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走在外滩上,朋友对摄影也很感兴趣,见我拿了一台D810,打算拿着拍两张,并且告诉我他希望拍出的感觉,是这样的: 或者,是这样的: 总之就是各种高大上啦。这么好的相机,肯定没问题吧? 我没吱声,默默地把相机递给他:你先拍试试看。他拿起相机一阵咔嚓。按下快门回放的时候,他一脸懊恼。他拍出来,是这样的: .....为什么画质这么渣!还有,放大照片画面上那些杂点是什么鬼。 ▲100放大后截图 你说的这个“什么鬼”叫作噪点。如果把感光度、也就是ISO调太高的话照片就会产生噪点。你刚才把感光度调到了6400,照片上满满都是噪点,画质能不渣嘛? 那该怎么办? 放心,噪点这种东西,如果前期没有控制好,后期也能作一些降噪处理。来来来,打开Lightroom,分分钟教你降噪。 找到【修改图片】——【细节】这一栏,其中“减少杂色”这一块即为降噪处理。“明亮度”数值越高,降噪强度越大。下面的“颜色”数值代表减少颜色噪点强度。 ▲降噪对比 小伙伴看完后自然是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还能这么整!那以后直接降噪就可以。。。 还没等他说完,我马上把话接过来:虽然噪点是没了,但是画面是不是更模糊了?感光度提高,牺牲的是画质,如果在拍摄时不考虑感光度的数值,导致感光度太高的话,对画质的损失是巨大的,这在后期也是无法挽回的! 怎么办?是时候取出我背了几个小时的神器——三脚架了。在前期拍摄过程中就解决噪点问题,才是关键。 在我们日常拍摄中,尤其是风光摄影,一支靠谱的三脚架是必不可少的,特别是在晚上这种光线十分微弱的情况下。先别嫌它重,它对画面的改善往往是非常大的,很多你可以用较低的感光度比如ISO100、200来进行拍摄,来保证照片的质量。 OK,现在上脚架,调整好参数,按下快门后的照片,是这样的: ▲使用三脚架拍摄后 ▲100%放大截图
后期降噪虽然能减弱噪点,但对画质的损失是永远存在的,所以不要把“降噪”当做解决任何问题的王牌,他只是我们为了补救画面的最后一个选择。 如果有什么问题能够在前期的拍摄过程中避免,那么我们前期一定要尽量解决。不光光是噪点,很多问题同样如此。各方面的细节都处理到位了,照片的质量自然会提升一个档次。当然我们需要学习的,还有很多很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