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今考古学家把遗址年代, 区分为“相对年代”和“绝对年代”。相对年代是指相互比较性的早晚,比方说地层中,上层出土的器物就比下层出土的晚;青铜器的年代一定比铁器晚。而绝对年代是以科学方法、科学仪器鉴定的实际年代,像仰韶文化经碳十四测定距今约六千年;商化建国于公元前十六世纪,这些年代都有确切的数字,所以称为绝对年代。 距今年代测定的方法很多,相对年代可用层位、器物类型;绝对年代可用前面提及的碳14法、或钾一氩法、古地磁法、热释光法、铀一铅法,不胜枚举。其中的碳14法可靠性很高、相当适用于考古学,以下就扼要介绍此方法: 碳14是普通碳(碳12)的同位素,而且具有放射性,所以会衰变,有固定的半衰期。碳14是由于宇宙的中子接击大气中的氮14产生的,氮14的原子里有个7质子,7个中子,被接击后少了一个质子却增加一个中子,变成具有6个质子和8个中子的碳14,碳12只有6个质子、6个中子,所以性质稳定,不会衰变。碳14和碳12都能氧化为二氧化碳,扩散于大气14中,而二氧化碳是植物光合作用所必需,动物又吃植物,所以碳存在于整个生物界。生物体中的碳14一方面由于放射性衰变而减少,但又立即不断从大气中吸取新的碳14。因此能始终保持平衡。当生物死亡时,立即停止与大气的碳交换,该生物体的碳14就因衰变而规律的减少,大约每隔5730年碳14含量便减少一半(碳14的半衰期)。因此只要统计生物体中碳14衰变的量,便可推算其死亡的年代。例如某一生物体出土化石,经测定含碳量为M克(或碳-12的质量),按自然界碳的各种同位素含量的相对比值可计算出,生物体活着时,体内碳-14的质量应为 m克。但实际测得体内碳-14的质量内只有m克的八分之一,根据半衰期可知生物死亡已有了3个5730年了,即已死亡了一万七千二百九十年了。美国放射化学家W.F.利比因发明了放射性测年代的方法,为考古学做出了杰出贡献而荣获1960年诺贝尔化学奖。 距今可作为碳14定年的标本种类很多,如木炭、骨骼、贝壳、谷类等含碳14的有机物。碳14法测出的年代还需要用一种“年轮校正法”来校正,此法说起来颇为复杂,就此略过。即使经过校正,碳14法仍会存在一些误差,不同生物体内碳14的含量比率并不完全相同。所以通常会在年代数字之后加上若干年,例如一级古迹台北圆山遗址测得的一个年代便写成3280±80BP就是在距今3280年+80年到3280年-80年之间。 距今碳14定年法年目前在考古上应用最广,尤其用于史前文化以及历史时代早期的断代上。不过由于碳-14含量极低,而且半衰期很长,所以用碳-14只能准确测出5-6万年以内的出土文物,对于年代更久远的出土文物,如生活在五十万年以前的周口店北京猿人,利用碳-14测年法是无法测定出来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