方法为根本目的。比如:在用方药治疗的过程中,同一种病,不同的人用同一种方子可以,用不同的方子也行,都能达到治愈的目的。这也是中医中“经方派”与“时方派”有很大差异的原因。

  “经方派”用的是整体免疫性治疗方法 适用性广泛。 “时方派”则是根据不同时期的不同个体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案针对性较强。当然,这只是举个例子说明而已。中医的其他门派多的是,但都不离“阴阳”“ 五 行 ”“ 四诊 ”“八纲 ”这些诊治基本哲学原则。这些原则都是由易学“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对应统一”规律原则发展来的。

  “天有阴阳,时有损益,人事有否泰。上古圣人作《易》,以同患中古。圣人忧患而《易》兴。羲之有《易》,总兴神农之‘本草’,黄帝之‘素问’。其欲出民忧患一而已。所以《易》之有辞,医之有方。为末流防淫之设。而医之有方,《易》之辞,为古之仁民之政。是以医言损,《易》也言损。‘损’即损也。医言蛊,《易》也言蛊。蛊即‘蛊’也。医言感,《易》也言感。‘咸’即感也。医言伤,《易》也言伤。‘夷’即伤也。医言痞,《易》亦言否,‘否’即痞也。医言矇,易亦言蒙。‘蒙’即矇也。心肾交为‘既济’,心肾不交为‘末济’。阳伤阴过小(‘小过’),阴伤阳过大(‘大过’)。脉洪之似‘丰’也,脉浮之似‘涣’也,脉细之似‘兑’也,脉涩之似‘节’也。外解之似‘解’也,内补之似‘益’也。治本之似‘复’,治标之似‘央’也。固精之似‘无妄’也,补中之似‘大畜’也。养安之似‘颐’,似‘需’、似‘渐’也。攻却之似‘师’、似‘剥’、似‘噬 ’也。医心医身,医国医天下一而已矣。”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医易相通”原则之所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