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油菜籽产业链的深度分析

 慈溪全媒体 2015-06-24

一、 油菜籽种植供应环节


1、 国产菜籽分布区域



2、 油菜籽菜籽生长周期


国产冬油菜的生长周期及天气因素


生长期

影响菜籽生长的主要气象因素

播种期(9月中下旬)

干旱或过湿:影响适时播种,推迟发芽出苗时间

发芽出苗期

从播种到出苗

5-7天

9月下旬-10月上旬

低温:使发芽出苗减缓,适宜温度16-25℃

苗期

从出苗到现蕾

130-140天

五叶期(10月)

冻害:受冻程度决定于品种的抗冻性、冬前发育状况及寒流的强弱。适宜温度是10-20℃,一般短期0℃以下低温不至于造成冻害

移栽期(10-11月)

开盘期(11-2月上、中旬)

蕾薹期

从现蕾到初花

30天

现蕾期(2月中、下旬)

低温:蕾薹期抗寒力减弱,遇到0℃以下低温则易受冻,气温稳定在5℃以上时现蕾,而后抽薹

抽薹期(3月上、中旬)

花期

从初花到终花

25天左右

花期(3月中下旬-4月上中旬)

过暖:气温达到25℃以上时使开花时间提前,结实不良,角粒数减少,且易脱落。不利于后期结荚、结实,造成籽粒不满

角果成熟期

30天左右

壮籽期(4月中下旬)

高温:容易逼熟,灌浆时间短,千粒重低;适宜温度15-20吨,但持续阴雨天气影响灌浆

成熟期(5月中上旬)

收割、整晒期(5月中下旬-6月上旬)

持续降雨造成收获、晾晒困难,品质下降

二、菜籽收购加工环节


目前我国规模以上油菜籽加工企业400多家,2013年符合中储粮委托收储加工资质的企业310家,全年油菜籽压榨能力4000多万吨,其中日压榨能力在1000吨以上的企业有40多家,菜籽年压榨能力超过1800万吨,其中以沿海港口以进口菜籽加工为主的企业18家,菜籽年压榨能力约600万吨。按照2012/2013年度国产菜籽1065万吨、进口菜籽338万吨,总供应量1400万吨来看,菜籽压榨产能严重过剩,市场竞争激烈。


1、 收购主体


小油厂/小油坊:不容忽视的菜籽消耗主体,在国产菜籽主产区普遍存在。以安徽为例,每个乡村都有3-5家95型小油坊,每个集镇都有1-2家中小油厂,规模在10T/D左右,成为农户口油兑换点,目前小机榨油6-7元/斤,由于传统小榨油的独特香味,供不应求,市场非常大。每个小油坊年消耗菜籽在50-100吨,每个小油厂年消耗菜籽200吨左右。小油厂由于其销售客户稳定,地处产地,几乎可以常年加工,收购灵活,其年消耗约占当地菜籽产量的1/4左右。


中储粮委托收购加工企业:菜籽流通市场的主要收购主体,由于粮油收购所需资金量庞大,使用周期长,且粮油价格波动幅度大,中小型油厂的抗风险能力低,油厂借贷困难,资金周转困难。近年来,大部分中小型油厂都是靠获取中储粮的代储资格来维持企业运转,从而导致国产菜籽主要进入储备。没有获得储备资格的油厂大多处于停产状态。以安徽为例目前安徽有菜籽加工企业60多家,其中2013年符合中储粮委托代加工资质的有34家,2013年全省规模油厂实际收购数量预计在28万吨左右,并对收购排名前十位进行调查汇总。


自营型加工企业:主要是益海等大型外资油厂,由于外企通常不会获得中储粮的代加工资格,所以只有在加工利润合适的时候才会考虑入市采购,但一般收购量较小主要用于开发特色食用油如有机菜籽油、浓香菜籽油等小包装食用油。


2、 供应渠道:


贸易商/菜籽贩子:油厂菜籽收购的主要供应者,占油厂菜籽收购量的70—90%,将分散的遍布各个乡村的菜籽收集、储存,然后销售给油厂,通过赚取中间差价或行情利润。


种植大户:占油厂菜籽收购量的5%或将成为未来油菜籽种植、供应的主体随着国家土地流转政策的实施,农业生产逐步朝着专业化、集约化方向发展,种粮大户也在油菜籽主产区开始涌现,机械化耕种开始逐步推广,油菜籽种植上由传统的点播、移栽模式向直播撒播,实行机械化耕作,达到了节本增效。


农户:目前国内油菜籽种植主体,数量庞大,但个体规模小,农户将每年种植的油菜籽除部分留做种用和自己兑换压榨菜籽油食用外剩余部分作为商品粮出售给粮贩子或油厂。


小油厂/小油坊:小油厂主要分布在乡村、集镇,服务农村居民,方便农民压榨、兑换、购买菜籽油,同时这些小作坊、小油厂也是遍布乡间的菜籽集散地,又具备菜籽贩子的性质,其压榨的95型菜籽饼含油在8-14%,通常会销售给具有浸提工艺的中大型油厂继续提取。


3、 品质要求


(1)、菜籽国标(GB/T11762-2006)


指标项目

等级

1

2

3

4

5

含油量(标准水分)/%

≥42.0

≥40.0

≥38.0

≥36.0

≥34.0

未熟粒/(%)

≤2.0

≤6.0

≤15.0

热损伤粒/(%)

≤0.5

≤1.0

≤2.0

生芽粒/(%)

≤2.0

生霉粒/(%)

≤2.0

杂质/(%)

≤3.0

水分(%)

≤8.0

色泽气味

正常


(2)储存时间


农业部《油菜籽干燥与储藏技术规程》规定:

水分≤9%,可储藏5个月以上;

水分>12%,不宜存放。

现货中:

水分9%以下适于较长期的保管,

水分10--12%只能作短期储存1--2个月。

水分12%以上,随时可发生发热、霉变、生芽,应尽快晾晒或烘干


(3)国储要求:国标(GB/T11762-2006)三等,收购高于或低于国标三等的油菜籽,按照国家标准每升高或降低一个等级,收购价格可上浮或下调0.02元/斤。


(4)油厂收购标准:一般根据每年的菜籽品质制定相应的收购标准。一般以国标三等水分、杂质指标为基础,水分和杂质每低0.5个百分点,增价0.75%;水分每高0.5个百分点扣价0.3%,同时扣量0.75%;杂质每高0.5个百分点扣价0.75%,同时扣量0.75%。水分、杂质不足0.5个百分点的,不计增减价和扣量。


(5)期货交割标准:


基准交割品:含油量(以8%水分计,以下同)≥38.0%,水分≤9.0%,杂质≤3.0%,热损伤粒≤2.0%,生霉粒≤2.0%,色泽气味正常。菜籽指标定义、卫生指标要求及检验方法等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油菜籽》(GB/T 11762-2006)执行。


替代品及升贴水:


①含油量以38.0%为基准,每高(低)1个百分点,升水(贴水)70元/吨,高不足1个百分点的无升水,低不足1个百分点的按照1个百分点计,高于42.0%的按照42.0%升水。含油量低于35.0%的不允许交割。

②杂质以3.0%为基准,每低(高)0.5个百分点升水(贴水)30元/吨,不足0.5个百分点的无升贴水,低于2.0%的按照2.0%升水。采用标准仓单交割的,杂质高于3.0%的不允许交割。采用车板方式交割的,杂质高于4.0%的不允许交割。

③采用车板方式交割的,水分以9.0%为基准,每高0.5个百分点贴水30元/吨,不足0.5个百分点的无贴水,水分高于12.0%的不允许交割。采用标准仓单交割的,水分高于9.0%的不允许交割。


4、 收购结算方式


油厂收购一般采取当天验收、当天入库、当天结算付款。


5、 收储政策


收储方式:中储粮委托加工代储,每天将库点油菜籽收购数量、价格、国家临时存储油加工、入库以及菜粕销售出库数量等情况汇总报中储粮省级分公司。具体报送时间为:日报于次日上午10时之前,五日报于每五日后第一天10时之前,月报于月后三日前上报。


收储期限:冬播油菜籽产区为6月1日至9月30日,包括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等省(区市);春播油菜籽产区为9月1日至2月28日,包括内蒙古、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和新疆等省(区市)。


资金运作:油菜籽托市收购资金由中储粮统贷统还。由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按照油菜籽收购数量、价格及相关费用等有关政策安排贷款发放,由中储粮直属企业承贷,贷款利息从贷款企业收取。收储资金使用中储粮分公司依据收购进度、质量验收情况和结算情况供应,专账管理。预付额度为委托企业1天收购所需的资金量。


补贴费用:中储粮按照200-220元/吨补贴加工费。


收储价格:国家规定每年的临储价格,发布时间一般在每年的5月下旬。2008年至今,菜籽的收储价格依次为4400,3800,3900,4600,5000,5100,收储价格逐年上涨。


三、菜粕销售流通环节


1、销售对象:


水产饲料厂:菜粕消费的主要群体,多年的配方习惯,及相对较好的性价比,存在一定的刚性需求。菜粕在水产料中使用广泛,配方中菜粕的添加比例比较高,普水料中添加比例在15-35%,特水料中添加比例在10-15%。


畜禽饲料厂:在畜禽饲料中的使用来看,配方中菜粕使用量中大猪料2%-5%,肉鸡料3%-5%,蛋鸡料3%-5%,肉鸭料8-15%。


贸易商:饲料原料贸易商在现货流通环节起桥梁作用,由于大部分中小型饲料厂资金周转相对紧张,无法做到现款现货交易,贸易商在流通过程中起到一定的融资作用。同时部分小油厂收购过程中融资困难,通常在菜籽收购过程中以全款或高比例合同订金(40-60%)以相对较低价格预售远期菜粕,这也为部分贸易商提供了生存空间。同时菜粕行情波动比较大,通过赚取行情差价也可以获取丰厚的利润。


2、销售渠道:


直销:油厂的直销对象通常是大型集团性饲料厂和可以现款采购的饲料厂,对集团性饲料厂通常采取授信模式,给予其一定的资金授信额度,能够进行赊销。


经销:将菜粕销售给贸易商,再由贸易商销售给终端用户


3、菜粕品质


(1)、菜粕国家标准( GB/T 23736-2009 )

指标项目

等级

一级

二级

三级

四级

粗蛋白质/%

41.0

39.0

37.0

35.0

粗纤维/%

10.0

12.0

14.0

赖氨酸/%

1.7

1.3

粗灰分/%

8.0

9.0

粗脂肪/%

3.0

水分/%

12.0

注:各项指标含量除水分以原样计算外,其他均以88%干物质为基础计算

(2)、饲料厂采购菜粕标准:粗蛋白≥36%,不足按1:1扣价,粗灰分≤8%,超标按1:1.5扣价,水分≤12%),不低于35%,其他指标按照国标执行。

(3)、现货市场主流菜粕品质:

指标项目

普通200型菜粕

国产低温冷榨粕

加耔粕

粗蛋白质/%

36

36

37

粗灰分/%

8

8

8

水分/%

12

12

12

蛋白溶解度/%

≥35

40-50

40-50

由于近年新建的菜籽压榨厂普遍采用低温冷榨工艺,使得菜粕的蛋白溶解度提高,粗蛋白消化率较普通菜粕提高,市场认可度较高。目前低温冷榨菜粕较普通200型菜粕的价差在50-100之间。


(4)、期货菜粕交割标准


基准交割品:符合《GB/T 23736-2009)四级质量指标、氢氧化钾粗蛋白质溶解度不低于35%的菜粕,其中粗脂肪和赖氨酸指标不作要求。


替代品及升贴水


①34.5%≤粗蛋白质<35.0%,贴水35元/吨;34.0%≤粗蛋白质<34.5%,贴水70元/吨,其他同上。

②95型菜粕、进口菜粕不允许交割。


(5)、饲料厂验收标准与基准交割品的差异


指标

饲料厂采购标准

基准交割品

价差

粗蛋白%

粗蛋白≥36%,不足按1:1扣价

粗蛋白≥35%

2800/36=77

粗灰分%

粗灰分≤8%,超标按1:1.5扣价

粗灰分≤9%

2800*0.015=42

水份%

水分≤12%)

水分≤12%


蛋白溶解度

不低于35%

不低于35%


注:以菜粕价格2800元/吨为例

从上表数据可以看出在现货价格2800的情况下,基准交割品与饲料厂采购标准品之间的差价为118元/吨。


4、中储粮临储菜粕销售模式


中储粮菜粕实行统一定价、统一销售,通常中储粮会将委托加工的菜粕返售给委托加工企业,但是去年开始,中储粮菜粕销售开始向市场化方向转变,开始直销。中储粮的指导定价给市场价格形成了一定的托底作用。


5、销售方式


(1)现货一口价:国产菜粕的主流销售方式,油厂按照当天市场价格与客户签订销售合同,确定数量、提货期限(通常在10-30日),支付合同定金(一般为总货款的10%-15%),客户按照批款批货在合同期限内执行合同。


(2)、远期一口价:中小型油厂通常采取这种方式,一般在菜籽收购期间,通过与贸易商签订提货期限较长的销售合同,提前收取全额全额货款或高比例定金,以筹集收购资金。这也导致菜粕行情波动幅度较大时会出现违约风险。


(3)、期货价格+基差:沿海进口菜籽加工厂通常采取这种销售方式,油厂根据菜粕提货时间,以交货时间附近的主力合约为基准+基差,例如目前东海粮油4月菜粕报价为RM1405+100,厦门银祥5-6月报价M1405+250,7-9月M1409+250。


基差的确定:通常进口菜籽加工的菜粕在理化指标上均优于国产菜粕和基准交割品,通常品质升水为100元/吨,不同油厂之间还存在品牌差异,同等价格下饲料厂会优先采购进口菜籽加工的菜粕。


四、 菜籽菜粕全年库存变化情况:


1、菜籽供应情况

2013年我国油菜籽产量约为1065万吨,进口量约363万吨,年度菜籽供应量1428万吨,按60%出粕率折算年度菜粕供应量为856.8万吨,国产菜籽产粕639万吨,其中商品流通量约为480万吨,进口菜籽产粕217.8万吨可全部作为商品流通,进口菜粕12.4万吨,则全年市场供应量为710.2万吨。


2、 菜粕需求情况

2013年中国饲料产量为147,042,956吨,比2012年的150,615,691吨产量,下降了2.37%,出现多年来的首次下降。其中生猪饲料产量为63.198.212吨,比2012年产量增加了1.92%,而且全价料和预混料产量都在增长,只有生猪浓缩料产量在减少,这也是中国生猪规模化不断发展的一个缩影。蛋禽饲料产量为24.138.571吨,比2012年产量减少了3.14%,蛋禽的全价料、浓缩料和预混料产量基本同步下降。肉禽饲料生产37,265.478吨,比2012年减少了9.68%,产量跌幅居各品种至首。水产饲料产量为14,374,891吨,比2012年全面产量增加了0.89%,反刍饲料产量为5,393,443吨,比2012年减少了0.45%。


由于菜粕主要用于水产饲料中,2013年水产饲料产量为1437万吨,我们按照水产饲料中菜粕的平均添加比例22%计算,则水产饲料行业年菜粕需求量为316万吨,每月菜粕的需求情况如下表:

虽然菜粕在畜禽饲料中的添加比例较小,但畜禽料基数庞大,需求量不容小觑,我们按照畜禽料中菜粕添加的较小比例来测算菜粕的需求量。2013年蛋禽饲料产量为2414万吨,配方中菜粕添加量按照3%计算,需要菜粕72万吨。肉禽饲料3727万吨,配方中菜粕添加量按照5%计算,需要菜粕186万吨。猪料6320万吨,菜粕添加比例按照2%计算需要菜粕126万吨,综合以上数据,畜禽饲料对菜粕的需求量达384万吨。


综上所述,水产料菜粕需求量约316万吨,畜禽料菜粕需求量约384万吨,全年菜粕需求量为700万吨,全年菜粕需求维持在紧平衡状态。由于在数据采集上我们对需求是按照最小化计算,供应按照最大化计算,但即便是这样菜粕的供需状况也仅仅呈现紧平衡状态,因此在国产菜籽产量停滞不强的背景下,导致进口菜籽、菜粕需求旺盛。


五、 国家政策对菜籽产业的影响


从2008年开始的油菜籽托市政策以及后续出台的进口限制政策,使得国内油菜籽产业呈现“政策市+需求市”的局面,对菜籽产业影响巨大,改变了国内菜籽产业格局。


1、进口质检政策导致菜籽进口重心转移,菜粕销区变产区


2009年11月15日起,国家质检总局要求对进口油菜籽实施油菜茎基溃疡病菌批批检测,如检测发现油菜茎基溃疡病菌,该批油菜籽可输往中国油菜非主产区海南、广东、广西、福建、河北、辽宁、天津海运口岸,在港口附近经考核符合检疫防疫要求的加工厂定点监管加工。在进口油菜籽检验环节强化等因素影响下,2010年开始,江浙地区油菜籽进口基本停滞,菜籽进口区域由江浙向北、向南移动,其中华南地区进口菜籽数量显著上升,油菜籽进口区域的变化使菜粕产量分布发生变化,销区成为产区。


2、印度粕进口质检政策强化,进口量停止


2011年6月24日,国家质检总局发布《关于加强对进口菜籽粕和棕榈粕检验检疫的警示通报》,将印度菜籽粕和马来西亚棕榈粕中孔雀石绿(显色和隐色)作为指令性检查物质,实施批批检验模式,为期3个月。不合格货物作退货或销毁处理。该通报发布后,印度菜粕进口基本停止。


3、 国家要求所有进口菜粕必须全部办理菜粕进口资质,以保证菜粕进口质量。


在政策推出之后,作为以前进口菜粕主流的加拿大菜粕进口几乎绝迹,2013年全年菜粕进口量仅12.4万吨,主要进口来源为巴基斯坦和埃塞俄比亚。


4、 菜籽临储政策


每年5月份出炉的菜籽托市政策,是国内菜籽收购的主要影响因素,菜籽收储价格给油菜籽市场提供了坚定的成本基础。


5、 进口来源地增加,加拿大菜籽一家独大的局面改变。


去年国家陆续放开了对菜籽的进口限制,在2013年,澳大利亚、乌克兰,俄罗斯,外蒙古国等地菜籽陆续开始进入我国。预计2014年我国菜籽进口来源将更多样,进口量较去年有大幅增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