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挂艾叶菖蒲传承吴门“养生经”

 苏迷 2015-06-23
挂艾叶菖蒲传承吴门“养生经”
——从端午节看苏式生活元素之(4)

   编织五色线


端午居民做香囊


  端午居民挂菖蒲
  本报记者高戬配图张健

  端午节吃粽子、挂艾叶菖蒲、佩香囊和赛龙舟,是苏州人自古沿袭的一种习俗。
  在苏州中医院副主任中医师刘海燕眼中,苏州人的这些端午习俗,无不和《黄帝内经》有关——这部著名中医典籍的核心思想之一是“天人合一”,用当代的话语来说,就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其实,并非只有端午习俗和中医相关,在中医药文化发达的苏州,中医养生已渗入百姓日常生活,一年四季中,人们很多饮食行为习惯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践行着“阴阳调和”、“天人合一”的传统。

  赛龙舟也和中医文化有关联?

  端午节一大早,家住工业园区的“老苏州”赵阿姨就上街买了艾叶、菖蒲和香囊,艾叶和菖蒲是用来挂在家门口的,香囊是她特意为外孙准备的,当天全家的早餐自然是粽子,吃完粽子后,赵阿姨和小区里的几个姐妹来到金鸡湖月光码头,观看一年一度的龙舟邀请赛。
  赵阿姨的端午节过得很传统、“很苏州”,“门口挂艾叶、菖蒲,小孩身上佩戴香囊,这都是苏州端午节的传统习俗,据说都能辟邪。”
  赵阿姨所说的“辟邪”中的“邪”,并非邪恶之义,而是一个中医词汇——各种致病因素统称为“邪”,端午“辟邪”,就是中国古代的预防医学,用中医的术语来说,叫“治未病”。
  刘海燕介绍,在几大传统节日中,端午和中医药的关系最为紧密。艾叶和菖蒲都是中药材,其共同的特性是气味芬芳,具有驱虫、化湿、辟秽等功用,“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体,端午都是一年中阳气最盛的时候,也是最潮湿的时候,各种毒虫孳生,所以,端午节时在门口悬挂艾叶和菖蒲,能够辟秽解毒。苏州人在端午节还有洗'午时浴’的习俗,将艾叶、菖蒲和青蒿一起煮水沐浴,能防止夏季的各种皮肤病。”
  而香囊,其中装有包括艾叶和菖蒲多种芳香类中药材,佩在身上,具有驱虫、避瘟、防病的功能。粽子同样是一种能“治未病”的保健食品,“糯米具有健脾胃的功效,端午吃糯米,有助于度夏;而粽叶,通常是竹叶、芦苇叶或者荷叶,都有清热的功效。”
  在端午节的几大要素中,惟有赛龙舟看起来似乎与中医文化毫无关联。
  “赛龙舟的习俗,其实同样与中医有关。”刘海燕解释说,赛龙舟是一项竞技性和观赏性都很强的运动,比赛现场洋溢一股激昂的氛围,充满了阳刚之美,无论是参赛者还是观看者,身心都会很振奋,从而有助于进一步激发阳气。

  四季餐桌上的养生之道

  过了端午,苦瓜就开始在苏州人的餐桌上出现了。
  苏州人的日常生活中有一个特别现象,就是在某个季节,餐桌上必定会有一些固定的东西:春天的野菜、青团子,夏天的苦瓜,秋天的鸡头米,冬天的羊肉。老苏州们为什么要在特定的时节吃这些东西?刘海燕告诉记者,这种饮食习惯正是中医养生之道。
  《黄帝内经》是建立在阴阳五行哲学体系之上的,五行中的木、火、土、金、水,对应的时序为春、夏、长夏(长音同掌,长夏指阴历六月),秋、冬,对应的颜色为青、赤、黄、白、黑,对应的人体脏腑为肝与胆、心与小肠、脾与胃、肺与大肠、肾与膀胱,对应的“五气”为风、暑、湿、燥、寒,同时还对应万物的“生、长、化、收、藏”。
  “一般的农作物,在一年中会经历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等阶段,而人体在一年中同样可以分为这几个阶段:春天万物复苏,人体内的阳气也开始复苏并渐渐提升;夏天万物繁盛,人体的阳气达到一个顶点;秋天果实成熟进入收获季节,人体的阳气也开始内敛;冬天草木凋敝,营养物质蓄积在根部,人体的阳气也全面收缩归入脏腑。”刘海燕介绍,春天食用野菜和青团子,有助于人体的阳气生发,在五行体系中,春天对应“木”,对应的颜色也正是青;夏天吃苦瓜等苦味食品,有利于消暑;秋天吃鸡头米,有利于润肺降燥,而秋天对应“金”,“金”对应的颜色为白,鸡头米等白色食物都具有收敛功能,符合“秋收”的时令特点;冬天阴气最盛,吃羊肉,有利于提升体内的阳气抵御外界的寒气。
  在特定的时节吃当季的时令食物,这已成为“苏式生活”的一个显著特征,而这种饮食方式,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形成的,孔子在谈养生时就说过“不时不食”。
  周先生家住吴中区,工作地点在古城区,每天早上他都早早出门,赶到单位食堂吃面,而吃面时,他都要配一小碟姜丝——苏州的大街小巷中苏式面馆林立,每家苏式面馆都会供应姜丝,而且只在早上供应。
  刘海燕告诉记者,“上床萝卜起床姜”,“冬吃萝卜夏吃姜”,这是是苏州人关于饮食的两句俗语,其中也蕴含着中医养生之道。萝卜性凉,具有理气的功效,姜性温,有助于提升阳气,冬天至阴,人体的阳气收缩集中在脏腑之中,夏天至阳,人体的阳气散发于体表,因而脾胃虚寒,“阴则阳之,阳则阴之,热则寒之,寒则热之”,冬吃萝卜夏吃姜,可以有效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一年四季分阴阳,一天之内的不同时辰同样有阴阳之别,早晨好比一年之中的春天,吃姜有助于体内阳气生发,晚上好比一年之中的冬天,阳气归藏与脏腑,吃萝卜可以平衡阴阳。

  日常生活中的“天人合一”

  刘海燕介绍,除了饮食,苏州人一年四季中还有一些特别的行为习惯,这些行为习惯,同样符合中医养生之道。
  为什么清明时节要出游踏青?《黄帝内经》中写道“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这段话翻译成白话大体意思就是,阳春三月,天地万物复苏萌生,这时应该到处走走,穿宽松的衣服,放松身心,这样做有利于顺应天时,帮助体内阳气生发。
  为什么重阳要登高望远?这是因为秋天万物收敛,人体的阳气也开始收敛,此时登高,有助于肺气宣肃。
  为什么要在冬天进补?这是因为冬天需要“藏”,冬天进补,有助于体内阳气进一步聚集,为来年的“春生”“夏长”打下坚实基础,“就像植物,地下的根长得壮实,来年才能枝繁叶茂。”
  刘海燕介绍,苏州人的生活习惯非常注重顺应天时,这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体现。比如,老苏州们冬天不经常洗澡,许多年轻人觉得不可理解,认为这不符合现代人的卫生习惯,但从中医养生角度来看,这恰恰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中医有句话叫'冬不扰阳’,如果频繁洗澡特别是泡澡泡得大汗淋漓,这样做也许一时会觉得身体温暖舒适,但会使得体内的阳气外泄,抵御寒气的能力下降。所以,冬天经常蒸桑拿、泡温泉,其实是一种'逆天而行’的做法。”
  “日常生活中人们'逆天而行’的做法还有很多,比如吃反季的蔬果,冬天去热带地区旅游,夏天对着空调出风口吹冷风、贪吃冷饮等等。”
  每个周五上午,刘海燕都会在娄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坐诊,半天当中,她的门诊量至少有50人——近年来,苏州正大力推行“中医进社区”,每天,各大医院都会派出资深中医下基层。
  “苏州的中医药文化源远流长,历史上形成了著名的'吴门医派’,千百年来人们的日常生活和中医药文化密切相关。”刘海燕说,中医下基层将进一步推进市民特别是年轻一代对中医的认知,让传统文化滋润现代生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