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天下书生--黄季刚

 虹72 2015-06-24


天下书生--黄季刚

 


真是不容易,先秦诸子的学术智慧达到了极高极高的境界。比如说孟子,他说,五百年必有王者兴。他所谓的王者是指比较开明民主能体察民情的帝王,而这帝王出现的规律大致是五百年。事实上,这只是孟子的一种政治愿望而已。假如,用了孟子的话来说明出现名震天下的书生,其规律大致也是五百年出现的话,怕是有点符合了事实的。就说先秦时代,真是百家争鸣的时代,出现了许多灿烂若星辰的大家,老子、孔子、荀子、庄子等等,都是中国学术史上不同学派的开山祖师。时间过去了几百年,又出现了董仲舒、司马迁、杨雄、王充这样的大家,再过几百年,出现了向秀、郭象、嵇康、阮籍这样的书生,接着是出现了陶渊明,到了隋唐时代,除去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伟大的诗人而外,还出现了韩愈、李翱,他们在哲学上都有自己的创建,再过几百年,到了宋代,出现了周敦颐、张载、程颐、朱熹等书生,明代的王守仁、清朝初年的顾炎武等,他们肩负着弘扬道义的重任,以天下兴衰为读书的立足点和出发点,是有着巨大的良知的书生。——到了民国时代,则有章太炎、黄季刚等,他们继承了传统的学术衣钵,并且还开创了新的领域。

 

书生,是以读书为一生的人,是做学问的人。这里就说 黄季刚先生吧。黄季刚是湖北蕲春人。他的一生就是一个纯粹的书生的一生。其读书认真的精神和书生品格却让人视之为高山。——有人说,最是读书滋味长,滋味是什么?滋味就是能引起味觉兴奋的感觉。读书的滋味,就是说在读书的过程中和所读的书中找到了最美好的感觉。这种理解读书的滋味是远远不够的。印度的艺术是很讲究“味”的,有“味”还是无“味”,成了衡量艺术作品的标尺。而这个“味”,好似老子的“道”,是一种似乎能让人把握,又似乎永远也把握不了的,真是“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至于究竟什么是“味”,还是让印度的艺术哲学家们去研究去探讨好了,这里只说读书。

 

我常常这样想,读书当如黄季刚。他的读书,特点是“恨”。他有诗曰:“读经已恨二毛衰”,这里的“恨”,是恨自己头发花白读经晚了,恨经书的博大精深还有许许多多要读的东西。其实,他10岁时,就已经读完了“四书”、“五经”,22岁师从章太炎先生,学习文字音韵训诂。后来,他的学术和他的老师章太炎的学术,被称为“章黄之学”。他是怎样读书的呢?——夫子自道:“余观书之捷,不让先师刘君,平生手加点识书,如《文选》盖已十过,《汉书》亦已三过,注疏圈识丹黄灿然,《新唐书》先读,后以朱点,复以墨点,亦是三过,《说文》、《尔雅》、《广韵》三书,殆不能记遍数。”实际上,黄侃圈点的书籍,不仅仅是他说的这些,其学生黄焯在《季刚先生生平及其著述》中说:“焯窃观先生圈点之书,数以千记,经史子集诸专籍无论已,即以《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清史稿》两书论之,即达七百余卷。至于能背诵之书,不止如先生所述《说文》、《文选》数部而已,如杜工部、李义山全集,几皆能上口,即词曲中能吟讽者亦多,博闻强记,盖兼具所长。”就这,黄季刚先生还恨自己读经晚了,可见他对读书简直到了何种地步何种境界了,这不是一般人轻易就能够达到的。

 

黄季刚先生很是珍惜自己的书籍,胜过他物。一天,他在整理书籍时,发现《古书丛刊》第二函不见了,便怀疑是某人私自拿走了,在当天的日记中愤恨地写道:“此儿取书,从不见告,可恨可恨!”并手书一贴条,粘之于书架之上,辞曰:“血汗换来,衣食减去。买此陈编,只供蟫蠹。昼夜于斯,妻孥怨怒。不借而偷,理不可恕。”第二天,《古书丛刊》第二函在别的书架上找到了,他的怒气才消除了。

 

为了能更好的读书,黄季刚先生虚心折节向只比他大两岁的刘师培先生拜师学习。黄季刚一天到刘家,见刘正和北大的一个学生谈话,刘显不耐烦的神色,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敷衍搪塞塞,随意应对。学生离开后,黄便问刘何以这样对待这个学生,刘回答说:“此子不可教也。”并大发感慨,说他对不起列祖列宗,他家“四世传经,不意及身而斩”,语多伤感。黄便问刘;“那您要收怎样的学生才算如意呢?”刘拍拍黄的肩膀,说:“像你这样足矣!”黄当即答应,第二天,黄季刚便带了礼物,登门,对刘磕头,正式拜师,师从刘师培读书。黄季刚先生总结读书的方法,说道:“读天下书,至死不能遍,择其要而已矣。刘申叔年三十五而学成,即得择要之法。”刘申叔,即刘师培也。黄季刚的读书经验有这样的几条:“由小学入经,由经入史,期以十年,必可成就”;“治中国学问,当接收新材料”;“通一经一史,文成一体,亦可以成人矣”。这话说来简单,实际上真要能做到,不认真读书,不尽了全部的心血读书,不一字一句的读书,是不行的。黄季刚先生痴迷读书一生不懈:去世的前一天,吐血不已,还努力坚持把《唐文粹补遗》末二卷圈点读完,才上床休息。

 

章太炎先生说黄季刚:“好酒,一饮至斗,睥睨调笑,行止不甚就绳墨。”知黄季刚者,其师也。有人讽刺那些假冒清高的读书人,“痛饮酒,熟读离骚,便可做名士”,而黄季刚先生名士则是名士,酒也喝的痛快,熟读的不仅仅是离骚,他读的书,以上叙述可见端倪。黄季刚先生还有一句非常有名的话:“八部书外皆狗屁”。——这八部书是指《毛诗》、《左传》、《周礼》、《说文解字》、《广韵》、《史记》、《汉书》和《文选》。事实上,中国传统的诗文,其来源均是这八部经典,读书,首先要认真读这八部书。黄季刚是自负的,在他的眼里,能看上的人真如孔已己碟子里的茴香豆,“多乎哉,不多也”,真是不多。但是,他服气那些真有学问的人。他的老师章太炎因为反对袁世凯复辟称帝,被袁世凯软禁了,黄季刚知道后,冒着生命危险与老师同居,一面侍奉,一面与老师日夜论学。老师说他“行止不甚就绳墨”,也就是说,他的行为怪僻,为常人所不能理解。黄季刚在北京时,借住在吴承仕的一所房子中,他们二人本来都是章太炎先生的学生,相交甚厚。后来,不知道为什么产生了矛盾,吴承仕便让黄季刚搬家。黄季刚便在搬家的时候,爬到房梁上写了一行大字:“天下第一凶宅”,又用毛笔沾满墨汁在墙壁上写满了带鬼字旁的大字,弄得满屋子鬼气森森,然后,掷笔而去,得意非常。不近人情如此。据说,黄季刚曾与胡适同在北大讲学。在一次宴会上,胡适偶尔谈及墨学。黄说道:“现在讲墨学的人,都是些混帐王八!”胡适赧然。黄接着又骂道:“便是适之的尊翁,也是混帐王八。”胡适大怒。黄季刚却大笑道:“且息怒,我在试试你。墨子兼爱,是无父也。你今有父,何足以谈论墨学? 我不是骂你,不过聊试之耳!”举座哗然大笑。黄季刚在南京大学任教,九华村有自己的房子,题曰“量守庐”,里面藏书满室,自己沉浸在书的世界里,怡然自乐。他和校方约定:下雨不来,刮风不来,降雪不来,人称“三不来教授”。文人好色,季刚犹甚。他个性轻狂,一生结婚九次,报刊曾有“黄侃文章走天下,好色之甚,非吾母,非吾女,可妻也”之说。章太炎的夫人汤国梨曾回忆黄侃骗婚黄绍兰一事,致其一生流离失所,直斥黄为“无耻之尤的衣冠禽兽”,“小有才适足以济其奸”。——章太炎的夫人骂的是过分了。可是,黄季刚先生也太不检点了,他的发妻是王氏,两人聚少离多。他当过同乡、同族女子黄绍兰的塾师。后来,黄绍兰从北京女师肄业,去上海开办博文女校,黄便到上海追求她。发妻尚未下堂,他心生一计,骗取黄绍兰与自己办理结婚证书,用的是李某某的假名。黄季刚的解释是:“因你也明知我家有发妻。如用我真名,则我犯重婚罪。同时你明知故犯,也不能不负责任。”谁知好景不长,黄季刚回北京女师大教书,与一苏州籍的彭姓女学生秘密结合,此事被黄绍兰的好友侦知。黄绍兰闻讯,欲哭无泪,因为婚书上男方的姓名不真,又如何对簿公堂?更可悲的是,她与黄侃生有一女,其父恨她辱没家风,一怒之下,与她断绝父女关系。黄季刚爱的时候爱得浓烈,不爱的时候也绝情得可恨。黄季刚好酒,“每餐豪饮,半斤为量”。往往喝到“大醉”、“醉甚”、“醉卧”的程度。奇怪的是,黄季刚却居然劝别人喝酒要节制。有一次林公铎“自温州至,下火车时以过醉坠于地,伤胸,状至狼跋”,黄季刚认为“似此纵酒,宜讽谏者也”。自己尚且嗜酒如此,还居然奉劝别人不要喝酒出丑,也算是一绝。更有意思的是,黄季刚先生有时候和别人辩论学问,竟然不惜拳脚相加,甚至要像欧洲上流社会的人一样,为了一件事情去决斗。他的老师章太炎云:“始与象山陈汉章同充教授,言小学不相中,至欲以刀杖相决,后又善遇焉。”——这个故事流传很广,在流传的过程中还变换了人物呢,说是北大教授废名和另外一个佛学家。而真正故事的起源在于此。黄季刚是读书人,是学问大家,也是性情中人,做出点稍微有违世情的事情,原也是书生意气而已,本无足怪也。

 

黄季刚喜欢读《世说新语》,大有六朝余风,“世以比茅容、阮籍”。 茅容、阮籍能容于当时的时代,而不能容于特别是宋代以后的社会。宋代的程颢与程颐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观点,认为人性的本然状态,是由于“天理”在人身上的折射,因而是至善的。人性中的善自然是其“天理”的本质特征,恶则表现为人的不合节度的欲望、情感,二程称之为“人欲”或“私欲”。“人欲”是“天理”的对立面,二者具有不相容性,“天理”盛则“人欲”灭,“人欲”盛则“天理”衰。所以,片面强调灭“人欲”的结果是中国社会日渐趋于理学化,稍微具有人的性情的事物,都被排挤出去,成为世俗所不能原谅的。——黄季刚先生的一些书生天性的流露,也成为被人们诋垢的口实,而这些,在某种意义上,其实正是黄季刚先生脱凡超俗的地方。我无意于为黄季刚先生护短,只是说,他的一些“恶作剧”,也许是为了稍稍放纵一下整日在书海里劳累不堪的灵魂,或者是不谙世情的呆气。

 

黄季刚治学勤奋,主张“为学务精”、“宏通严谨”, “惟以观天下书未遍,不得妄下雌黄”,发愿五十岁后才著书。1935年,也就是他五十岁生日刚过,纵情喝酒,未能写出他积累胸中的宏篇大著,留下千古遗憾。目前能见到的重要著述有《音略》、《说文略说》、《尔雅略说》、《集韵声类表》、《文心雕龙札记》、《日知录校记》、《黄侃论学杂著》等数十种。——最能反映他书生性情的是《黄侃日记》,比较详细地记录了他的读书过程和生活中的感受。认识,也可以当作一部珍贵的读书笔记和读书指南。

 

早就想写黄季刚先生了,程千帆编的《量守庐学记》和卞孝萱的《现代国学大师学记》,是我经常手不释卷的两部书。在这两部书里,仿佛看到了黄季刚先生跋涉在中国学术道路上高大的身影,夜深人静,细细品味,不由得感慨道,那孟子说五百年必有王者兴,也是书生议论,当不得真,可是,五百年必有能像张载说的那样“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道,为去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书生兴,也是历史的幸事。虽然,黄季刚达不到张载对读书人极高的要求,但也真乃天下书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