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行”是什么?用共享经济,造一所“社会大学”

 真友书屋 2015-06-23
姬十三 果壳网

“在行”(zaih.com)是什么?

作为一个刚起步的平台,在行一直在摸索一种新的形式,它能够帮你联系到有经验的人,帮你答疑解惑,帮你出谋划策。在共享经济的年代,这件事是有可能实现的。
来听创始人怎么说吧。



姬十三
“在行”创始人
果壳网CEO


3月,果壳网推出了新产品「在行」,一个主打经验交谈的O2O平台。我自己也开始“出台”,帮创业者指点项目。


接受一次付费约见是什么体验?


能见到生活中不太有机会深聊的一群人。初次创业的学院派,20岁不到就开始混社会的草根……「在行」营建了一种仪式,让你和一个素昧平生的人第一秒就推心置腹、高效交谈。


这非常有趣。


故事起于2年前。我跑去清华学生宿舍住了两天,和化工系男生卧谈上课。这是中国最优秀的一帮学生,问题来了,大多数学生不确定离开学校后的未来是什么,去外企,创业,还是考公务员……这群青年的困惑不在于怎么学,而是不确定学什么,学了以后能干嘛。


「在行」的初心开始于此。互联网带来信息爆炸,面对复杂的个性化问题,初学者犹如站在东京涩谷路口,不知该把时间砸向何处。「在行」试着促成一次次见面交谈:不管是求学谋职还是创业创新、旅行装修,任何大小的颗粒度问题,都有人为你出谋划策,给予私人定制的选择建议。这是对传统“人情求助式交谈”的重新改造,互利互惠,彼此成全。


这个平台我惦记了两年。只有到共享经济盛行的今天,奇迹才能发生:利用社会化众包完成对普通人的迷津指点。在行的首批行家乐于分享,擅长沟通,他们是“分享型人格大聚集”,以用智力帮助他人为乐趣。这是“认知盈余”理论的又一次印证。


对果壳网来讲,这是一次全新模式的创业尝试。去年9月立项,团队前后做了三次重要的路径选择。


一、坚持做重运营的O2O模式。做C2C经验分享的团队不少,但选择用O2O模式切入,只有在行独家。在我看来,这根本不一样。线上模式是纯服务,O2O则揉入了社交元素。第一批尝鲜的行家不在意收入,在意的是怎样才能更爽地帮助他人。付费成了营建仪式感的一种手段,价值匹配才是核心。


二、从职业职场切入而不是兴趣技能。对果壳网原有团队来说,从兴趣技能切入更路径依赖。但在精益产品尝试阶段,我们发现前者更刚需。必须打破惯性,搞定不擅长的事。


三、定位“经验交谈”平台而不是咨询平台。「在行」很容易被理解为是对咨询行业的改造。然而,传统语境里的咨询一词,有强烈的行业属性。一旦被理解为咨询,交谈双方对标准化、交付物的需求变得重而麻烦。一词之差,牵动全身。


更难的在后头:如何营建这个“交谈社区”的生态体系和文化?如何以交谈为核心连接更多服务,构筑商业模式?


6月初,我们决定让这个复杂项目“出果壳”,单独发展和融资。没找天使轮,团队成员凑了一笔钱自己先干。眼下,在京沪深,「在行」每天促成100对陌生人见面交谈。接下来,是广州、杭州,甚至南宁。


我希望有一天「在行」能深入到三四线城市。我自己是一个典型的小镇青年,19年前生活在浙江省舟山市沈家门镇,串门要坐船,“教育靠自我教育”。如果那时能有前辈给我指引,势必少走很多弯路。「在行」计划下半年推出“北京共享计划”,资助一批非一线城市的青年人来北京约见行家。


在小镇青年时代,长辈老师吓唬说,“不好好读书,只能去上社会大学”。听起来很可怕——我们这代人,离开学校的规定动作就茫然。但时代正在变得不一样,有用的经验在社会中,学习成了终生的事。「在行」在演化,它将成长为一所理想中的“社会大学”:任何人都能在这里找到他的“一小时导师”,按需学习,不论来路出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