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洛阳市区洛河 年代:始建于隋,民国复建。 隋炀帝于大业元年(公元605年)在洛阳旧城南洛水渡口上建一桥,以铁索构连洛水南北,并隔江对筑四楼。古时皇帝尊为“天子”,渡口称“津”,故名曰“天津桥”,为都城之胜。桥上设一亭,每逢皓月当空,于黎明前登桥临亭俯望,四周碧水皆能见月,乃洛阳八景之一──“天津晓月”。 天津晓月亦为洛阳八景之一。天津桥初建于隋大业三年,原是一座浮桥,是洛阳南北交通的要冲。唐时改为石桥,又称洛阳桥。北与皇城南门端门相应,南与定鼎门大街相接,桥上原有四角亭、栏杆、表柱,两端有酒楼、市集,行人车马熙熙攘攘,络绎不绝。拂晓,漫步桥上,举首可见一轮弯月垂挂天幕,俯首河面波光粼粼,偶尔又传来洪亮悠扬的钟声。清雅幽静的意境使“天津晓月”成为著名景观。可惜自宋以后,战火连绵,建筑物大多被毁,天津桥亦未幸免。民国年间在附近建一碑亭,伫立于洛河中央。 民国年间在附近建一碑亭,伫立于洛河中央。 远景。。。 天津晓月洛阳古时八景之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